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新生角色适应问题初探
2020-12-19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陈志诚赖中平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 陈志诚 赖中平
一、角色概念浅析
“角色”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常见而重要的概念。美国社会学家米德较早地提出并论述了有关角色的概念和理论,后经众多学者的进一步探讨,角色在概念上明确指的是人的社会角色,对社会化的个体而言,包括一定的社会存在形式(身份)、一定的社会行为方式(表现)及一定的社会期望(目标)。总的来看,社会角色既表现为个体静态的特征及模式,也表现为动态的、可能转变的某种目标,因而角色适应既表现为个体新旧角色的转变过程,也反映出个体维持相对稳定的社会角色所面临的积极(适应)或消极(冲突)的挑战。
二、独立学院新生所面临的角色适应问题
独立学院是教育产业化和大众化的产物,总的来看,独立学院办学形式丰富多样,办学质量也参差不齐,但基本特点是以社会力量办学为主,以第三批本科学生为主要培养对象。虽然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已持续二十余年,但独立学院相对于传统办学模式的高校依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也应考虑到其不同于其他类型高校学生的一些特点。因此,独立学院学生在新生角色适应阶段同样面临一些特定的问题。
(一)学生角色认同问题
独立学院办学已有二十余年,从目前情况看,这一办学模式已被社会普遍接受。但从招生录取的情况看,学生选择就读学校时更注重本人学业目标和学校实际办学条件是否相符,对于不符合自身期望的学校,新生入学时往往难有较高的认可度,因而对适应新的角色较为消极。另一方面,由于不少独立学院始终存在办学定位不明确、发展前景不确定的问题,新生对自身的未来发展存有疑虑,也使得学生不愿意主动认可新的角色。
(二)社会角色期望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高考对普通家庭的意义也有所减弱,但作为人生的一次重要转折,步入大学的学子往往有意或无意地背负着社会家庭的期望。但由上文所述可知,独立学院新生可能存在的角色认同问题,这也会对其社会角色期望产生消极影响。具体而言,由于学生不愿或不能主动适应新角色,无法进一步思考如何塑造自身的社会角色以适应新的社会期望,即学生可能出现得过且过、不积极主动面对未来的消极心理倾向,从而无法对自己提出新的目标以回应社会家庭的期许。这就可能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有效的社会角色,并且在心理上难以实现社会化转变。
(三)自我角色冲突问题
从社会对大学生的角色定位来看,“学生角色”是主要方面,“社会人”或“公民”角色是次要方面。但从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学生”“公民”等角色都反映的是社会角色期望,与自身的角色选择可能存在冲突。角色适应是一个动态过程,既有社会对个体提出的要求,个体自身也会对自己提出要求,当个体消极应对社会期望时,很可能更愿意维护自己原先的角色定位或是自行设定的理想角色。对独立学院新生角色适应的影响既有社会层面的因素,也有其自身因素,当学生无法或不愿意适应新的角色时,其自我角色可能出现内在冲突,即不愿接受新角色。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维持原有角色或向理想角色努力都比较困难,导致学生对自我角色定位产生迷茫。
三、独立学院新生角色适应问题应对思路
由前文所述,独立学院新生角色适应问题除学生自身原因外,主要是由独立学院特定的办学模式及社会家庭不能及时给出有效引导造成的。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应对。
(一)有针对性地做好入学教育工作
入学教育是新生入学过渡期的常态化工作,一般是从学校概况、专业特点、学习目标等方面对新生开展有关的教育教学活动。针对独立学院新生角色适应问题,除在教学层面帮助学生详细了解学校、学业有关情况外,还应从多方面让学生获取更为全面和详尽的相关信息,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翔实的解答。例如,让学生通过可信度高的媒体(包括书报、新闻、网络等)了解国家、学校的有关办学政策,专业发展前景等信息,对学生不明确、不理解或存有疑虑的问题通过事实和数据帮助学生加以分析理解,使学生对自身学业和专业发展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能更加明确自身将要构建的角色定位,为未来发展提供指导方向。
从实际情况看,有些独立学院对新生入学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形式化、表面化现象比较普遍,不利于新生过渡期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要通过入学教育提升新生对新角色的认识,使其更好地适应新角色。应当在学校层面提高认识,增加教学时间,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切实有效地为学生提供角色适应教育。
(二)加强新生心理适应辅导
新生心理辅导主要是帮助新生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化解不良情绪,顺利度过新生适应期。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角色心理,即学生社会角色心理特征是否与社会期望一致或相近。从实际情况看,新生在过渡期所表现的角色心理或多或少仍会带有原来的角色(一般为高中时期的心理角色)特点,这属于正常的心理行为表现。但角色适应不良的学生往往很难顺利度过过渡期,长期处于角色冲突的心理状态,对自身学习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新生心理辅导一方面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健全人格,形成与社会期望相适应的社会角色;另一方面,要及时发现角色适应不良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帮助这部分学生尽快摆脱心理困扰,适应新的角色。
独立学院新生心理辅导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在对学生角色适应问题进行辅导时,既要引导学生适应新的角色,又要立足实际,给学生自我构建的空间,使学生在适应新角色的同时能更加有效地设定理想角色。例如,当新生对“独立学院学生”这一身份存有顾虑而影响学习生活时,心理辅导教师应耐心帮助学生分析思想根源,找出问题所在,并尽量以身边的真实案例对学生进行说服引导,使学生找到化解身份顾虑的心理动力,从而接受新的角色,并愿意以此角色为个人发展而努力。
(三)有效开展实践性教育
教育不能脱离实践,实践本身也是教育的一个方面。为使新生尽快了解和适应新的角色,开展实践性教育也是重要的一环。独立学院由于自身的特殊性,许多新生入学后往往在意自身学业和职业发展与其他类型的高校有何区别。适时开展实践性教育,让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了解独立学院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有助于学生获得直观经验,对自身职业发展有更加明确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对新角色的认可程度,更好地接受和适应新角色,为今后的学业甚至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开展实践性教育使学生对真实的社会生活有了直接的体验,能对学生“社会人”角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帮助。
新生实践性教育可以从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展开。校内方面以学业生涯体验为主,即让新生入学后真实地接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使新生在入学初就对大学期间的学业历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具体的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尽量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得到体验。校外方面则以职业生涯体验为主,具体教学实施条件较校内方面有了更高的要求,实际执行的难度也更大。因此可以采用校友交流的方式,邀请已经毕业并从事职业活动的校友为新生介绍相关专业学科的从业体验,让新生获得关于本专业领域职业发展的感性认识。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新生角色适应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可以有所创新和突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学校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合理规划教学过程,经济、高效地实现有关教学目标。
新生过渡期是高校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面临新旧角色的转换,良好的角色心理适应有助于学生更加有效地面对新的学习和生活。独立学院新生适应性问题有其自身特点,总的来说就是新生对“独立学院学生”这一身份的认识和接受,以及对这一角色的未来期许和发展。为此,各独立学院应更加科学地设计学生培养模式和教学实施方案,从新生角色适应问题入手,在新生过渡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心理辅导和实践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适应新角色,提升学生的自我社会化能力,使学生在认同新角色的基础上产生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为新生后期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