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的诱发因素与防控措施
2020-12-18李国立
李国立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云坪林场 甘肃 天水742403)
甘肃省小陇山林区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总经营面积达1 243.05万亩,其中有1 118.76万亩林业用地,森林覆盖率63.6%,是全国天然林保护工程重点实施区。但是森林病虫害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对林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分析病虫害的诱发因素,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防治已成为林区的重要工作。
1 诱发病虫害的因素
1.1 树种单一,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下降。近些年人工林的种植面积逐渐增大,人工林树种单一,林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受到限制,这就给病虫害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森林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也有所下降,导致病虫害的发生率上升。
1.2 化学农药过度使用。对于森林病虫害,传统的防治方式多依赖于化学农药,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初期的效果显著,但是从长远来看,应用化学农药虽然可以杀死病虫害,但同时也杀死了森林中的有益生物,包括病虫害的天敌,破坏了生态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病虫害会产生抗药性,其繁殖速度会加快,应用单一的化学农药就不会再有显著的防治效果,而且还会对土壤、空气、水源等产生严重的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得不偿失。
1.3 病虫害预警工作不到位。森林病虫害预警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对病虫害的防控比较被动,防治效果不理想,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资金不充足,检疫站的各项工作不能有效展开,新技术推广难度大;二是监测预警团队不稳定,专业技术人员少,对突发的事件不能及时处理;三是检测设备过于陈旧,不能适应林业的发展需求,导致有些灾害事件不能及时的预测出来。
2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2.1 科学搭配树种,提高林木经营技术。选择树种时,可以结合当地的土壤条件、气候特点,选择适应性强、经济效益高的树种。人工林的栽培过程中,要科学搭配树种,不要种植单一的品种,多种树种搭配营造混交林,这样既有利于林木的生长,又可以打造多样化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森林的自我调节和防御能力,降低病虫害的感染率。
2.2 科学应用化学药剂防治。首先,要选择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尽量不要使用广谱性的农药。第二,不要长期使用同种类的药物,可以选择2种或2种以上的农药搭配使用,并定期进行更换。第三,规范、科学使用药物,不要盲目的认为施用的剂量大、用药的次数多,就可以增加药效,提高防治效果。相反,滥用药物不仅不能提高防治效果,还会使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污染周围环境,增加生产成本。可以根据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改变用药方式,如采用涂茎、涂根的方法,既减少了农药的用量,又提高了治疗效果。
2.3 推广生物、物理防控措施。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会严重的污染生态环境,不利于林业的健康发展,可以开展和推广生物、物理防控措施。
2.3.1 物理防控。防控病虫害常用的物理措施有人工捕杀、阻隔和引诱灭杀等方法。对于害虫密集的区域或者假死的害虫,可以采用人工捕杀的方法,将虫害林木彻底清理后,采用焚烧和熏蒸的方法杀死病虫害,但是一定要注意在无风晴朗的天气进行;为了阻隔害虫的传播,可以在树干下部涂刷一定高度的毒环或者胶环,当害虫经过的时候将其杀死或者粘住,也可以在树干中部缠上一层塑料,阻止害虫上树产卵;还可以利用某些害虫的光敏特性,采用诱虫灯进行诱杀。
2.3.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方法最常见的就是利用天敌防治害虫,俗称“以虫(鸟)治虫”,如青蛙、啄木鸟等都是害虫的天敌,还可以利用微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人工培养微生物,然后制成各种剂型,用来防治有害生物,效果非常显著,如中华甲虫蒲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已经普遍推广应用。
2.4 加强检疫,完善有害生物预警机制。加强森林检疫力度,对过往的装载植物的车辆严格检疫,防止外来物种侵入当地的林业生态系统。同时还要做好产地检疫工作,加强对集贸市场的监管,切断病虫害的传播渠道。建立健全有害生物预警机制,引进先进的监测系统,将监测预报网络体系覆盖整个林区,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科学收集数据,提升对病虫害的预警力度,消除森林病虫害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