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AI教育,大咖这样说
——2020人工智能与创新教育思享汇暨第二届湖南省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后备人才培养论坛纪实

2020-12-18秦银银田春忆阳丹彦

发明与创新 2020年42期
关键词:机器人人工智能教育

■本刊记者 秦银银 田春忆 阳丹彦

8月23日下午,2020人工智能与创新教育思享汇暨第二届湖南省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后备人才培养论坛在长沙举行。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大咖云集,不仅有全能AI机器人云端挑战赛、智慧教育装备展示体验及机器人科技创意成果展,还有基于新工科的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的高端论坛,在注重实效的同时也非常“接地气”,既紧扣国家战略和时代主题,抓住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又创新形式,将人工智能和创新教育深度融合。

现在,就让我们重回精彩纷呈的现场,感受思想的碰撞吧!

转变观念,为科创生态体系建设营造良好氛围——走进李泽湘教授主旨报告会

“这些年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不管是机器人还是人工智能,它们都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虽然我们需要最先进的技术为人类‘赋能’,解决生活或产业发展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实际上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找到问题。”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机器人研究所所长李泽湘在活动现场向观众吐露心声,作了题为《从娃娃到产业:新工科教育与湖南科创生态体系建设》的主旨报告。

李泽湘用一个6岁小朋友做的手工房子项目引入,比较了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两种教育模式的不同,阐述了“靠自己的兴趣自发地找到问题、解决问题比被动地接受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观点。他指出,学生应先从个人的兴趣里找到创意点,再想办法去实现这个创意,或由老师协助学生,而不是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最后通过不断地改进,让作品越来越完善。

接着,李泽湘旁征博引,从曾国藩设立的幼童出洋肄业局谈到蒙特梭利幼儿园的教育模式,从比尔·盖茨、乔布斯“爱折腾”的故事谈到云鲸扫地机器人公司的发展,从硅谷的成功谈到以色列的科技发展,强调一家企业、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文化的积淀。

为了阐述培养创新人才的方法,李泽湘对比了国内外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历程、特点,并以MIT(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师教育模式、欧林工程学院的课程设计等为例,总结出创新者应具备的素质:好奇心、团队合作精神、联系与融合思维、快速行动与实践执行力,这些素质都可以通过后期引导和培养。

最后,李泽湘为湖南科创生态体系的建设把脉,他认为,科技创新是湖南发展的根本,湖南科创生态体系的建设首先要转变观念,只有转变以学历、分数为主的观念,才能助力孩子们飞得更高、更远,实现人才和科创事业的全面发展。

把脉智能制造发展方向,探索后备人才培养——嘉宾主题演讲精彩回顾

先进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未来的工厂会有什么样的发展?新经济时代下,如何培养高技能工业人才?……西门子工业软件(上海)有限公司全球业务拓展战略总监郭心和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长沙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吕恕围绕“基于新工科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现场观众以及线上网民进行了探讨。

郭心:未来工厂中的先进机器人和人工智能

郭心从流水线作业谈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的飞跃,从生产分工谈到自动化控制,说明虽然生产力不断发展,但相比刚性制造,生产系统更需要柔性生产,进而引出未来制造业的终极发展方向是先进机器人让生产从自动化升级到自主化,达到柔性生产的目的。

接着,郭心从产品复杂程度、成本压力、劳动力市场变化等方面阐述了未来制造业的需求,提出先进机器人的应用是大势所趋,未来工厂需要先进机器人灵活处理动态变化的工况,并比较了传统工业机器人和先进机器人在应用领域、工程实施等方面的不同。

未来工业复杂程度爆炸式增长,工厂如何面对?郭心以全面的数字双胞胎技术为例,分析如何通过全面的数字双胞胎构建简便、高效的生产系统。

基于现在的了解和对未来的预测,郭心大致把先进智能制造、先进机器人的应用分成四个级别:入门级、熟练级、开拓级、前瞻级,并用实例进行解说。对于未来,他希望人工智能和智能工厂的衍化是由已有技术和未来技术融合而产生的,这种融合一定要有一个数字化的产业技术平台,通过构建支持人工智能的数字化平台,支撑先进机器人在未来复杂生产系统中的设计和实施,适应未来工业发展的需要,而这也是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吕恕:面向新经济时代工业的人才培养

吕恕从问题引入,分析后工业时代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以汽车为主线发展的工业机器人时代要求高度自动化,让人像机器一样工作,而中国存在劳动力短缺、固定资产投资回报率低等问题,因此节能降耗、适应市场需求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核心。我们要让机器像人一样工作,保留机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让机器具备人的感知和工艺学习能力,把传统工艺通过数据化和智能化留在机器中,走出不同于日本、德国的制造业振兴之路。

未来软件定义硬件,吕恕觉得在这样的背景下,软件、硬件需要模块化,相互兼容、交互,控制与通信、传感相关联,生产模式和商业模式等都会发生改变,这就要求人才的知识体系高度融合和下沉,具备知识融汇的能力,将专业知识与通识融合。这是知识大爆炸时代带给教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目前,我国高技能产业工人数量跟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高技能人才培养非常重要。在吕恕看来,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减少,产品和工艺装置的精密度和复杂性进一步提高,操作呈现多技术特征,因此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在增加。

最后,吕恕以模切机项目案例分析“1+X”人才培养课程,呼吁企业与教育工作者一道为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作贡献。

大咖云集共谋AI教育,观点碰撞赋能智能未来——圆桌论坛干货满满

本次活动的圆桌论坛让人期待。无论是专家、名师对培养人工智能创新人才的建议,还是现场观众对创新教育现状的思考,都让人印象深刻。

主持人:

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教授黎福海

嘉 宾: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主任索双富

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刘青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秦曾昌

长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学校长叶双秋

湖南省机器人科技教育学会秘书长马学品

长沙市天心区红卫小学副校长汪伟民

黎福海

索双富:研究生教育既要“上天”又要“落地”,既要将专业部分做精,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协同能力。

索教授从如何个性化培养研究生出发,认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在师生互动中个性化培养学生,并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比如,招研究生时,索教授会从谈话中了解他们的个性,因材施教:对于被动型、面子薄的学生,会点到即止;对于那些被动推进型的学生,会时不时地对其进行鞭策。针对执行力弱、有拖沓现象的学生,会要求其一周汇报一次课题进展,不断修正学生的不良习惯。

索教授指出,在研究生阶段,既要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生存技能。既不能把研究生当成工程师,又要让研究生适当地参与工程项目,在此过程中训练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索教授表示,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也是一个让他们学会融入社会、并勇于承担责任的过程。在研究生阶段,教师还应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协同能力、团队意识以及时间观念。

刘青松:情商和抗压能力是决定大学生未来能否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

南方科技大学是一所创新型高校,虽然成立才十来年,但在全国的综合排名靠前。学校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结合地理优势,与一些高科技企业合作,以问题为导向,打破过去分科、分层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种为学生提供未来方向的模式。

刘教授认为,进入大学,学生们又站在同一个起点,能否成功,最重要的是看他们的情商以及抗压能力。大学是真正的知识的海洋,如果一个学生既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有过人的抗压能力,他不可能不成功。

南方科技大学现在设有附小、附中,刘教授希望在这种模式下,将大学的理念及早传入高中,让孩子既能考上大学,又能尽早适应高中与大学之间的衔接,让他们对未来有明确的方向。广东省即将成立创新教育专业委员会,他希望借此契机,将广东、湖南的创新教育联合起来,做得更红火。

秦曾昌:数学不能被简单地当成解题工具;本科生阶段也要注重培养学生沟通、表达、协调的能力。

本科教育是一块重要的基石。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本科所学的专业变化特别小,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能让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打下牢固的知识基础。

秦教授表示,他在招生时比较看重学生的数学、编程、英文能力。在他看来,数学是学习任何工科的基础,但太多人把它当成了工具,过度地把它变成一种技术去解题,而对数学思想的描述太少。大多数时候,数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更近,它们一起构造出一套完整的系统去解释万物。

很多学生踏实肯干,但不擅长表达,秦教授希望本科教育阶段能提升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此外,叶双秋从高中阶段如何培养创新教育人才的角度出发,讲述了周南梅溪湖中学“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以创客工作为龙头、以名学生工作室为核心”的新路子。汪伟民从如何克服人工智能教育中师资及场地的困难,分享了红卫小学从娃娃抓起、从兴趣抓起的做法与经验。马学品则从行业学会的角度,阐述了机器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猜你喜欢

机器人人工智能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