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通渭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2020-12-18王探魁
王探魁
(甘肃省通渭县农业农村局药材站,甘肃通渭743300)
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产业导向市场化、产业运作企业化、产业形态一体化和产业发展规模化为基本特征,是农业经营机制的创新,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之一,还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1]。国内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重点随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研究初期主要侧重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内涵、发展意义,产业化组织模式、经营机制、利益联结机制等内容,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案例研究、专题研究,考察国内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模式及存在的问题等;再后来,对农业产业化研究的角度更加多样化[2-5]。但由于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生产季节性,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套用。因此,农业产业化必须因地制宜,采用切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6]。本文在对通渭县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通渭县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1 通渭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
1.1 农业区域化布局趋于合理
近年来,通渭县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全域规划、区域布局、流域发展、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快推进草畜、果品、花椒、金银花、新能源、劳务“六大”脱贫增收产业体系建设,通过近几年努力,全县产业扶贫成效逐步显现,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全覆盖和三大片区”为主的产业区域发展布局,即全县所有贫困村发展光伏产业全覆盖,以西北部7 个乡(镇)为重点发展草畜产业,东北部和西南部8 个乡(镇)发展果品产业,中南部9 个乡(镇)发展花椒产业和以金银花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全县农业区域化布局趋于合理。
1.2 旱作农业生产取得新突破
通渭县是农业农村部50 个旱作农业示范县、甘肃省5 个百万亩以上旱作农业示范县之一,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近年来,结合全县实际,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因地制宜,通过坚持走“修梯田—调结构—搞养殖—建沼气—沼液肥田—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的旱作农业发展思路,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3 特色优势产业有了新发展
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按照产业扶贫“551”模式,积极培育草畜、果品、花椒、金银花、新能源、劳务“六大特色产业”增收体系,全力打造“陇中百万亩生态产业示范区”,全县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9.35 万头、25.3 万只,全县果品基地达1.2 万hm2,花椒基地达0.85 万hm2,金银花基地达0.47 万hm2,道地中药材达0.33 万hm2,实现了贫困村都有主导产业、贫困户都有脱贫主业。
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发展产业后劲不足
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的主体,绝大部分有体力、有文化、有素质的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老人、妇女,留守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目前,通渭县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比16%,小学文化程度占比33.4%,初中文化程度占比46.6%,中专、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比4.2%。农民的文化素质总体较低,制约了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2.2 农业发展基础薄弱,机械化生产程度较低
通渭县有耕地12.2 万hm2,约94%的耕地为旱地,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虽然近年来全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要求。目前,全县乡村道路、水利设施、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田水利设施基础薄弱,农村交通运输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全县尚有近4.67 万hm2中低产田尚未改造,严重制约了土地生产潜力的发挥。
2.3 农产品品质和质量亟须提高,品牌优势作用发挥不大
通渭县大部分地区农产品大都是老品种,品质差,农业发展方面科学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农业产业化企业科技人才少,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农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强势品牌少、规模小、产业链条短。
2.4 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
尽管近年来通渭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数量增长较快,农业产业化合作组织发展较快,但由于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整体规模小,水平低,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带动辐射能力弱,在运行中往往忽视农户的利益,其联结也是较松散的。绝大多数企业只是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与农户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对策
3.1 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政府要大力开展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积极组织科技下乡活动,围绕通渭县农业主导产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种养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培训,提高农户的科学种养水平,把其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要针对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其科技水平,带领广大群众科学种田。
3.2 抢抓政策机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十四五”期间要抢抓国家项目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扶持产业化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升,推进高产稳产田建设;大力发展水利设施建设,加强调水工程、滴管工程、渠道工程建设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用水条件,提升区域灌溉能力;逐步治理水土流失,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改变区域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
3.3 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
一是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制定并修订一批种植(养殖)、加工地方标准,形成完善的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二是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大力推广产、加、销各个环节的标准化技术,实现农业生产从环境、投入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全过程监管,不断提升通渭县农产品品质。三是注重培育品牌产品,加快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认定,积极争取各级绿色、无公害、有机认证,集中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社会认可度高的农产品品牌产品。
3.4 扩大招商引资,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加快组建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产业、政策资源向产业带集中,确保每个产业带上至少有1 个龙头企业,实现每个乡(镇)、每个特色产业都组建1 个以上带贫能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运作模式,带动贫困片区特色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