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用好地域文化资源
2020-12-18李天
李 天
我国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众多的地域性文化资源,将这些资源活用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符合美术教学多样性的发展需求。地域文化资源所独有的生活气息是其他文化资源难以替代的,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江苏的地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兼具南方与北方的文化特色,具有多元性、交融性、互补性的特点。这其中南通的江海文化包罗甚广,不仅包含自然环境资源,还有丰富的民间非物质文化资源,如沈绣、蓝印花布、板鹞风筝、如皋盆景、如东农民画等。美术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将这些丰富的江海文化资源引入初中美术教学之中,既能够生动地诠释地域文化特色,又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意愿。
江海文化资源独具的地域性特点能够缩短美术教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把江海文化资源整合进课堂教学内容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容易领略美术知识中的美学意蕴,而且能够提升青少年群体对传统地域性文化的认同感。将江海文化资源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引入美术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接触这些身边的地域文化资源,深切感受其艺术魅力,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想去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为地域性文化资源的传播和传承提供条件,也使我们的美术教学更接近生活且更具有活力。
1.利用民间非物质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
南通的蓝印花布、剪纸、板鹞风筝、版画、扎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具魅力。坐落于南通狼山脚下的非遗工坊群、定期举办的非遗集市、各类博物馆等优质非物质文化资源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一个个素材宝库。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渗透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能够使学生在传承地域性文化的基础上,接受美的熏陶,提升文化涵养,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例如,南通扎染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返璞归真、多彩多姿、庄重典雅的艺术风格。2011年,南通扎染技艺被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笔者曾经带领学生到位于南通港闸区的1895 文化创意产业园中的博物馆去参观,巨大的染缸、丰富的图案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此外,笔者还邀请在扎染厂工作的学生家长到校展示扎和染的过程。在学生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笔者在教学中也尝试将其引入——首先让学生用宣纸、餐巾纸制作染纸(教学中要先教给学生几种基本折纸法);之后由学生发散思维创造变化出更多的折法,让学生知道折法不同染出的图案就会不一样;再教学生用各色水彩笔的水将纸点染透,待到纸半干时打开,眼前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美丽纹样。等到学生技术较为熟练时,我们再用布来进行扎染。后来,学生扎染时装秀成为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再如,南通享有“刺绣之乡”的美誉,绣文化十分有名。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将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十字绣”引入教学。除教会学生穿针引线、辨别合适的线料以外,笔者还经常带领学生欣赏各位名家的十字绣作品。其中,十字绣钱包、钥匙扣、挂件、装饰画几种类型的物件最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空前高涨。
2.发掘特有的自然环境资源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术教育需要回归真实的生活,需要让学生回归自然的环境。南通素有“江海明珠”的称呼,雨水充沛、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有江有海,景色优美。笔者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去探寻自然中的美。古老的护城河濠河、依江远眺的五山、九曲回廊的水绘园、海纳百川的园博园等都可以成为美术学习资源。
此外,学生对来自大自然的材料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大自然的材料具有独特的材质、天然的肌理、丰富的种类,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笔者带领学生就地取材,巧妙地将葫芦、树叶、贝壳、麦秆草、五谷等天然材料加工成了一件件艺术品。例如,南通有着较大面积的沿海滩涂,盛产数百种浅水贝类。贝壳形状各异,表面都有着美丽的花纹,这些花纹的排列不规则,细致、清新、多样,可以衍生出丰富多样的“玩法”。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曾尝试过三种形式。第一,带领学生将贝壳投入金鱼缸中,在水中欣赏贝壳,感受自然美感;第二,利用贝壳天然的花纹添画,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力;第三,将小的贝壳打成大小不一的碎片,利用贝壳反面的珠光面进行贝壳贴画。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提升他们审美能力的同时,也促使他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地域性文化资源的有效运用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美术与生活的距离,也让美术的教学实践焕发出了无穷的活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无论是让学生用心感受自然风光之美,还是欣赏乡土艺术之美,都是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工作,要求我们美术教育工作者时刻以充足的耐心和饱满的热情去认真对待它。我们要为学生打开一扇扇新的美术大门,让美术教学浸染上乡土的芳香,将每一个学生的心田浸润,让美永驻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