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题深加工促进学生语文深度学习

2020-12-18徐璐

安徽教育科研 2020年22期
关键词:深加工深度学习高中语文

徐璐

摘要:深度学习是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高中语文教师要基于问题,对问题进行深加工,让学生围绕问题探究文本,促进结构化学习,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问题 深度学习 深加工

引言

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高中语文教师要突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思辨等认知过程,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深层次解读和分析能力。而问题是深层学习的“牛鼻子”,教师要对问题进行优化、结构化,让问题成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助推器。依托高中语文新课改目标,将语文知识、能力和经验融入“深度学习”中,需要教师把握“深度学习”的两个核心:一是“知识”,二是“学习”。“问题”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支架,也是贯穿知识的基本导线。通过对“问题”进行深加工,让学生从感知、理解低阶水平,走向分析、综合高阶水平,提升语文课程教学质量。

一、聚焦语文知识内化,深度设计问题

通常,在课堂上,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是“学习问题”。对于课程知识的讲解,往往遵循课标要求,设置与教学主题相关的问题。解析这些问题,不能逐点来呈现,而是要通过对问题的深加工,挖掘问题的本质,促进语文知识的内化。从知识与素养之间的关系来看,语文知识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性元素。对于这些知识的学习,如何促进知识向素养转化?事实上,知识获得越丰富,对素养的提升越直接。语文深度学习,需要建立在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学习、应用中,而不是单纯地平移、传递和灌输。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问题设计上,要通过对问题的深加工,让问题的呈现更加艺术性、专业性,激活学生的认知与体验,并不断丰厚学生人文底蕴。例如,在教学《红楼梦》相关内容时,对于文中人物活动的挖掘,林黛玉为什么要葬花?为什么要选择桃花?这种意象表达了何种情感?这些问题的深加工,就是要让学生走出表层理解,去深刻体会语言学知识的内涵。在传统古典文学中,桃花的寓意有多种。一种是象征着春天,暗指春天百花争妍的美丽景色;另一种是代表女性的某种特征,指妖娆、魅力的女性特征。比如关于桃花的人物描写,“面若桃花”,在《诗经通论》中,有“桃花色最艳,以喻女子”。《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更是将桃花的美,与女子的容貌相映射。第三种是红颜薄命,指爱情的衰败。在春天,桃花始盛开,但由于花期较短暂,因此称之为“短命花”。将桃花与人的生命易逝相联系,暗指女子命运较为坎坷。再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突出表现出红颜易老的无奈和悲哀。可见,问题的提出与深加工,将语文知识作为引线,串联出更深刻的文学寓意,让学生能够从中感知语文的深度、广度和关联度,促进知识的迁移与生成。

二、指向语言能力的生成,深度加工问题

语言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词之一,教师要围绕学生展开问题探究,从问题中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问题的形式具有多样性,可以是话题,可以是专题,还可以是项目引导等形式。对于问题的深加工,教师要能够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鉴赏,从交流中促进综合性学习。可见,问题的设计,绝非单一地提出问题,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辩证思维。结构化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学科学习思维。这里所说的结构,就是以能力为框架的问题设计,将静态的知识与学科能力衔接,帮助学生从知识结构化中提高语文能力。在学习《谏太宗十思疏》时,我们联系初中所学的《隆中对》,展开群文阅读,引领学生从探究学习中构设语文问题。魏征向唐太宗进谏,与诸葛亮向刘备进言,两者有无可比性?诸葛亮深得儒家思想,而魏征却善用纵横家思想,你觉得谁更胜一筹?对于两人的比较,我们需要展开深度学习。两人有哪些共同点?挖掘文本可知,两人皆为名相,诸葛亮冠绝古今;魏征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三。两人的不同点表现在:诸葛亮提出北定中原的战略,魏征强调戒奢以俭的治国之道;诸葛亮布衣出身,而魏征名门之后;诸葛亮建议创业,魏征提议守业;诸葛亮一生事蜀汉,魏征先后辅佐多人;在史家评论中,诸葛亮被称为忠臣、良臣,魏征被称为“能臣”。对唐代的贤相,前有房玄龄、杜如晦,后有姚崇、宋璟,却没有魏征。由此,一个问题,就将语文知识与能力结构化融入其中,从深加工问题中,学生深刻认识历史人物,同时促进其语言能力的生成和发展。

三、聚焦语文学习情境,深度探究问题

在电影《死亡诗社》中,有这样台词:“你在阅读的时候,不要只是思考作者在想什么,而是要思考你在想什么。”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发展学生语言思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阅读,不能停留于线性思维,阅读要在线性与非线性思维中进行贯穿与融合。同样,在语文问题深加工中,教师要能够围绕问题,透析语文中的“相关关系”,让学生能够从问题设计中去思考作者在想什么,再思考自己在想什么,从而发展学生的思辨力与质疑品质。情境化设计是问题深加工的重要手段,在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激活自我思维,从解决问题中发展语文能力。《我与地坛》被称为“一个伟大思想成熟的历程”,充满了哲思,又兼具人性光辉。怎样通过问题的深加工,让学生获得深刻的阅读感受,与文本发生情感共鸣?结合材料可知,史铁生毕业后选择去延安插队,后来不幸双腿瘫痪,进入工厂做工,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写道:“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由此提出问题:对于史铁生的遭遇,如果换作是我们自己,此刻的心境会如何?对于每一个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去体会史铁生的内心情感,即便是一个正常人,还可以行动自如,想办法改变生活面貌。但双腿瘫痪,意味着很多事,都无法实现。有学生想到:这是无法想象的。也有学生想到:我绝对不愿意去接受这样的自己。事实上,在情境化问题加工中,学生对双腿瘫痪所带来的变故,都感到无法承受。接着,再结合文本中“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这段文字,这样的描述和作者彼时的心境相契合。尽管生命可贵,但突遭变故所带来的无助,会让每个人都感到“生命没有意义”。问题探究之后,有学生想到:人在困境中总会想到轻贱自己的生命。但有学生反驳: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无论怎样都不能轻视,就像作者所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同时也有学生会对文中的某一句话沉思、琢磨了很久,如“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因此,师生在深度加工、讨论、辨析问题中,深化了对生命的认知,促进了学生对文本思想的深刻体悟。

结语

深度学习应着眼于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挖掘,要激活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展开对问题的深加工与思考,从而获得真正有意义的学习。语文学习中,对课堂情境的构建,是不断发展学生高、中阶思维的重要手段。学生在问题的探究和解决中获得有意义的学习。语文教育,要消除知识的冷漠性,要尊重学生、贴近学生,引领学生在情境化问题中与知识展开对话,唤醒学生的语言思维。总之,通过深加工来设计问题,能让学生从深度学习中发展学习理性。

参考文献:

[1]梁丹妮.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D].武汉:华中師范大学,2018.

[2]曹志红.基于“深度学习”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06):102-103.

猜你喜欢

深加工深度学习高中语文
黑木耳的营业价值及深加工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深加工食品伤心脑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