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创新变成习惯
——访湖南省浏阳市第五中学杨卓嘉
2020-12-18田春忆秦银银
■本刊记者 田春忆 秦银银
在“长沙市第二届我最喜欢的民间发明公众评选及系列展示活动启动式”现场,浏阳市第五中学学生杨卓嘉向观众介绍了他的作品“一种安全酒精灯”。精瘦、腼腆的他,面对参观的专家、领导却侃侃而谈,毫不怯场,对自己充满信心。
指导老师陈刚介绍,在这之前,杨卓嘉发明的作品已多次在创新舞台上大放异彩。如“救生帽”获得第十一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铜奖,“平稳流出液体的容器”获得第九届国际发明展览会“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铜奖,“便携式餐茶具清洗器”在第二十二届全国发明展览会暨第二届世界发明创新论坛中展览等。
本次活动与会领导、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会长谭迪熬提起杨卓嘉也赞不绝口:“我认识他五六年了,他一直坚持科技创新,并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其他的孩子。”
走进杨卓嘉的创新世界,你会发现,他的生活中处处充满创意,而且他总会有意识地把这些想法变成现实,真正做到了“让创新成为自己的习惯”。
参加第二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
从靠老师到靠自己
上初中后,杨卓嘉在浏阳市柏加中学赵海洋老师的引领下初次接触科技创新,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在这之前,虽然脑海里经常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但都没有付诸行动。接触科技创新之后,我便思考如何把想法变成实物。”
在农村,每到暑假,时不时就有小孩在河中不慎溺水的事故发生。每当听到这些消息,杨卓嘉的心里就会很难过,他想,如果当时游泳者的身边有一个救生圈就好了。于是在赵老师的指导下,他制作了第一个创新作品——救生帽。
在第十一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现场,杨卓嘉(右一)向观摩者介绍救生帽
杨卓嘉将鸭舌帽和救生圈结合,在帽子两边设计了拉带。不拉带子时,救生圈被收缩在帽子外沿,帽子可正常使用;拉紧带子时,空气会从安装在帽子上的单向进气阀进入,使救生圈充满气,帮助溺水者脱离险境。
带着这个作品,杨卓嘉参加了第十一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开幕式暨颁奖典礼,并获得铜奖。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次参赛经历开启了杨卓嘉探索创新世界的大门,惊喜之余,他又紧锣密鼓地开始制作另一个作品。
一次,杨卓嘉倒桶装水时发现,倒水时水流不畅,总是一突一突的,溅得满地都是。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桶装水只有一个瓶口,水被倒出后,空气就会进入,两者从同一个口进出,造成了水出现一突一突的现象。”杨卓嘉向记者介绍道,“其中的原理与我们喝矿泉水时瓶子会变瘪类似。”
多机器人协同系统在汽车焊接生产线中的应 用 …………………………………………… 钟 平,李华雄(31)
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杨卓嘉想到了做“救生帽”时用到的单向进气阀。在水桶上另开一个瓶口,在瓶口中装一个单向进气阀后,水不会从里面流出来,但空气可以从那里进去,让水和空气不从同一个口进入,倒水就非常流畅了。
不同的是,上个作品的单向进气阀由老师提供,这次杨卓嘉想尝试自己制作。然而,看起来小小的阀门做起来却并不容易。“仅单向进气阀中两块很小的薄片我就做了半个月。”杨卓嘉说,主要的难点不仅在于制作薄片,还要找准两块薄片的安装位置,使它们既能让桶不漏水,又能让空气顺利地从外面进入桶内。
杨卓嘉(右一)获得第十一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铜奖
杨卓嘉(右一)携带作品“平稳流出液体的容器”参加第九届国际发明展览会
尝试了数十次后,杨卓嘉终于找到了薄片的最佳安装位置,做出了“平稳流出液体的容器”。
从“父子”到“兄弟”
杨卓嘉的爸爸一直很支持儿子参加科技创新类的活动。只要有时间,他都会陪着儿子去各地参加比赛。“科技创新能让孩子见识得更多,各方面能力提升得较快。”
爸爸以前是个木匠,在杨卓嘉的眼中,爸爸十分厉害。“我有好多东西不知道怎么做,他都能帮我做出来。”不过,杨卓嘉略带骄傲地说,“他也跟我一起做过单向进气阀,但他做不出来。”
遇到问题时,父子俩会商量着解决。在设想“多用农家灶”时,杨卓嘉通过理论分析,心中已有初样,想把实物做出来。由于工艺复杂,他咨询了爸爸的意见,爸爸建议用自家灶台先做实验。就在父子俩准备实施计划时,“家中的实际掌权者”妈妈出于安全考虑,义正词严地将这一计划扼杀在了摇篮中。
“有时爸爸遇到困难也会向我求助,我俩的关系就像‘兄弟’一样。”杨卓嘉笑着说。比如有一次,妈妈让爸爸洗茶杯,由于杯底的污渍用手够不到,很难洗干净,爸爸叫来杨卓嘉,让他出个招。
杨卓嘉一开始想到在筷子上绑一块干净的布擦拭,但因力度不够,常年沉积的茶渍仍无法被清除。后来,看到爸爸用电动牙刷刷牙时,他突然有了灵感——如果把牙刷头换成材质较硬的大刷头,不就可以达到目的了吗?
“这个作品我做起来最得心应手,因为原材料都是现成的,只要将其简单组合即可。有时一个小小的创意就可解决很多问题。”
从简单组合到真正创新
在做化学实验时,杨卓嘉发现,传统的酒精灯在使用时存在一些弊端,如容易碰倒、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能超过整体体积的三分之二、盖灯帽的时候要连续盖两下等。杨卓嘉从实际出发,一一对这些缺点进行了改进。
活动现场,杨卓嘉向记者演示了“安全酒精灯”。为了防止做实验时不小心将其碰倒,他将酒精灯的重心设计得较低;为了避免酒精灯翻倒时灯芯掉出来,他特别设计了一个灯芯座;为了方便添加酒精,他在灯芯座上打了两个可以移动的孔。
“无论从设计、原理还是实用性等方面来看,‘安全酒精灯’的复杂度都要比之前的作品高。”杨卓嘉说,该作品不仅荣获第二十三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发明创业奖·项目奖”铜奖,还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
当被问到初中与高中的创新过程有何不同时,他答道:“初中时期主要靠自己手工制作,一般是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其他的功能,作品的原创性较低;而高中时期的创新作品运用的原理更多,原创性更高。”此外,除了在实验室捣鼓,他也更注重“走出去”,常借比赛的空隙与其他选手讨论,学习别人的长处。
多年的创新经历也让杨卓嘉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到一个物品,他就想去了解它的构造。也因此,他常常拆掉很多东西。爸爸的剃须刀,家里的相机、遥控飞机、自行车等都被他拆过。
进入高三,杨卓嘉进行科技创新的时间十分有限,加上自己是体育特长生,平常训练也较多。不过他对自己很有信心:“体育训练有时跟科技创新一样,只要你坚持不懈,甚至把它们变成习惯,就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在“长沙市第二届我最喜欢的民间发明公众评选及系列展示活动启动式”现场,杨卓嘉介绍“安全酒精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