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路径探析

2020-12-19江西赣州市赣南师范大学王从华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整本书语文课程校本

江西赣州市赣南师范大学 王从华

江西贵溪市象山学校 刘 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教学研究和实践都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关于阅读教学”部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句话成为广大语文教师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建构整本书阅读课程的重要政策依据。但是在实践层面,语文教师往往对整本书为何读,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读什么,教什么,如何教,如何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缺乏系统深入的思考,凭借各自的教学热情和主观经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致整本书阅读课程开发与实施存在诸多需要讨论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选择了“整本书阅读”课程定位、开发路径、实施模型和课程评价四个基本问题,结合具体的案例展开讨论,以期为语文教师开展“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定位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课程管理”部分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整本书阅读”课程属于哪一级课程呢?从国家课程的角度而言,“整本书阅读”只能属于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课程内容板块来说,属于“阅读”部分,语文教师只要参照“阅读”目标与内容部分选择“好”的“整本书”开展阅读教学即可,因而是不存在“整本书阅读”课程一说的。从地方课程的角度而言,“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也就是说学校可以“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整本书阅读”课程。基于此,我们认为,“整本书阅读”课程应定位在“校本课程”层面,它的开发与实施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和“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如果不具备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只要参照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建议”部分和教材推荐阅读或名著导读的篇目,组织和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达到养成阅读整本书的习惯。语文教师,也可以重构语文课程内容,即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在语文教学中重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内容。如清华附小的窦桂梅老师在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中,“配合所使用的教材的主题单元,选择与单元主题相关联的诵读与阅读内容”“推荐必读选读书目中,有民族文化及世界经典,涵盖人文社科、科普、儿童文学等方面”“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级推进,并配套研究了分级的评价方案”。

作为校本课程的“整本书阅读课程”,既可以是引进适合本校的成熟的课程,也可以是自主开发的课程。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要“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并建立这门课程与国家课程中“语文课程”的联系,把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进行整合,以起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二、“整本书阅读”校本课程开发与选择的路径

(一)“整本书阅读”课程开发的路径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情境性的特征,即学校要依据本校需求、师资和课程资源等方面的条件而开展的一项学科建设工作。相对于国家课程开发而言,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鲜明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特征。(1)情境性。这里的情境性,与斯基尔贝克的“情境分析课程研制模式”的情境是基本一致的,指的是“制约学校课程的内外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变迁,家长、社区、雇主的要求,教育政策、考试制度以及教育系统、教育局的要求,教材性质的变化”;“内部因素”包括“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的价值取向、态度、技能、知识和经验,学校风气、政治结构和资源,当前课程所面临的问题”。“校本课程”开发既是学校课程领导的结果,也是课程研制者,主要是教师分析内外部要素完成的一项系统工程。(2)实践性。校本课程开发本来就是一项实践活动,这里所指的实践性还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二是课程开发实践与教学实践双线并进。基于此,我们认为,“整本书阅读”课程开发遵循的基本路径是:情境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制定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课程评估和重建。

1.情境分析,准确定位“整本书阅读”课程价值

情境分析的目的是准确定位“整本书阅读”课程的价值。“整本书阅读”课程开发的前提是根据国家课程政策、家长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找到国家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虽然明确规定“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但是“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的设置并没有真正打破学科课程之间的界限。就语文课程实施的情况来看,语文教科书中仍然以“篇幅短小精悍”的单篇课文为主,高质量的、适合儿童阅读的作品数量不足、文体受限,特别是整本的绘本图书、儿童文学作品和科普读物几乎没有。因此,“整本书阅读”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仅满足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需要,也能够打通学科之间的壁垒,落实综合性课程的实施课程改革目标。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需要丰富“阅读方式”和“阅读路径”,通过大量的、优秀的整本的绘本故事、儿童文学作品和科普著作的滋养,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生命体验得以丰富,阅读习惯得以养成,阅读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得以发展。

2.课程目标制定,聚焦兴趣培养和阅读体验的丰富

“整本书阅读”课程的准确定位为课程目标的确定指明了方向。校本课程的开设不能额外增加学生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整本书阅读课程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以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为先导,分享阅读与生命成长的快乐,它的育人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如江苏吴江实验小学开设的小学低段“读写绘课程”目标定位很准,“通过教师的故事讲述与儿童的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儿童爱上书,爱上阅读,并为实现他们的独立阅读提供了一段‘中间的架接’”。小学中高段整本书阅读课程也应顺着这一目标延伸,以培养学生“爱上阅读,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丰富阅读体验和生命体验”为核心课程目标,这一目标定位也是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密切相关的。

3.安排书目和设计阅读活动,是课程方案设计的核心内容

校本课程方案设计主要指围绕课程目标选择学习材料、设计学习活动。整本书阅读课程方案设计的第一环节是选择书目。在这一环节,课程研制者需要在充分研讨的基础上,考虑学科专家的建议,并确定选书的标准。选文标准首先要体现儿童性,即贴近儿童生活、表现儿童情感或有利于儿童精神的成长等;其次,要体现经典性,即选择的整本书是经过时间的淘洗、充满人性的光辉的著作;最后,要具有教育性,即能从不同角度为儿童精神的成长提供帮助。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小学低段以绘本故事为主,选择的书目可参考彭懿的《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小学中高段以童话故事、儿童小说、动物小说和科普类名著为主,具体书目可参考“窦桂梅推荐书目”。 书目安排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师的特长设置基础阅读模块、发展阅读模块和创新阅读模块,其中创新阅读模块仅提供参考书目,教师可自行选择、添加。关于阅读活动方式的设计,建议以学生阅读活动为中心,分为课堂导读课和课后自读两种方式。课堂导读课的主要活动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指导阅读方法、推进阅读活动和组织展示阅读成果,学校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活动形式的不同,开发不同的课型。如江西省南康区第一小学围绕“读、思、议、拓”四个方面来引导和推动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活动,确定了“导读课”“推进课”“交流课”“延展课”四个课型,这四个课型分别完成 “读” “思” “议”“拓”的任务。

(二)“整本书阅读”课程选择的路径

新课程改革以来,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语文教师开始尝试整本书阅读指导。但是,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在课程开发层面遇到许多问题和困境。如笔者指导的贵溪市象山学校,在五年前就开始整本书阅读指导课程,在初中大力推进名著导读课,但是效果都不太理想,主要的困难体现在文本选择和活动设计两个方面。两年前,结合学校小班化教学实验,引进江苏吴江实验小学开发的小学低段“读写绘课程”,通过增加篇目和改进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学校课程管理、师资条件和学情的差异,引进的整本书课程的优势是课程内容体系相对完善,课程实施路径比较清晰。因此,学校在引进课程时,要明确其“校本化”的课程定位,根据需要对课程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

三、“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模型的建构

作为校本课程的“整本书阅读”,既要遵循阅读的一般规律,即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交流和分享自己的阅读经验”,但也有其独特性,即以“这一所学校的学生”为中心,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可根据阅读形式、阅读文本类型和活动方式建构不同的模型。从阅读形式的角度,可分为精读指导与略读指导、理解性阅读与鉴赏性阅读、课堂阅读和课后自读等;从文本类型可分为绘本、儿童文学和科普著作阅读指导课型;从活动方式可分为导读课、自读课和展示课(阅读过程中的展示和阅读活动结束后的展示)。从课程实施的角度而言,整本书阅读课程实施的一般流程是:导读—自读—展示。这里有很多变式,如岳乃红老师提出了导读—自读—交流—延伸的实施流程,张学青老师提出小学低段“读写绘课程”的实施流程:教师课堂讲述—学生回家讲述—学生与家长合作完成创写和绘画。但不管何种流程,都应以学生读书活动为主要形式展开。

1.导读课的组织策略

导读课开设的依据有两个:一是学生不愿意、不喜欢阅读,二是学生不会阅读。所以这类课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让学生变得愿意或喜欢阅读,二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方法,由不会阅读到会阅读,由读得浅到读得深。针对前一个任务,语文教师在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提问、讲故事、分享阅读经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针对第二个任务,语文教师可通过组织提问、问题讨论、阅读经验分享的方式,指导学生在与教师、同学和文本的多重对话中学会阅读方法,推动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问题可以来自学生,也可以来自教师,在结构线索、主题思想、细节传递和文本特色等关键处设问,可参照国际阅读素养进步研究测试的框架,重点在“阐释整合”(将跨段落的信息整理合并,甚至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检验评估”(评价文本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技巧、方法和特色)两个层次的提问(具体策略可参照台湾学者《问更好的问题》一书)。导读课要打通语文课程与整本书阅读课程的联系,把语文单篇(长篇节选)课文教学习得的阅读方法用在整本书的阅读上(如张学青老师的《猴王出世》课例,通过学习与本课以及整本书阅读的关键知识运用“批注法”读懂“猴王何以为王”)。

2.自读课的组织策略

“整本书阅读”课程的主要实施方式是学生的自读,通常有课外自读、课内自读两种形式,语文教师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灵活安排,但要保证有较为固定的课内自读课的安排。自读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安安静静的读书,养成读书的习惯,丰富阅读体验,享受阅读过程。自读课上,教师尽量不要干扰学生的阅读行为,但可以指导学生做好阅读记录单。

3.展示课的组织策略

展示课就是读书成果的分享交流课。活动的主体仍然是学生,教师根据阅读板块(基础阅读、发展阅读、创新阅读)和文体特点,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可通过朗诵会、故事会、表演活动、手抄报、综合实践活动等不同的形式激励学生展示阅读成果,鼓励学生展示把整本书阅读与写作、综合实践活动相整合而成的学习成果。

四、“整本书阅读”校本课程的评价

整本书阅读课程的评价要与语文课程评价有机结合,从阅读的量(基础)和质(提高)两个角度设置评价内容。在质的方面,重点考查学生对文本“阐释整合”和“检验评估”能力。评价主体多元,充分发挥老师、学生和家长等评价主体的作用;评价方式以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检测学生课程学习的成果,更在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即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整本书阅读活动中,享受阅读的美好。

总之,在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既可以作为“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开展,也可以作为校本课程来开发与实施。但不管何种形式的教学,都需要给整本书阅读以准确的定位,即以“养成读书的习惯,丰富阅读体验和生命体验”为主要目的,提高阅读能力、提升审美层次和综合实践能力。如此,小学“整本书阅读”课程与教学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猜你喜欢

整本书语文课程校本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2020年思辨式整本书主题阅读1+2书单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