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巧用
2020-12-19江苏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实验小学
◇(江苏:苏州市吴中区吴中实验小学)
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现代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为现代教育提供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工具。
传统的教学模式因缺少辅助工具,加上受到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有许多事物无法直观展现,故而学生只能凭空想象和理解。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对所学一知半解,不能完全消化,甚至造成学生诸多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训练。
有异于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进入小学语文课堂后,文本、图形、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一齐呈现,给学生提供了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抽象难懂的教学变得直观可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增强了学习主动性。同时更因直观的刺激,缩短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接受时间,从而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能。
那么,面对多媒体这样一柄利器,语文教师该如何巧妙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呢?
一、巧用信息技术,拥有一个“趣”字
我国古圣贤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但是,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一定的激发下产生的。在语文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从而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这样,课堂教学进入全新境界,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学习效能也有了较大提高。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普类课文,学生在学习时会感到枯燥。可是,随着“神十”的成功发射,学生又对宇宙充满了好奇与憧憬。利用学生的这种心态,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现变幻莫测的宇宙画面,营造神秘氛围。随即再展现火星的图片,引出课题。学生的好奇心完全被激发,给课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多种媒体的综合使用,能将文本的内容以声感、形感、色感、动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其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鲜明的形象,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为文本的继续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开端。
二、巧用信息技术,突破一个“难”字
如果说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圆形的话,那么教学目标就是这个圆的圆心,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又经常会因为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重难点难以突破而感到困惑。偏偏这些重难点又是无法绕开的文本的灵魂。所以,如何让学生自己通过学习自主发现问题,进而能够自己解决问题,就成了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所在。
如,作为中年级的学生,爱动物的心理使其对海底世界充满了浓厚兴趣。然而受年龄及生活环境的影响,让他们去理解《海底世界》的文本内容就比较困难了。如果能适时播放“嗡嗡”等各种奇特的声音,或以动画的方式展现乌贼独特的行动方式,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自己听到或看到的,同时交流自己的感受,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观察和语言组织能力等得到锻炼。而这一切,只需课堂上轻点鼠标,均能迅速实现。这就大大增强了教学密度,在让教师免去口舌之累的同时,又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何乐而不为?
三、巧用信息技术,激发一个“情”字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字里行间往往流淌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领略文学作品优美的文笔、精巧的构思外,还需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要传递的感情。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并抓住文本与学生情感的契合点——那些在传情达意上最具表现力的语言或表现手法,进而架设学生与作者情感交流的桥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从而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可是有时这些契合点会比较抽象,或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所以不利于唤起学生的情感投入,助其品悟。
《三亚落日》作者以瑰丽的想象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绮丽景象。让学生通过文字感受落日的美妙并不难,但要他们透过字里行间将绚烂的美景印入心扉,就需要依靠多媒体了。在富有变化的色彩中,学生可以以最直观的感受切实理解文本。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的模拟,具体、直观、可感知地展现,使契合点变得具象,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产生强烈的共鸣,使学生与文本、作者间产生共鸣,碰撞出思维火花。
四、巧用信息技术,强调一个“度”字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然而,在多媒体教学的使用上也存在着一定弊端,我们应该把握一个尺度。
首先,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之前,必将会花大量时间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为了追求效果,甚至会耗费极大的精力。这样就直接导致花在文本方面的钻研、对学生研究上的时间相应减少。若让学生“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就本末倒置了。
其次,教学时往往并非完全按照之前的预设进行,谁也不能保证不出意外。事先准备的多媒体教学并不会依据实际情况而进行相应变通。在变故面前,看似万能的多媒体也只能束手无策。过多依赖多媒体,其结果很可能是教师的教学思路极易被打乱。
另外,如果我们在多媒体教学中一味追求“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一目了然”“和盘托出”等效果,就难免落入“注入式”的窠臼,成为实实在在的“电注式”“电灌式”。如果一旦被程式化的多媒体束缚住,就很难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反应实施恰当教学手段也就成了空话。
总之,恰当而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使受教育者自主、能动和创造地学习,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从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枯燥的“填鸭式”教学为生动活泼的“主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就不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