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人文视域下留学生临床教学导师制初探与研究①

2020-12-18刘艳萍屈小勇李国庆陈宏辉邓宏军王正根

华夏医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导师制医学生留学生

刘艳萍,屈小勇,李国庆,陈宏辉,邓宏军,王正根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湖南 衡阳 421000)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猛提升及中国医学事业的瞩目发展,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吸引了众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学子来华学医。2011年,我校迎来了第一批巴基斯坦、阿拉伯、南非籍医学留学生,是我校首次招收的医学本科留学生,成为我校特色办学的一个亮点,医学留学生教育工作对我校本身办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带来很大的挑战。留学生教育质量反映了学校国际化教育水平,培养的留学生将进入各国医学领域,他们的职业素养会体现出学校的国际声誉[1]。

医学教育更是人文教育,培养医学生的过程除了授予医学专业技能,还需要树立职业道德,医学生不仅要掌握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具备爱护患者、尊重生命的医学人文精神[2]。

我校有3届留学生已经毕业,目前两届留学生已进入临床学院学习,是临床教师面对的新任务,传统的国内学生现成教学模式,无法保证留学生临床教学质量。笔者探究留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适应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3],探索将导师制引入留学生临床教学中。初步探讨留学生临床教学导师负责制的新模式,融入以尊重多元文化、全过程师、生、患交流、全过程人文关怀、师生评教评学为特征的医学人文活动[4]。

1 对象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笔者所在学校2014~2015级医学本科留学生实行导师制,设为观察组,评估教师英语水平及职称要求遴选导师,师生双向选择,进行小组讨论式教学。2012~2013级医学本科留学生为对照组,按国内学生教学模式,临床见习床旁教学由老师带领多名留学生进行常规教学。观察组男29人,女18人;对照组男24人,女15人。

1.2 教学内容及实施模式

观察组留学生配备相应固定的导师或导师组,指导留学生完成内科理论课与见习,导师在各个时期给予学习指导和监督管理。对照组学生按照中国医学生的模式学习,没有固定的导师。

1.3 教学效果评估

理论课和见习课学生出勤率,见习期间病史采集合格率,期末考试,包括理论课考核和临床技能考核,考核成绩为百分制。就教学要求和效果对留学生进行需求和满意度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你对教师教学安排情况的满意程度;你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认同程度;你与教师的沟通顺畅程度和频率;你本人在内科理论课教学期间与见习期间的学习态度和存在的问题;你本人的学习收获;你对临床医学的热爱程度及与病患交流的心得;你对内科学各科室人文氛围的感受,和中国教师及同学相处融洽程度;你的职业设想。关于以上内容留学生做出详细书面回答,每个项目按照 0 ~ 5 分打分,每项5分为满意,3~5分为基本满意,<3分为不满意,由内科学教研室组织评阅及会议讨论,评出优秀导师及优秀留学生,计入成绩及奖学金。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考核成绩

留学生临床教学导师制组出勤率 98.2%、病历采集合格率 74.6%,均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组81.5%与56.5%;理论考核成绩和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导师制组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理论考核及临床技能考核成绩比较(分,

2.2 满意度

师生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满意度为 9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6.9%(P<0.05)。内科学教研室成立导师委员会,评选出优秀导师4名,优秀留学生12名。

3 讨论

21世纪医学教育着重于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医学人文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重视医学生在医学实践中获得体验,培养职业道德情感,内化到医学生的思想观念中去。

国内众多医学院校对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趋同化培养,注重学生医学专业学习和技能训练,缺乏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影响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任课教师普遍缺乏对留学生文化背景的了解,仅以我国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机械地授课,缺乏留学生教学经验和技巧,师生互动少,一味灌输教学,很少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缺乏自我思考和探索创新精神。②留学生缺乏当地人文观,不善于询问病情,未能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临床实践很难获得患者和家属的支持与配合,直接影响其专业学习。③临床学习任务繁重、人文意识差异等,加剧了留学生群体的不适和孤独感[5],缺乏学习主动性,纪律性差。

笔者借鉴国内导师制教育经验,探讨融入医学人文的本科留学生临床教学导师负责制、个体化带教、小组互动讨论式教学新模式[6],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注重留学生多元文化背景,减少文化差异冲突

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道德理念,个体文化水平差距大,综合素质差距较大。需要通过对话和交流来不断剔除各自观点中的文化偏见,寻求道德价值观方面的相通之处[7]。留学生大多性格开朗外向,交流主动性较强,表现出对教师的友好和信任。本着对其民族和文化的极大尊重和宽容,促进不同文化融合,有助于师生之间建立长久的相互信任关系。邀请留学生参与科室活动,鼓励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参加各类活动,帮助留学生融入医院文化;研究生与留学生结成“中外”学生对口帮扶对子,相互熟悉语言文化特点,带领留学生融入中国文化氛围。教师掌握留学生生源地的历史、文化、民俗及宗教信仰等人文知识,尊重民族差异[8],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解决因文化冲突产生的思想行为问题,帮助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2 加强带教老师跨域人文素养、发挥留学生输出型学习

带教老师良好的职业修养、和蔼得体的沟通技巧、熟练的医学英语水平、专业易懂的答疑、手把手的示范带教、传帮带的带教理念,是留学生对医学事业产生热爱之情的重要原因。学校制定导师遴选标准,对导师的任务职责做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每个科室选拔2~3名教师,负责留学生该专科的临床教学,对教师英语交流能力、临床教学方法、跨文化适应能力等方面培训[9],每年选拔出优秀导师。改变传统的输入型教学方法,利用留学生官方语言为英语的优点,教师提前指定见习内容,每个留学生制作和讲述幻灯片,进行小组讨论式教学,同时教师也提高了自身医学专业术语及英语情景教学能力。以科室教学活动为平台,在本科及研究生教学活动中安排留学生做读书报告、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等[10],留学生参与制作幻灯片,查阅英语原版教材,全英文讲述,导师点评,科室内教师和临床医学生互动,开放式讨论展示文化差异,形成教学相长,有效促进了医学知识的跨文化传播和医学人文大融合[11]。

3.3 推行导师负责制、个体化带教,师生建立深厚友情

新型的导师制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留学生导师制的中心环节是加强跨文化交流,师生一起探讨教学内容和人文差异问题,及时引导留学生,导师对留学生每周至少一次小组辅导,指导学生个人品性、学问修为,解答学生跨文化障碍产生的学习困惑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教师的个人品德和价值观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3.4 规范化临床见习教学标准,师-生树立良好医者形象

进病房前,告知留学生穿着白大衣,带听诊器,着装整洁、行为稳重、举止端庄、态度严肃认真,爱护、尊重患者。问诊及查体前主动自我介绍,并问候患者,取得患者的好感和同意。查体时手法规范、轻柔,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检查结束时,向患者及家属道谢。体现医师的道德素质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减少和避免因宗教、文化、种族、语言差异造成的矛盾和冲突[12]。未来医生需要用自身积极的健康观、人生观、价值观向病患传达正面影响。

笔者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导师制新模式的探索,留学生对固定导师带教的学习效果很满意。留学生教学最大的问题是人文认知障碍,需要通过多交流多沟通有效发挥留学生导师的指导和桥梁作用。各临床科室专职导师个体化指导,因材施教,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临床教学有序进行,稳步提高。在探索过程中需要努力弥补师资力量不足,不断培养文化适应能力强、教学方法先进的全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逐渐成立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留学生导师制,提高留学生医学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导师制医学生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