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上闪耀
2020-12-18张智远
张智远
【摘 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经久不衰,这不仅是中华儿女的根,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魂,更是我们各族儿女长久以来的精神支柱。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就要肩负起民族大任,进而在教学中为学生传递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更要为学生传递本土传统文化,以保证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增加民族认同感,使学生对乡土产生浓浓的热爱。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 文化意蕴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开始走向了国际化发展道路,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怎样有效提高孩子的家国意识,怎样使孩子对自己的家乡产生热爱,如何有效地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这些问题都需要广大语文教师认真思考,进而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保证学生能够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笔者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总结,并针对莆阳特色民俗文化教育进行论述,希望可以为广大语文教师的文化教育工作提供帮助。
一、接近传统文化,体悟文化意蕴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都开始重视起了爱国教育,同时也在教学中不断地渗透民族文化教育,進而提高学生的家国意识,避免学生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受到外来文化影响。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根据当地的民俗文化以及特色,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能够产生对乡土的热爱。所以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就可以为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拓展,为学生整理一些当地的诗词歌赋来引导学生。比如郭沫若宪政的《途次莆田》就是一个经典教育诗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当地民俗文化教育时,就可以将这首诗词整理出来并对学生进行展示,从而帮助学生对乡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郭沫若先生的生平,使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系统的教学来接近传统文化,并在传统文化中感受到民族文化底蕴,同时提高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亲近传统文化,营造文化氛围
(一)实践渗透传统文化
无论是哪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实践教学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对所教授的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同时保证学生能够对知识产生更加明确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就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并对学生传授当地独特的民俗文化,使学生可以对民俗文化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就拿莆阳地方风俗习惯来说,教师就可以利用传统的风俗习惯对学生进行教学,在莆阳当地有很多民间音乐。例如:“十番”“八乐”“大鼓吹”,并且北宋的蔡襄也曾经作诗赞叹到“庭有美音非独乐,会当炎暑自多风。”由此可见莆阳本地的民间音乐具有突出的特点。那么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整理一些资料,或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视频,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亲自来演奏音乐,进而加强学生的文化体验,使莆阳当地民俗文化能够真正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保证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到民俗传统文化。
(二)生活实例中渗透传统文化
当前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非常突出,这就导致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摩擦,当出现摩擦后同学关系往往会恶化,严重影响到了学生之间的感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并在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教学。在莆阳当地有着“道歉释嫌挂红布”的传统民俗习惯,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传统文化渗透,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了解到传统文化学习的意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引导下能够对生活产生正确认知,进而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保证传统文化可以为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帮助。
(三)拓展教材渗透传统文化
无论哪一阶段的语文教学,课外阅读书籍都是学生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时,就可以为学生推荐《莆阳比事》这本书,进而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家乡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对家乡产生不一样的看法。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为学生设立学习目标,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延伸教学,使莆阳的历史能够为学生带来一定帮助,教师还要让学生在阅读后写下感悟,从而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三、结束语
其实莆阳传统民俗文化中还有很多带有教育意义的民俗习惯,并且很多民俗习惯也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很大帮助。所以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就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教学工作,以保证学生能够在语文课程学习中有所收获。与此同时,地区传统文化的弘扬还需要教师不断的努力,才能够保证传统文化被充分展现出来,所以希望广大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时,一定要深入探索文化精髓,进而为学生整理出更具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使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 黎小燕.让语文课堂闪耀传统文化光芒[J].教育界:综合教育,2019(5):69-70.
[2] 段晓莉.高处着眼细处着手——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J].语文课内外,2018(31):4.
[3] 杨华清.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校园,融入语文课堂[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8(1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