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
2020-12-18薛国春
■薛国春
一、礼仪教育对中学生的影响
1.塑造中学生形象。
教育会对人的性格进行培养,礼仪教育更是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栽培。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将礼仪教育与文化知识教育相结合,能在增长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整体形象。
2.创造文明社会。
社会的文明是通过人的品行积累形成的。正是形形色色的人创造了多样化的社会。通过礼仪培养,能够让人们拥有良好的品行,学会彼此尊重,在这个基础上创建的社会才是文明的社会。
3.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上出现的很多不文明现象,也是因为缺乏正确的引导,造成了人们坏习惯的养成。学校应该在语文课堂上对礼仪教育进行宣讲,让学生从小培养尊老爱幼等礼仪品德,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礼仪教育的应用
1.创设礼仪教育的氛围。
要提升语文教学中的礼仪教育,首先要在课堂上创设礼仪教育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能够改变一个学生的学习心态,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增加学习的信心。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深挖课本知识,了解深层次的礼仪文化并传授给学生。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起到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在教会学生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够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这才能够真正地帮助学生。例如,在学习《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古文时,教师不但要对内容进行细致讲解,还要对其中蕴含的感情进行说明,并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大家有更深的体会。比如说,《陋室铭》所表达的阔达的胸怀,是现代社会中稀缺的品质;《爱莲说》表达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光明磊落的作风,能引导出很多反映类似品质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伟人的高尚情怀,渴望成为作风正派的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帮助,包括古诗词学习,经典故事讲解,利用历史事迹向学生传达古人礼仪精神。例如,《论语》中提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引申出做事情之前首先要考虑自己能否做得到,才能够去要求别人。由于现在的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呵护长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脾气;但当他们长大步入社会,就会发现自己的礼仪素养是会影响一生的,包括与人交流的常识,都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素养,从而影响未来的发展。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工作中,我们时刻都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首先要以自己为行动中心,自己做到了,才能够要求别人去做,而不是眼高手低,最后造成大家对自己的排斥、误解,影响正常的社交。教师通过对经典文章的讲解,让学生懂得与人交往的分寸,尤其是要求别人为自己做事情时,要从别人的角度出发。
除了对课本的深层次理解外,创设氛围还包括通过互联网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有融入感;通过互联网播放历史事迹,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更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比如说,在进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播放当时的影像资料,能够让学生对当时事件发生的背景进行充分的了解。生在和平年代的中学生,很难理解当时事件的发生背景和解放军身处的环境,因此对于解放军精神未必能够充分理解。通过视频播放,能让学生充分了解解放军在艰苦的环境中仍然勇敢向前的伟大品质,从而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意识和爱国的情怀。
2.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品德。
无论是哪方面的学习,仅仅通过知识进行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实践去认知,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是学生品德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还要带学生去体验,从而加深礼仪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例如,在统编教材七年级第四单元的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课外拓展、综合性学习,通过与实践结合,让学生真正体验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和素质培养从来不是说说而已,必须要付诸实践行动。学生应该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在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例如,社会上经常出现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的情况。在小学时,教师就教导过要尊老爱幼,学生也经常挂在嘴边,但是如果没有与实践相结合,那么这就只是一句空话。通过实践活动而不是简单无效的说教方式,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去爱护老人,理解他们的不容易,从而主动地在生活中帮助老人。
除此之外,学校可定期举行去敬老院献爱心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这份情感。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爱家长”的活动,例如让学生在放学后给家长洗一次脚;在爸爸妈妈给学生提供帮助时,学生能够说一声“谢谢”:这都是礼仪教育。学生的礼仪素养将会伴其一生,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学校、教师、家长必须给予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