互换性及技术测量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2020-12-19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龙云泽张瑞宾王曙道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龙云泽 张瑞宾 王曙道
互换性及技术测量是一门机械类专业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基础专业课,实现了互换性生产的标准化领域与计量学领域的紧密有机结合。本课程的知识涉及机械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质量控制和生产组织管理等诸多方面,课程的内容覆盖面较广,主要解决产品零部件设计中的尺寸精度问题、几何精度问题、表面粗糙度问题等机械制造相关的设计问题。该课程是机械类专业、汽车类专业及工业工程等设计类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专业技术课程。
目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全球意识形态处于从未有过的大活跃、大碰撞、大交融环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异常复杂的新考验、新挑战和新影响。为了适应新经济发展环境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知识观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必要。受传统的大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互换性及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存在过于理论化、工程与实践脱轨以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国家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课程枯燥乏味、知识点较多、知识点较抽象且容易忘记,存在学习比较吃力、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为了适应新时代国家人才培养中的思政教育要求,结合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本文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思路、考核方法等方面着手,对互换性及技术测量课程进行改革,为应用型本科专业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一、互换性及技术测量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融入点设计
(一)课程德育目标
本文根据课程专业教育要求,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教育内容,确定了本课程的德育目标。课程德育目标需将专业知识与德育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巧妙思政教育效果。本文在深入分析了课程的特点后,确立了三点课程德育目标:(1)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2)在课程教学中将“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理念与专业知识教育进行有机融合。(3) 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入点设计
结合互换性及技术测量课程的专业性特征与教学大纲的要求,本文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度挖掘,从多个方面对课程德育进行了教学内容设计。
1.课程尺寸精度设计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
本课程的第二章内容是尺寸精度设计,专业基础知识教学要求学生能掌握极限与配合的常用术语及定义;掌握标准公差、基本偏差的查阅及计算;掌握公差与配合的选用方法,了解一般公差的极限偏差含义。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介绍尺寸精度设计与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比如工程师在设计尺寸精度的时候,如果一个公差数值从10 微米量级不小心放大为50 微米量级,则可能导致整个产品的设计失败,从而带来严重的安全事故和经济损失。类似的工程实例能让学生明白,设计中非常微小的尺寸精度变化关系到整个产品设计的成败,从而达成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职业素养的教育目标。
2.课程几何精度设计与“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教育相结合
课程的第四章内容是几何精度设计,专业基础知识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几何公差的含义、几何公差与尺寸公差的关系,熟悉几何公差的应用,了解几何公差的评定及检测方法、形位公差的特征和符号、公差原则等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各项形位公差带的设计与形位公差的选择直接影响零件废品率为出发点,引入介绍几何精度设计与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联系。比如,零件几何设计精度不合理,往往容易造成零件变形量过大而成为废品,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丢弃的废品容易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可持续发展,进而将“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教育融入课程教学。
3.课程轴承精度设计、键精度设计以及螺纹精度设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课程的第七章内容是滚动轴承配合的互换性及精度设计,第八章的内容是键与花键连接的互换性及精度设计,第九章的内容是螺纹连接的互换性及精度设计。这三章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滚动轴承的互换性及公差等级、轴承与轴颈配合的选用、键连接的公差与配合、螺纹公差与配合及其选择等专业知识点,是本课程在工程设计中的实际应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从轴承、螺钉等标准件的成批加工对精度设计的高要求角度,引入敬业精神思政教育主题;从高精加工制造业发展水平关系国家富强的角度,引入爱国精神教育。通过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合的目标。
二、互换性及技术测量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索
(一)构建教学生态平衡的思政课堂
在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达到一种有机的平衡。互换性及技术测量是一门理论化程度较高且专业概念较多的课程,思政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有效参与,达到教学过程中的有机平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引入的思政元素问题是否为学生兴趣点,同步关注教学环境与思政元素的平衡性,让学生有机融入思政话题的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影响、共同深入探讨,才能有效推进思政教育。
(二)有效运用“情感因素”进行思政教学
为思政课堂增添亲和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运用“情感因素”。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师生关系疏远的现象,造成课堂思政教学融入学生内心的难度加大,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师生之间缺乏情感交流。由于高校的学生较多、教师工作繁忙、学生学习任务较重等,师生之间接触少,师生感情淡漠。“情感因素”是促进思政教学效果提升的有效推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培养是保障课堂思政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三)运用“问题链教学法”搭建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桥梁
“问题链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并让问题成链,问题的设置需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通过将学生的专业特点与实际生活问题相结合,创设恰当的情境,并通过问题引导引起学生兴趣,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进而达到德育目标。“问题链教学法”具有亲和力好、针对性强的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思维活力,推动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
三、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互换性及技术测量课程的传统考核较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本文在专业课程考核中创新性地引入思政考核成绩,将课程传统的知识点考试方法转变为思政表现考核、实验考核和考试三种形式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法,平时上课思想表现、作业成绩和实验报告思政感想等多方面相结合,提升平时学习中思政考核的分数比例,课程平时考核成绩占比40%以上,思政考核成绩在平时成绩中占比达10%—20%。在期末考试中,试卷命题减少客观题的分值,提高主观题的比重,同时加入思政类主观题,对德育成效进行考核。
四、课程改革效果分析
本文对互换性及技术测量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探索,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案例教学与讨论式教学方法等对课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对于融入思政问题探讨的课堂,学生给予了较好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兴趣明显加强,对思政元素的认同感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互换性及技术测量课程思政教学为研究目标,深入分析了课程专业知识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思政教学元素融入思路。在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思政教学要求,提出了有效的课堂思政教学方法改革措施。结合课程专业知识考核要求,对课程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此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考核的课程考核体系。探索表明,本文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法有助于课堂教学德育目标的实现,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望本文研究内容能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