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0-12-19福建师范大学东侨实验小学

亚太教育 2020年17期
关键词:分数知识点核心

福建师范大学东侨实验小学 黄 晶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学科教育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程度得到提升,希望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的提高。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包含逻辑思维能力、建模能力、想象能力、运算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等等。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予以渗透,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发散学生的逆向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且可以实现优化教学过程与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效果。数学学科有着明显的理论性与逻辑性特点,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不仅与素质教育目标相符,也与学生逻辑思维发展规律相符,在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同时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调,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调动,促使学生主动投入数学学习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自身的数学综合能力。

(三)有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促使学生的数学意识有效形成,其中包含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等等。助力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形成数学思想,更灵活地去思考数学知识与问题,对数学的学习态度更加端正,进而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数形结合,强化空间想象能力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展开教学,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巧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强化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促使学生在面对实际数学问题时能够用图式的方法予以解决,在面对一些图形问题时,又能够灵活地将其转化为数学运算。比如,在讲解“分数”相关内容时,小学生刚接触会觉得很难理解,此时教师便可通过图示方法展开教学,向学生呈现蛋糕的图片,然后将蛋糕平均分成三份,那么每一份便是蛋糕的,学生在图示的直观呈现下,对分数的概念有了深刻理解。同时,教师在讲解其他抽象知识点时,同样可用实际图形予以表示,比如在讲解“确定位置”相关内容时,会有部分学生对“行”与“列”的概念理解不清,教师便可用多媒体呈现出电影院座位图,结合具体图示向学生解释相关概念,让学生的数学建模、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合理引导,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学科知识有着明显的思维属性,要想切实掌握更多数学知识与技能,则要重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减少学生思维层面对教师的依赖。唯有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开发逻辑思维能力,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才懂得从哪一方向着手解决问题,而非下意识地求助教师。比如,在讲解“圆柱的体积”相关内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圆柱时通过展开圆柱侧面发现是一个长方形,那么在计算圆柱的体积时能否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已学过的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知识对圆柱的体积计算进行探究,通过将圆柱切开拼接立体图形,从而正确推导出来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这一教学过程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

(三)加强训练,培养学生运算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计算属于关键内容,并且在其他的数学知识内容学习中以及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数学运算,比如超市买东西、计算总分,等等。唯有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得以提高,才能促使学生对数字、对符号的敏感度有所上升,所以教师需要重视学生运算能力的训练。比如,教师可通过开展“口算大比拼”的竞赛活动,对学生的分数加减法进行训练。通过随机抽取分数卡片与加减符号,让学生快速抢答计算答案。前期教师可从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开始,然后逐渐提升难度,抽取异分母分数卡片,那么学生在口算抢答的过程中,需要在脑海中快速反应出异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然后进行计算,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又如,在分数的乘法计算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分数乘法竖式,讲述具体每一步计算过程的依据,这样做能让学生亲历计算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

(四)巩固知识,增强知识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重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检验与巩固学生已学知识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避免出现“学过即忘”的情况。所以,在每一阶段学习过后,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比如,针对“统计”相关内容的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对信息的分类整理,用统计表或条形图的方式去呈现信息。那么在课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作业,巩固学生的知识理解,如让学生回家记录家庭每个月的水费、电费,按照月份制作出统计表,并且用条形图进行表示,更加直观地观察不同月份的水电费支出情况。通过这一任务的布置,不仅能够巩固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能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数学知识运用能力。

(五)思维导图,强化学生建模素养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众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看上去是分布式编排,但实际上各个知识点之间都有着潜在关联。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更看重对单个知识点的讲通、讲透,忽视了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模型的建立,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巧用思维导图工具,在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建模素养,实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比如,在讲解完“分数”相关的基本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详细来讲,可以指导学生将“分数”作为思维导图的核心词,然后结合所有与分数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延伸,比如概念、性质、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等,都可作为导图支路,随后对各个支路进行知识内容的补充。比如,在“分数乘法”支路中细化为“分数相乘”“分数乘法运算定律”“分数乘法应用题”等,学生对导图支路的完善,也就是对分数相关知识的进一步巩固,更是对数学知识模型的建构,助力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发展。

(六)生活教学,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需要重视对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这项能力的养成有助于学生今后数学知识的学习,即便不依赖教师的讲解,也能在强大的推理能力的支撑下实现高效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采取生活化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去思考现实问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强化推理能力,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比如,在讲解“速度”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采取生活教学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小红与小明跑100 米的时间分别是18 秒和20 秒,小红与小华在45 秒的时间里分别跑了200 米和220 米,请问三个人谁的速度更快呢?”在教师的引导与生活经验的辅助下,学生可以推理出同样的距离中用时最短的人速度更快,所以小红比小明速度快;同样的时间内跑的距离更长的人则速度更快,所以小华比小红的速度快,三个人中小华的速度是最快的。这种结合学生生活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推理兴趣,让学生在巩固数学知识的同时实现推理能力的提高,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综上所述,现如今的基础教育需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展开。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提高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并且认识到核心素养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要从数学知识点、例题、教学活动中寻找契合点,进行有目的的引导,实施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分数知识点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