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问题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

2020-12-19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新江中心小学余承荣

亚太教育 2020年17期
关键词:内角乘法深度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新江中心小学 余承荣

一、核心问题概述

核心问题是指在课堂中能够起到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做深层次思考的问题。无论对于哪一个学科、哪一个阶段的学习,核心问题均具有较高的思维拓展价值,是知识体系的关键问题。然而,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由于教学对象的年龄层次较低,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容易出现偏题或者无法把握重点的情况。这时,作为教师,把握核心问题、构建和提炼核心问题就变得至关重要。

二、基于核心问题的深度学习的意义

(一)体验数学乐趣

一个人要想持之以恒地学习一样东西,兴趣是其中重要和强有力的动力之一。若一个人对一样东西没有兴趣,势必无法坚持,或者虽然强行坚持完成,但是学习都是被动的,学习效率自然也就不高了。而学生要学习的科目繁多,课业压力大,若学习效率不高,最终就完不成学习任务,学习成绩就会逐渐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二)增强学生自信

无论是对于当下知识点的学习,还是未来的人生道路,自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小学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稚嫩的小学生,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新奇和新颖的,他们就是一张白纸,需要教师倍加呵护。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学生的回答若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想,教师应该转换思维进一步归纳核心问题以达到深度学习数学的目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做什么事,有了自信,事情就离成功近了一步,哪怕最终的结果以失败告终,也不会有任何遗憾。人要竭尽所能地发挥自己的能量,就算最后失败了,也一样潇洒、无悔。好比考试,在考前没有自信,总觉得自己考不好,明明知道自己写的是正确答案,但是由于没有自信,验算一遍不够还要反复验算,最终浪费了时间,题目没做完考试时间到了,这就是不自信导致的后果。因此,教师是学生的启蒙人,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如何基于核心问题进行深度学习

(一)研究课程,提炼核心问题

具体到课堂上,教师要想上好课,必须做好课前准备,研究课程、确定教学目标、提炼核心问题,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比如,教师在教授“认识角”一课时,应该清楚地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但是与两条边交叉的大小有关”是本课的核心问题。确定了核心问题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核心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教师可以准备两个不同大小的角,一个角是红色的,角度大一些但是两条边比较短;一个角是蓝色的,角度小一些但是两条边比较长。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看这两个角,哪个角比较大一些?”教师刚提出这个问题,学生便说出五花八门的答案,有的说红色的角大,因为打得比较开;有的说蓝色的角大,因为它的两条边比较长;但是也有的说两个角一样大,因为两个角看起来一模一样,没有区别。无论学生的答案如何,是否正确,教师提出的这个核心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深度思考,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因此,要想提炼核心问题,使课堂一开始就进入正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出现无法掌控、无法预料的混乱场面,那么教师在课前做好课程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不是每个人都聪明绝顶、资质聪慧,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去弥补不足,如提前做好课前准备,将课程研究透彻,将整个课程的各种状况都提前预想好,并做好预案,而且预案要有备选,当第一个预案行不通时,马上启动预案二,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善待错误,归纳核心问题

即使教师在课前提炼出了核心问题,但学生并不是每次都能按照教师的步骤和预想,针对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和学习。此时,教师应该善待学生的小错误,重新归纳核心问题将课堂顺利地进行下去,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比如,教师在教授“多边形的内角和”这节课时,教师提炼的核心问题是“该用什么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教师一提出问题,学生马上开始思考,大家集思广益,有的学生说:“三角形的内角和为什么是180 度呢?”而有的学生说:“内角是什么?我不知道什么是内角和!”……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是符合教师关于核心问题的预想,有的则稍有偏题没回答到点子上。但是,教师应该善待学生的小错误,及时归纳核心问题,提炼本课的教学核心,即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度的方法,包括测量、拼图等。

比如,教师在教授“加法运算”这节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小花和小强去买菜,小花花了2.1 元,小强花了3.24 元,请问他们一共花了多少钱?”学生的算法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把两个小数点对齐进行列式,一种是把两个数的末尾对齐进行列式,另外一种就是把两个数的首位数对齐然后进行列式。教师先让学生讨论哪种列式方法是正确的,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归纳本堂课的核心问题,即“在计算小数加法时需要把小数点对齐进行计算而不是把两个数的末尾对齐进行计算”。虽然第三种方法将两个数的首位数对齐进行列式得到的最终结果是正确的,但是只是巧合而已,当碰到21.1 元加3.2 元时就会出现错误。

课堂就像人生一样,常常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状况。但是人生的乐趣就在于此,抱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心态生活也是一种智慧的选择。当学生的回答没有在教师的预期内时,教师要耐心引导学生归纳核心问题,将课堂的重心转到核心问题上,这样才能达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构建核心问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应该局限于要求学生被动地掌握知识,而应该要求学生主动积极探究,构建问题系统和知识体系。

比如,教师在教授“比较分数大小”这节课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了“”和“”,一个学生悄悄地问同桌:“你说这两个分数,哪个大,那个小?”这句无意间的提问被教师听到了,教师欣喜若狂,立马转过身对学生说:“刚才老师听到有位同学提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我想请他说出来,大家一起帮忙解决,好吗?”于是,这位同学大声地问:“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和两个数,哪个大哪个小,你们知道吗?”学生一个无意间的提问,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构建了本堂课的核心问题。

作为小学教师,面对的是稚嫩的小学生,需要教师细心观察,捕捉瞬间的美丽。学生无意间的一句话,有可能就是教师提炼已久的核心问题。此时,教师只要稍加引导,整个课堂就能进入正轨,学生就能展开深度学习。

(四)建立脉络,梳理核心问题

通过整理知识,建立知识脉络,归纳总结整个知识体系的规律,梳理核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复习了旧的知识,还为学习新的知识夯实了基础,以便做到融会贯通,通过梳理核心问题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比如,以“运算律”一课为例。教师在教授完成五大定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以上定律进行梳理,对比每个定律的异同,探索定律之间的联系。比如,乘法结合律,2×3+2×5=2×(3+5),3个2与5个2的和,也就是8个2的和。再比如,乘法分配律,2×( 3+5)=2×3+2×5,8 个2 的和,可以拆分成3 个2 与5 个2 的和。可见,无论是乘法结合律,还是乘法分配律,最终都是包含在乘法的意义里面,是互通、可逆的。另外,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梳理核心问题,比如:“为什么乘法有分配律,而除法没有呢?”“为什么乘法有结合律,而除法没有呢?”

通过对比、提问,学生能够将已学过的知识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脉络,理解知识的核心问题和本质规律,需要运用该知识点时就能融会贯通。甚至,在梳理知识脉络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对比,在学生毫无头绪需要帮助时再加以指导。毕竟,学生未来的人生路上大部分的知识需要自学,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得到教师和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问题的深度学习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如何基于核心问题进行深度学习要讲究方式方法,研究课程,提炼核心问题。当教师发现提炼的核心问题未得到学生的有效反馈时,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及时归纳核心问题。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构建核心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猜你喜欢

内角乘法深度
多边形内角和再探
算乘法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三角形分割问题
把加法变成乘法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