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革社会中的教师学习:学什么、怎么学

2020-12-19

江苏教育 2020年62期
关键词:批判性信息时代深度

周 杨 魏 峰

一、信息时代的知识变革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信息时代。这个时代,知识的本质、形态和传播发生了重大改变,数字技术重构了人们对知识的理解。

何为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将其定义为“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和态度。”[1]以西蒙斯等人为代表的联通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存在于情境和环境中,它是一种软知识,既包括个体知识,又包括社会的知识;它不再是简单地知道是什么、如何去做,而是知道知识在哪、如何转化。[2]知识与其所处其中的社会生活、文化背景、科技发展密不可分。陈丽等学者提出了信息时代的新知识观——回归论知识观,知识从精加工的符号化信息回归为全部人类的智慧,知识不再局限在书本上,也可能存在于互联网上,知识不必是群体共识的,也可以是个性化的。[3]人对知识本质的理解较传统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知识不再是客观的、静态的和确定的;知识的生产主体不再是单一的精英群体,各类知识的边界是模糊的;知识的呈现方式多元化。数字化时代的知识应该是在互联网环境中由群体智慧创造生成的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和态度,这类知识具有动态性、个性化、情境化特点。

信息时代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与疾速更新。据美国培训与信息协会统计,近10 年里全球知识量增长了1 倍,并正在以每18 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今天人们所掌握的知识中有一半是10 年前不知道的。并且,知识又以更快的速度更新着。据统计,18 世纪知识的陈旧周期为八九十年,19 世纪到20 世纪初期,知识的陈旧周期缩短为30 年,近50 年来又缩短为15 年。今天,一些学科领域中的知识陈旧周期已缩短为5至10年了。显然人类新知识体系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膨胀的短周期效应。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知识运用为中心的学习已不足以应付这一变化了。

知识的形态与传播方式网络化。戴维·温伯格指出:在信息时代,知识在网络中产生,在网络中跳转,已成为网络的一种属性。[4]信息时代的知识不再仅存在于书本中,更多的是遍布于网络中。基于数字技术,信息可以被编码成“0”和“1”,然后解码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得知识的流通更便捷,有了更强的联结性、交互性。传统书籍中呈现的确定性知识都是经过选择、编排的,是相对完整的,引领读者慢慢浸入其思维路径。网络中的知识无须经过选择,碎片化、个性化知识点也可得以呈现,不限长度,不限形式。温伯格将传统的书籍知识称之为“长形式”的,数字时代的知识形态则是“网形式”的。如果书籍告诉我们,知识是从A 到Z 的漫长旅程,那么,网络化的知识可能会告诉我们,世界并非是一个逻辑严密的论证,而更像是一个无定形的、相互交织的、不可掌控的大网。[5]

二、信息时代的学生和教育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了深度的社会变革和新的知识图景,学生知识获取的途径、时间和空间以及从宏观的教育理念到微观的学校教学也都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信息时代的学生

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海量的信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普及,一方面使得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元化,获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不再受到限制,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学生学习随时随地都可发生。在校期间,学生通过在学校教育,教师面对面教学习得知识;课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如课外辅导班、网上学习视频等。这些使得学生更易获取知识且获取的知识面广,现代学生在很多领域获取的知识要超出学校教师很多,也会远远超出学校课程设置的内容并且会比教师更先获得。另一方面,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已获得的知识还不足以使他们有甄别信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很多时候,学生迷惘于信息海洋中或望洋兴叹,或游离于信息世界之外。

与此同时,由于学生获取的知识涉及领域众多、获取知识的途径多元化,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越来越能得以实现,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也因此得到满足。但是,数字时代背景下的知识,是充满迷惑性的、个人化的和动态的,学校教育给学生传授的那些人类永恒的、具有普遍价值的知识在经过这些未经筛选和加工的知识冲刷后,还能存留多少,对其成长还能发挥多大作用,这是值得警惕和思考的问题。

当下,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已不同于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那些时代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源于匮乏和不易获得。而当下,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更多源于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产生的迷茫感,旨在通过不断地汲取知识,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从而识别、挑选出有价值信息,并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信息时代的教育

“如果现在特别需要教育的改造……这是因为随着科学的进步、工业革命和民主主义的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彻底的变革。”[6]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育要培养怎样的社会公民,教育要如何发挥其社会功能。

信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当下的全球经济发展态势更迫切需要公平、可持续发展,公平、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新观念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目的。“应当确认,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公众认识和培训是使人类和社会能够充分发挥潜力的途径。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7]现代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还要促进知识的创造和生成,由此实现更为美好的生活。虽然教育不能独立解决社会变革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可以通过将可持续性发展、公平观念融入教育内容中,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以此来促进社会变革,逐步实现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

社会变革同样也带来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现代社会需要的是能够持续学习、解决问题、富有创造力,能够与他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新公民。因此,教育必须向当前一代和下一代传授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根据生态、社会和经济现状而调整生活和生计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新的教育观应包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面对数字时代纷繁复杂的知识,学校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搜集信息,判断信息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全球化创造出了超越民族国家的新型经济、社会和文化空间,正在促成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新的身份认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将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世界的舞台上展现积极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的青少年将承担这一重任,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公民形象。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要培养具有全球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新公民。

无论是通过教育促进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还是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全球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新公民,都离不开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教师的努力。因此,在社会变革对教育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新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学习观,与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相适应。

三、新教师学习观的变革

学习观是人们对于学习活动的认识、理解。不同时代,人们对学习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异的。人们对学习的认识和理解受时代变迁的影响。不同社会的发展要求决定着教师的学习观,其职业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的学习观。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学习者。教师学习观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是教师对其自身学习本质、目的、内容、方式的认识和理解决定其自身的学习行为和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认识和理解决定其教学行为。信息时代,人们的知识观念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学习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学习和发展需求,需要教师重新反思学习观念。

首先,从线性学习转向网络学习。信息时代的知识是以动态的、网络化形式呈现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简单的记忆确定性知识的过程,而是不同知识的相互联结、沟通和交流的过程,是重新构建新意义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知识的记忆不再重要,获取何种知识以及在何时、何地、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是学生更为重要的学习技能。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的单一教学不再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需要从传授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因此,教师本身需要在纷繁复杂的知识网络中自主学习,对各类知识进行筛选、联结,使得知识能够在知识网络中流通,从而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

其次,从浅层学习转向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区别于知识再现的浅层学习。“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理论和思想,再将新的理论和思想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可以在繁多的思想间建立联系并且可以将已经拥有的知识迁移到全新的情境之中,以此作为问题决策和解决的一种学习方式。”[8]孙银黎认为:“与机械简单的浅层学习不同,深度学习指向知识的理解与运用。”[9]与浅层学习不同,深度学习理论关注的重心在于学习者对学习材料内容的批判性吸收和内化,关注学习者将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的能力培养,强调通过学习能够使学习者在获得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获得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所以教师的深度学习可以理解为是教师通过对知识内化学习方式的认识、对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迁移运用的体验和对自身批判思维和批判能力的有意识挖掘和运用,最终指向在教学中更好地理解学习如何发生和如何深入的问题,指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每一个教师都要善于独立思考,理解个别真理与真理综合的关系。学习的内容不仅限于知识面的宽度,也要求知识面的深度。不求甚解的学习一无所获,所以要从知识的各个领域去寻求一个专题,研究一个真知,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建立联系的观点,将得到的真知运用到自身生活中去。”[10]当前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的深度学习还未受到重视,教师入职后的学习多是任务驱动型的被动应对,自身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种被动式学习只能保证学习的量和时间,学习的质和效果难以保证,对于知识的理解表面化,惯于将知识进行简单重复,对所学知识缺乏批判性思考。教师的深度学习强调教师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将习得的知识内化与转化,达到对其将要学习的知识的深度理解。这就意味着教师面对要学的知识时,一是主动地了解与学习,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与知识进行对话,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二是使用组织策略,例如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评价,有意识地监测自己的学习过程,利用思维导图等方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组织成为自己能够理解的知识。在教师对知识完成内化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具体表现为教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实现知识的迁移;同时,积极主动地对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通过对问题的反思和研究,实现自身理论系统的更新。

最后,从阶段性学习转向终身学习。“现代科学指出人的生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11]终身学习对于帮助个人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生涯的必然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整个教师职业生涯中持续不断地学习,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学习不是通过师范院校的学习就能一次完成的,它是一个职前职后相互衔接、连续发展的过程。绝大部分即将入职的新教师从师范院校毕业,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还处于虚拟关注阶段,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是模糊的。只有在入职后,持续不断地学习,才能应对今后职业生涯中的诸多挑战。

猜你喜欢

批判性信息时代深度
信息时代年鉴出版的品牌建设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
信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