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建设途径探索
——以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为例
2020-12-18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凌国维徐德刚王欣然
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凌国维 靳 楠 徐德刚 汪 露 王欣然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而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将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事关接班人培养的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2020 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旨在切实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面向海洋强国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发展需求,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大力开展海洋特色课程思政建设,组织专业教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要素,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措施
(一)构建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推进党建与育人深度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近年来,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指引下,海洋领域的高等教育发展迅猛。2010 年9 月,天津大学成为国家海洋局与教育部合作共建的17 所高校之一。2014 年天津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并于2015 年开始招生。为了更好地提高育人质量,学院以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做好顶层设计,以“全员参与”“全流程控制”“持续改进”“党建与育人相统一”为原则,借鉴《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基本理念,积极构建专业化、标准化、体系化、协同化的新型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切实发挥学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作用。
从2018 年开始学院探索海洋特色课程思政建设,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在第一课堂的课程思政建设试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平台围绕管理、实施、监督、评价环节定目标、定人员、定标准、定关键过程,保障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二)开展海洋特色课程思政建设,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打通
1.第一课堂抓“关键”,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18 年,学院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遴选4 门专业课程,深入研究专业育人目标,通过项目申报、学院遴选、课程组织、关键过程、项目验收的全流程把控,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拓展课程广度、深度、温度的同时,重点突出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2.中间环节抓“通识”,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打造一、二课堂贯通融合的新工科通识教育课“现代海洋技术”,聘请国家主要涉海机构的8 位专家联合授课,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海洋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国家涉海产业的布局和使命任务,激发学生学习海洋技术的兴趣和热情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3.第二课堂抓“思想”,潜移默化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开设“海洋时政大讲堂”“智慧海洋大讲堂”。从2018年开始,连续三年先后邀请多位院士、海洋智库专家为学生带来“思想盛筵”。通过聚焦海洋国情和学科前沿,打造真正能够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认知能力的“专业+思政”典型课程,构建思想、时政、专业和文化传播高地,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成效
(一)党建与育人深度融合,做好课程思政“大文章”
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由学院党委统一部署,学院党委书记主抓。2018 年出台《海洋学院党建工作要点》,将课程思政作为学院党建的重点工作。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学院党委书记与院长密切沟通,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主管教学工作和教师党建的副院长通力配合,对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课程大纲设计、教师考核评价等进行了统筹设计,并搭建课程思政学习交流平台。在学院课程思政试点项目总结汇报会上,与会专家对建设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其中“海洋地质学”探索以思政案例为牵引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与海洋地质学知识点有机融合,实现知识、能力、思维、品格多层次、全方位育人。该门课程入选学校首批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基于该课程撰写的教改论文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 年新刊入库)”“双一流·中文核心期刊”《高教学刊》录用,于2020 年10 月刊出,辐射影响作用进一步浮现。目前学院已经把课程思政建设经验运用到海洋技术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为构建“大思政格局”,推动学院各专业的整体课程思政建设做好充足准备。
(二)营造课程思政钻研氛围,建强教师队伍“主力军”
一是配合学校的安排,做好专业教师与思政课程教师的结对共建,聘请思政课教师担任专业课共建人,形成课程思政结对制度。充分发挥思政课程教师在政治教育方面的经验,共同深挖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共建,共同发展,将学科资源、学术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二是强化教师培训和考核,把课程思政意识、德育意识和能力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和考核指标,对教师的学问品行和潜心育人提出更高要求,不断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理念深入人心,建设一支具有自觉“育德意识”和较强“育德能力”的教师队伍。
(三)思政内容贯穿教学过程,聚力课程建设“主战场”
构建课程思政支撑矩阵,在思政课程“主流漫灌”的基础上,聚焦培养方案中学生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对课程教学大纲的思政内容进行精准设计,打造专业课程的“细流滴灌”、通识课程的“支流润灌”,构建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将家国情怀教育自然渗透课程的方方面面,让课程思政“如盐化水”,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避免出现“两张皮”“贴标签”的情形。课程建设持续取得良好成效,在2019 年天津大学第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中学院立项4 门,其中1 门课程在结项时入选学校首批课程思政校级示范课(全校共10 门),2020 年学校第二批课程思政示范课中学院再次获得3 门立项。后续,学院还会结合专业特色在社会实践方面进行尝试,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祖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灯塔下、在海岸边、在甲板上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四)专业学习与思政元素融会贯通,夯实课堂教学“主渠道”
学院按照“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三大基本理念,一是聚焦学生在课程中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和听课效果,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设计,例如“水声定位技术”在授课中介绍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蛟龙号、潜龙号等水下自主航行器的水声定位技术等,弘扬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中西方海洋发展实践”在讲述中西方海洋发展的历程时注重历史事件中的背景分析和规律总结,重点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视野、角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文化自信角度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当代中国海洋事业的重大历史使命和海洋科技工作者的时代任务。二是聚焦课程教学中课程内容、教案设计、学生学习情况、课后作业以及考核要求等关键环节,严抓质量控制,对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进行闭环设计,推动了学生整体学习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