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科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
2020-12-18山东济南泉景中学
(山东:济南泉景中学)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科学启蒙课程,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问题意识是探究活动的第一阶段,也是思维的起点和创新的源泉,它贯穿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问题意识不仅引导着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学习,同时也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和进行创新活动的热情,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养成了解决由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的习惯,而不善于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制约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扼杀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机会。
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其重要。在科学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每位教师都耳熟能详的话。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兴趣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既是影响学习进程与学习效果的强大动力,又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
教师要善于采用游戏、故事、多媒体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适当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例如:上《凸透镜》一课时,我说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礼物,就在这个黑色的袋子里。但是只许摸,不许看,猜猜它是什么?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要求尝试,想探索新知的欲望油然而生。有学生经过手的感知,告诉大家礼物是玻璃的,中间厚,边缘薄,四周塑料边框,还有一个长长的把手——原来是放大镜!这时又有学生就主动提出问题了:“为什么放大镜中间厚,边缘薄呢?”问题自然生成,兴趣使然。
二、巧设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例如:学习《气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在水槽中放入热水,把装有红水的圆底玻璃瓶放入,红色液体就沿着玻璃管由下往上迅速上升,直至喷射出来。学生立刻被这个“喷泉”吸引住了,他们个个情绪高涨,纷纷提出疑问。有的学生说是液体的热胀冷缩,有的则当场反驳:“这是气体的热胀冷缩!”一时争辩激烈,激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问题意识树立起来了,随后的科学探究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大胆求异,大胆猜想
小学生求知欲望强烈,对周围的事物很感兴趣,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猜想的平台。在教学中,必须有猜想的地位,教学必须为发明做准备,或至少给一点发明的尝试机会。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敬的,是负责任的态度。
例如教学《瓶吞鸡蛋的秘密》一课,开课前,我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变一个魔术——瓶吞鸡蛋。”然后演示这个实验,看着熟鸡蛋慢慢主动“钻入”玻璃瓶,学生激动不已。“你能猜一猜为什么鸡蛋会钻入瓶中?”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可以同学之间进行交流,畅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这个“魔术表演”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科学课学习的快乐,并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究真伪,这就是先猜想后验证。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和启发学生大胆猜测和设想,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树立问题意识,不受逻辑形式的约束,自由地进行思考。
四、独立思考,大胆提问
对于未知的奇妙世界,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索问题中获得知识。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鼓励学生勤于发现、大胆探究、勇于质疑的态度。小学科学教学要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放在首位,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作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没有创造性思维。
有一次我上《斜面》一课,课上探究了摩擦力知识。课下刚走出教室,一位男生就追上我,问道:“老师,请问影子和墙之间有没有摩擦力?”你看,这个问题提得好不好?有没有难度?直觉告诉我,他上课认真听讲了,并且积极动脑筋思考问题了!我首先肯定他的想法很好,同时坦诚表示,这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老师一时也拿不准,我们课后一起去研究。这并不是搪塞之语,回到办公室后,我们四个科学老师集体探讨这个问题,也是各有见解,经过多方论证,才统一了认识,随后向这位同学做了反馈。
由此我认为,小学科学教师要树立正确教学理念,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将培养其科学思维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树立问题意识,让科学课堂更具开放性和探索性,让学生在思考中积极进取。
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课教学要做到“学科学,用科学”,科学知识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处处蕴含着科学知识。夏天自行车为什么不能把气冲满,冬天水管为什么会冻裂,植物的生长需要什么,全家要外出旅游了,家里的植物怎么自动浇水……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学点,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源泉,是发明创造的内驱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在实践中多途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学生的科学之旅导航,为其科学素养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