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谷县梯田建设的成效与经验

2020-12-18颉君丽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年4期
关键词:甘谷县坡耕地梯田

颉君丽

(甘肃省甘谷县水保局,甘肃甘谷741200)

1 梯田建设现状

甘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渭河上游。地处东经104°58′~105°31′、北纬34°31′~35°03′。全县辖5 镇10 乡、405 个行政村,63.26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59 万人,农村劳动力37.39 万人。总土地面积1 572.6 km2,水土流失面积达1 415.3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90.00%,属黄土高原,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侵蚀模数达6 300 t/km2,坡陡土瘠,立地条件差。气候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2℃,干旱少雨,光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473.1 mm,年日照时数2 131 h,太阳总辐射量114 kcal/cm2。无霜期187 d,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贫乏已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全县耕地总面积7.75 万hm2,其中:川水地及坪地0.93 万hm2,梯田3.93 万hm2,坡耕地2.89 万hm2。其中,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37.29%。2.89 万hm2坡耕地中适宜修梯田的有2.46 万hm2,不宜修梯田的有0.43 万hm2。坡耕地主要集中在甘谷县比较偏远的南北两山旱作农业区。甘谷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多、川水地少的雨养型旱作农业区,干旱缺水,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已成为制约甘谷县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

2 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特别是2009 年以来,甘谷县梯田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农业农村较快较稳的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稳定粮食增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着力加强农业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建设,突出梯田建设的综合治理,坚持梯田建设与特色行业相结合的新路子,大力发展农业,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2.1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甘谷县境内90%以上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渭河南北两岸山区,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综合治理,使境内大量耕地拦蓄雨水的能力明显增强,昔日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得到明显改善,光、热、水、气、肥等生态因子向良性发展,为改善全县生态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全县目前共建成高标准梯田39 846.7 hm2,年减少土壤流失245.06 万t,保水1 201.38 万m3。减少土壤养分流失,相当于保住了3 885.1 t 氮,448.3 t 磷和9 802.3 t 有效钾。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有效防治了水土流失,减少了入黄泥沙。

2.2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梯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甘谷县改变了以往单纯治理坡耕地的作法,将农业生产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了梯田建设与生态文明相结合,与发展旱作农业和特色产业相结合,与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相结合,大力推广了“梯田+水窖+经果园”“梯田+农产品+加工”“梯田+地膜+种植”“梯田+种草+养殖”“梯田+小水型+中药材”等多种产业化并存的集约化经营模式,走出了一条“修梯田、兴产业、促增收、奔小康”的扶贫开发新路子。渭河川道、散渡河流域、清溪河流域无公害蔬菜基地,白家湾、磐安、安远等9 乡(镇)优质果园基地,六峰、大像山果椒基地,金山、谢家湾以党参为主的中药材基地,八里湾、金山加工型马铃薯基地,武家河、磐安线辣椒基地,大石、礼辛蓖麻种植基地,新兴、安远、磐安等乡镇养殖业基地等都是梯田潜能开发的缩影。

2.3 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促进了旱作农业发展

坡地改成梯田,大大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将甘谷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尤其是梯田的搭建,为发展地方特色产品、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有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依托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等项目资源,以青林沟、松树岔、西小河、中庄、永丰、汪家梁、石庙咀等流域为重点,合理规划工程布局,以栽植花椒、苹果、核桃、花椒等林果业为主,大力培育发展富民产业。

2.4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了治理区域生态环境

梯田建设使农民的耕作观念由广种薄收向少种多收转变,为退耕还林还草让出了土地资源。由于梯田建设的基础作用,有效拦截了泥沙,推进了林草植被建设,全县现有的梯田每年拦截泥沙137.5 万t,拦泥效益达95%;拦蓄地表径流量为2 947 万m3,拦蓄效益92.7%。

3 经验与做法

截至2018 年,甘谷县梯田面积达到了4.69 万hm2,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粮食产量,增加收入,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

3.1 领导重视,明确目标

长期以来,甘谷县始终把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梯田建设放在第一位,梯田建成后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护了水资源,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面积的利用率,促进了农民增收。因此县上把梯田建设纳入目标管理,统筹部署,层层签订责任书,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一级抓一级,逐级负责落实。充分发扬了“三苦精神”,即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建立了“谁受益、谁投入、谁经营”和“使用权、管理权、长期受益权不变”等一系列调动激励政策,形成了“四动”工作机制,即政府推动、部门联动、项目带动、利益驱动,为实现甘谷县梯田化的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3.2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甘谷县梯田建设坚持以流域为单元,分流域编制梯田、道路、沟道、雨水集蓄、林草等工程措施,以每年完成2~3 条整流域开发治理为目标,现已完成后川沟、阳屲梁、青林沟、田家山、西小河、松树岔等14 个整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基地,累计投入资金12.5亿元,共受益118 村11.23 万人。全面推进“梯田+道路+产业+水利”综合治理模式。截至2018 年底,全县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902.26 km2,治理程度达63.75%。初步实现了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进、生态环境共治,让原来的“贫瘠田”变成了助农增收的“金土地”。

3.3 调整思路,创新机制

在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中,县委、县政府看清形势,转变观念,在筹资机制、组织形式两方面总结出了值得推广的成功经验。一是在筹资方式上,积极推行“一事一议”、整合项目等有效机制,采取“三个一”的筹资办法,一部分来自整合资金,一部分来自县财政配套,一部分来自受益群众自筹,多渠道筹措资金。二是组织形式上坚持“四集中四到位”,集中领导、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集中连片,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发动到位、技术服务到位、验收考核到位的做法,充分调动了群众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梯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3.4 加强长期管护,巩固建设成果

工程建成后,落实责任管护制度,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工程管护的责任主体为梯田所在的乡镇政府所管,要明确责、权、利,并将管护任务落实到受益人,维护和管理其正常运行,必要时水保部门技术人员给予技术的指导与支持,保证梯田的安全运行,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益。

4 结语

通过全面分析甘谷县梯田建设的成效和经验,充分说明了梯田建设是水土保持的重要措施,是治理一方水土、改善一方生态、发展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的基础性工程,在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议今后要进一步加大项目投资力度,推进梯田建设,对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甘谷县坡耕地梯田
甘谷县2020年山旱地马铃薯新品种引种对比试验报告
Jenny's expedition diary
《山区修梯田》
Gu Qingsheng,the guardian of Shennongjia
秀美梯田
梯田之恋
建平县实施国家坡耕地治理项目成效及经验
甘谷县一男子冒充多重身份行骗涉案30万余元被刑拘
从江加榜梯田
资阳市雁江区:防治并重 建管结合 创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