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让学生学“活”语文*

2020-12-18

江苏教育 2020年75期
关键词:承天寺空明夜游

曹 蕾

教育家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大道至简,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内涵却非常丰富。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要正确领会“活”的精髓,把“活”字贯穿于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然习得,真正沉浸在乐学、乐思的学习活动中,离不开好的活动设计。笔者以《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巧设活动,让语文教学“活”起来。

1.借助版本,引导学生品结构之妙。

《记承天寺夜游》作为传统名篇,总是会出现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教师若从不同版本中找寻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灵感,可以有所收获。于是笔者利用统编版和苏教版的编排方式设计了如下一个“理结构”的学习活动。

教师出示统编教材和苏教版教材中《记承天寺夜游》的课文照片,让学生比较并体会其中的妙处:统编教材采用一段式结构,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般,文气通畅,一气呵成,余味无穷;苏教版教材分三段,先记叙再描写最后议论抒情,美观得体。

在此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的变形:“请同学们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如果文章分两段或者分四段可不可以?”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眼界也随之打开。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逐渐领悟到尽管这篇传统名篇只有四句话,但分两段、分四段都各有妙处:分两段,先叙事再说理,明白晓畅;分四段,按事件的起因、经过、发展、结果展开,自然流畅。

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教师启发学生对比不同的排版形式,边读边议,自然会领会文章的结构之妙。

2.借助变形,引导学生品写景之妙。

《记承天寺夜游》全篇仅一句写景句,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句写景句的妙处是教学难点,教师要精心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其实,品赏句子,无非增删调换。笔者在教学时就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将原文和调换后的句子进行对比赏析——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换句:“水中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

这样两相对照,妙处尽显,学生读后,自然理解。

再比如,让学生体会“盖”字有何之妙,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手法,把“盖”字删去,并出示删后的句子——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换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竹柏影也。”

通过反复诵读与比较,学生自然会领悟文本中作者那恍然大悟又有一些惊喜的沉醉。

还有,对“竹柏”能否换成其他树木这一问题,我们也可借助这种方式: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换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______影也。”

让学生试着往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语,读读品品悟悟,并思考为何苏轼用“竹柏”而非别的草木。通过讨论与比较,苏轼的爱竹情结以及他的文人风骨便显而易见了。

3.借助背景,引导学生品情感之妙。

学习古文,要知人论世。古代的作者距离我们实在遥远,如果在学习时仅看文章字面的意思,不疏通文字背后的含义,不去了解文章创作的背景,是很难读懂文章的。因此,在教学中知人论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学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教学中遇到苏轼,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话题,若仅停留在“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层面介绍,定然乏味。语文教学就是要让一个个人物在学生心头活过来、立起来,更何况像这位有着传奇故事的文豪,这时教师可以呈现有关苏轼的故事,借助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引导学生逐渐走近作者。在学生对苏轼有个大致了解后,教师就可以介绍《记承天寺夜游》的创作时间并联系苏轼被贬的经历。这样才能让学生贴近那个不朽的灵魂,感受他非凡的心路历程。

4.借助文眼,引导学生品境界之妙。

古代文人在创作的时候总有最爱的字眼,如果说李白最爱“酒”,王维最爱“空”,那对苏轼来说,那个字无疑便是“闲”了。很多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总不会放过这个“闲”字,甚至用一个“闲”字撬动起整个课堂,笔者认为那是个美妙的境界。笔者在教学时也抓住“闲”字,向学生提问:你从哪儿能看出作者“闲”?“闲”字背后到底有什么别样意蕴?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你认为文中哪个字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哪个字可作为文眼?这样的提问能激起学生畅所欲言的欲望,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猜你喜欢

承天寺空明夜游
夜游泉州西湖
江岚诗词二首
月夜里的“遇见”
夜游承天寺记
夜游城
承天寺文化价值与保护初探
夜游魔法庄园
澄澈与空明的玄想
珠江夜游
记承天寺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