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耕读文化:成就学校的“精神长相”

2020-12-18江苏苏州市吴江区吴绫实验小学杨玲丽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30期
关键词:育人校园精神

江苏苏州市吴江区吴绫实验小学 杨玲丽

一所学校的文化, 是师生精气神的自然体现,是学校由内而外折射的人文之光与精神魅力。 学校的耕读文化,承继传统耕读孝悌为本、顺应天时、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并赋予新时代耕读之要义,形成一种丰富饱满的文化气场,彰显“仁爱、笃勤、好学、知理”的耕读精神气蕴,滋养园中物、园中人,使之成为学校的“精神长相”,并拥有清晰的辨识度,从而成为一种贮藏在人与物上的隐性标记。

一、透视:耕读校园“三棱镜”

文化无形亦有形。 校园中的人,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文化最生动的诠释。 “勤耕善读”的文化理念,处处可见。 整个校园如同一面三棱镜,折射出耕读精神的理性光芒, 体现耕读的三种文化特征,一是浸润性。 耕读文化精神在学生的课程学习、活动体验中,润泽着学生的身心。 在耕读文化浸润下,学生们形成了尊重自然、热爱劳动、勇于创新的品质。二是生长性。 “躬耕勤勉、拼搏进取”的传统耕读精神,在校园里、在群团中得到传承与发扬,并在自然生发中转化为团队间的友好互助、协同成长,这是“勤”“善”品质的最好印证。三是传带性。文化之根,只有驻扎于每个人的心里,才是真正有生机的。 耕读文化倡导的仁爱、和谐思想,无形中也传递到了师生们的心中,并使之成为学校一道温暖明丽的光束。

二、创绘:耕读文化“四帧画”

文化是学校精神的图腾, 是教育行动的纲领。一所学校,从开门办学的那天起,就在积淀属于自己的文化。 然而,文化的聚焦与明晰,需要绘好简笔、风景、工笔、写意这四帧画,才能最终成就美丽动人的文化长卷。

1.顶层设计绘就“简笔画”

2018年学校成功立项为江苏省耕读课程基地,占地35亩的“生生园”,成为学校标志性的文化实践载体。 在传统耕读文化的基础上,学校融入行知特色,全面打造明朗清晰、富有文化韵味的耕读学校。围绕“勤耕善读”这一核心理念,通过反复论证,形成了文化顶层设计,构建了以“做事要勤、为人要善”为校训、以“传承耕读文化精神,建设最美乡村学校”为办学愿景、以“培养亲自然、善生存、会学习、爱生活的站在大地上的新时代儿童”为育人愿景的耕读文化价值体系。 至此,基于价值引领的学校文化建设画卷徐徐打开。

2.课程建设绘就“风景画”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石,是学校奉献给学生的最好礼物,课程的内容决定了学生的智力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 因而,在耕读文化背景下,学校以序列化、体系化的课程构建,为学生多元的学习生活提供支撑。 学生在实践、探究、发现等多样态的课程活动中开阔眼界、增长智慧、展望未来,生动的学习实践,成为学校最美的“风景”。

在充分彰显耕读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发掘“生生园”耕读资源,并与家庭、社会资源主动对接,让校园中的每一处景物, 都承载相应的育人价值,使之成为助力学生成长发展的有力支撑。 学校以国家课程为本, 开发了三个不同形态的课程群落:有以文学与艺术、科技与创造、体育与健康等为主的拓展性课程;有以社团活动、成长仪式、耕读校节组成的活动性课程; 有以58门“生生园课程”“百读”“百技”“百工”“百稼”组成的“百成课程”。 在课程实施中,学校统筹安排,以主题节、社团、开放日等形式,推进课程入表进班到人。 教师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引领学生亲历实践、探索发现,展示课程的真正魅力,实现课程育人的本真追求。

3.制度文化绘就“工笔画”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制度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制度是学校工作的血管脉络,延伸至各个环节的最末端,相互贯通,保障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教师考勤、教研组建设、教师交流、岗位等级晋升等, 都形成了相应的具体制度, 体现各项工作的“章”与“法”。 在制度落地中,细化规范,确保效度,如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由校长室、教科室、科研组等部门,形成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系统,在管理中明确各自职责,形成闭环式管理。 制度文化的建设,需要全体师生增强制度认同,鼓励师生一起参与到相关制度的建设中来,防止制度制定的主观化、片面化。

4.精神濡染绘就“写意画”

真正的学校文化,追求的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效应,如同中国传统的写意画,笔墨点染之间,重在神韵传递。 “做事要勤,为人要善”的校训精神,是勤善品质于身形、言行、神采之间折射出来的心灵之光,写满温良善意、勤劳淳朴、行思敏捷、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耕读文化的校园,积极营造“勤”之底色,坚持身教重于言教的思想,以教师的敬业奉献,带动学生的勤学进取。 学校也开设了丰富多样的劳动课程,阡陌井田四季蔬菜种植、江南水田水稻油菜种植、 水八仙种植等, 以亲身实践体验勤劳的可贵。“善”是耕读文化的精神根基:与天地和,与他人和,与自己和,与社会和。 冬至感恩节,学生们为小鸟制作投食器、搭建鸟窝,开展护鸟行动;动手为小树穿冬衣,保小树安然过冬;动手熬制腊八粥送老师、保安和路边的清洁工……学生们通过行动,将“善”字写在大地上、写在人们的心里。

三、聚合:耕读文化“五重力”

文化的积淀与形成,是校内外教育因素共同作用、相互聚合的结果。 从校园环境的浸润影响,到管理团队、师生群体、学生家长的实践行为,都是校园耕读文化的重要因子。 各种力量的汇聚,共同形成了学校的耕读文化,并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丰富、厚重,显示出文化自身的张力。

1.校园环境的濡染力

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的无声场域,是校园精神的自然呈现。 “校园+生生园”的两园式格局,为耕读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最为适合的土壤。 校园自然生趣,廊、墙、园、厅、室,耕读文化处处可循。 门厅中的耕读文化墙、教室内的耕读黑板报、教室廊道中的种植角、校园中的行知园,都是耕读精神传承的有效载体。 在耕读文化勤于学习实践、勇于思考创新的精神惠泽中,在整洁、雅致、生动的校园环境浸润中,学生们的身心得到自然濡染。

2.管理团队的影响力

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建设而言,管理团队无疑是领队、是向导。 优秀的管理团队成员,在工作中不是传令员、检查者,而应该成为专业的引领者、大众的影响者、教育的促进者。 在耕读文化的视域下,学校的管理团队成员也是耕读教育文化的传播者、缔造者。 团队建有课程研发组、品德育人组、学科教学组、后勤保障组,以民主、有为、合作为团队建设理念,以“建设最美乡村学校”这一共同目标为参照,团队成员们处处以身作则, 全新的挑战带头干,常规的事务创新干,繁复的工作合作干,彰显管理团队的有效影响力,为全体师生树立行动与思想的标杆。

3.教师群体的互助力

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力的参与。 学校致力于积极营造互助共融的群体文化氛围,让教师与教师之间形成紧密的自然联结,成为精诚合作的成长伙伴,同育人、共发展。 学校积极创设各种机会,通过开展特色团建活动、组织趣味工会运动、评选校园最美处室、评比最具魅力团队等,在真实的活动中,激活教师的真切感受,增强教师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归属感,为打造强劲而有韧性的合作团队,提供了积极的支撑。

4.学生团体的内生力

相比外在的助推力而言,个体或群体的内源性力量,才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耕读文化下,学校通过变革评价机制,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推行以关照学生品德、学习、劳动、健体、美育的全面素养为导向的“成长直通车”评价机制,以争章、换卡、兑币的形式,根据学生细微处的不同进步表现,换取相应的耕读卡,学生们累积的耕读卡,可兑换成可流通使用的“生生币”,用于兑换校园收获的美食、兑换参与活动的权利。 评价机制的革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看见自己、发现自己、提升自己,从而激活主体内在的向上动力,实现学生主动式发展、目标式发展。

5.家校共育的聚合力

学生的教育, 必须坚守两条腿走路的原则,一条腿是学校教育,一条腿是家庭教育。 首先,学校开设新家长学校, 向新生家长阐释学校文化价值、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运作模式、课程体系等,增加家长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学校行为的洞知、对精神文化的认同,使家校真正同向而行;其次,开设家长助力课程,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入校,为学生开设职业启蒙、社会服务等主题课程,帮助学生们建立与社会的联系;再次,学校定期开展亲子实践课程,如学校的四季耕读节主题活动,开展亲子种植、亲子插秧、亲子收割、亲子护树等活动,既增进了亲子情感,同时也提升了家长的育人意识。 多样化的实践行动,为家校共育构筑了合作平台,让教育真正形成一股合力, 全面打通了学生们的成长之路。

学校文化的表达,是人、事、物在特定的组合情境中自然呈现出的一种气质、气场。 耕读文化坚守的“勤耕善读”理念,为学校师生描绘了一幅勤勉笃行、良善明理、开拓创新的精神“容貌”,是师生自信前行、长久发展的不竭力量。 一颗小小的耕读文化种子,在课程中萌芽,在实践中绽放,一定可以将每个师生带向生命的远方、诗意的明天!

猜你喜欢

育人校园精神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拿出精神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