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观察能力 强化学生科学意识
2020-12-18江苏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
◇(江苏:南京市栖霞区摄山星城小学)
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观察可以说是学生打开科学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是一切科学发明与创造的前提。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加强对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专题观察、随堂观察、现场观察等形式,引导学生在主题探索、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拓宽视野,生发联想,练就观察力,从而更好地强化小学生的科学意识。
一、专题观察,主题探究
专题观察是指教师根据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主题设计组织观察探究活动,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观察和探究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细致、深入的观察获取信息,形成对某一方面事物的正确认识,这也是激发低年级小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的一种积极尝试。
例如:在教学“用感官观察”这个单元的内容时,教师不妨以观察腐烂的水果为主题,让学生学会用感官进行观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水果,大家有什么方法能分出它们哪些是腐烂的?哪些是新鲜的吗?”学生立马回答道:“可以看出来啊,有一个苹果都已经变成黑色的了,这个肯定是坏的。”老师再引导学生思考除了看出来,还有什么其他的分辨方法吗?有的学生想到可以闻一闻,通过味道来分辨;还可以用手触摸,有的苹果已经发软变质了等多种方法。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带领学生回顾利用到的感官,眼睛用来看和观察,鼻子是闻气味,还包括耳朵能听声音,舌头能尝味道等感官及其功能,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去判断事物,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鉴于低年级的小学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在组织专题探究课程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既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也要系统地、有效地助力学生的观察力的培养和提升,进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
二、随堂观察,助力实验
随堂观察指的是在课堂情境中结合教学内容穿插进行的一种观察的方式。在学生遇到抽象或者理解难度大的概念或现象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来直观地获取经验事实,验证科学原理,这样的方式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一年级的教科书里有“做比较水的多少的实验”,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来让学生进行观察。先给学生准备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放了一些水,让学生猜一下哪个瓶子里的水多。由于瓶子的大小和水的高低不同,学生的答案不统一。这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想到了称重量、量体积等不同的方法,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实验方案,选择标准的测量工具——量筒,并教给学生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学生在规范操作下将三个瓶子里的水分别倒在了三个相同的量筒里,跟着教师通过正确的读数测量出了水的多少,得出了最后的比较结果。
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验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从课堂内容出发,教师要设计和钻研各种适合小学生操作和探索的实验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总结,理解科学原理和运行规律,探索科学的奥秘。
三、现场观察,拓宽视野
现场观察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利用课外情境,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事物、积累经验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学生较为喜爱的方式。在这样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教师再有针对性地给予一定的引导,学生的观察会变得更加轻松、准确和有效率,从而帮助学生达到观察“力”的高度。
例如:在教学“用大脑思考”这个单元中“树叶变黄了”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里感受树叶变黄的真实场景,并让学生在校园的银杏树的落叶中,挑选一些不同的落叶进行观察。学生边观察边分析,最终发现,就算是变黄的叶子也各不相同。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树叶是怎么变黄的?”并让学生把收集到的落叶按变黄的顺序排列在一起,开动脑筋,分析树叶变黄的规律。学生总结出了银杏树的树叶从边缘向中间变黄的规律。课堂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校园里其他树叶是怎么变黄的,让学生多去观察、多去思考,认识到每种植物的树叶变化是各不相同的,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
其实观察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我们上述提到的专题观察、随堂观察、现场观察的形式以外,还有自然观察法、长期观察法、全面观察法、定期观察法等。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科学课的学习和探索离不开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由具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进阶发展。
总而言之,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勤察深思出真知”。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观是看,察是思,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观察和思考是开发学生智能、探索科学奥秘的有力武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采取多元的、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从而真正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更好地认识科学、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