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现状、问题与发展思路
2020-12-18徐乃文上海市宝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999
徐乃文 (上海市宝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999)
上海市宝山区地处长江、黄浦江、蕰藻浜交汇点,堪称上海的“水路门户”,是上海市北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的桥头堡。宝山区农业体量较小,全区农业耕地面积为3 133.33 hm2,基本农田面积为1 700 hm2,呈点状、线状镶嵌式分布在北部5个镇。目前,宝山区有行政村103个,其中,规划保留保护村34个,完全城市化、无农宅的空壳村25个,剩下的44个村仍有部分农宅,地处城乡过渡带,将逐渐走向城市化。为进一步把乡村振兴战略落到实处,笔者拟通过厘清宝山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来总结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思路和路径,以期进一步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
1 宝山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现状
1.1 推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按照宝山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宝山区以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为重点,大力推进了沿江农业生态旅游区、闻道园、东方假日田园等7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的发展,促进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同时,成功培育出宝山湖长江蟹品鲜节、罗泾美丽乡村徒步挑战赛、闻道园风车百花节、月浦镇花艺节、罗泾小龙虾垂钓节等农旅活动,充分展示了宝山区乡村旅游形象及新农村建设风貌。
1.2 推进了农业农村综合改革
具体表现在:(1)宝山区在全市率先推进组织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探索出符合宝山区农业生产现状、彰显农村特色的经营模式,据统计,全区现有粮食、蔬菜、水产、林果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农场)58家。(2)宝山区积极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出农资服务公司、农机服务社、益农信息社、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等社会服务组织。(3)宝山区推进了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全面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权登记率达99.53%,颁证率达100%。(4)宝山区创新开展了全区村级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例如,以罗泾镇为试点扎实开展“村经委托镇管”工作,由镇明确专门机构对村级资产进行统一管理,规范村级资产运作,提高了村级集体资产的收益。
1.3 利用移动互联网创新了乡村治理方式
为切实提升新时代党建引领下服务群众的精准性、实效性,宝山区着力运用新理念、新技术破解民生工作“堵点”。例如,宝山区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探索建立了以党建为引领、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以村居党组织为核心、以城乡居民为主体、以有效凝聚精准服务为特点的智能化治理系统——“社区通”。该系统自2017年2月创立以来,在全区461个居委、104个村全部上线,超过60万村居民实名加入,覆盖45万余户家庭。
2 宝山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
2.1 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的具体问题
2.1.1 塘湾村
塘湾村位于宝山区罗泾镇北部,公益林地面积约占村域总面积的40%,水域面积约占村域总面积的8%,拥有成片耕地面积达120.00 hm2,其中粮田面积为36.67 hm2、林地面积为73.33 hm2。塘湾村作为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其资源禀赋比较优越,致力于打造母婴康养村、以萱草文化为主题的专类园、萤火虫科普科教基地等,并鼓励村民参与,以促进村民就业增收。
目前,塘湾村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1)相关建设项目已启动,但致力于村民就业增收的想法更多还停留在概念阶段,有待进一步实践检验;(2)萱草文化主题园等季节性较强,难以实现旅游资源一年四季的可持续开发,造成了土地资源浪费;(3)全产业链开发的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创新和实践,例如,无论是发展康养产业,还是建设萱草文化主题园,均需要坚持全产业链开发思路,以更好地提高资源开发的附加值。
2.1.2 天平村
天平村位于宝山区罗店镇北部,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天平村第一产业优势突出,有较好的农业产业基础,农业生态资源丰富,果、蔬、菌、渔、林等业态空间布局合理,发展各具特色,以草莓园、垂钓鱼塘、开心农场等为代表的小微果园发展初见端倪。同时,天平村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还分阶段开展了农民集中居住房的改造工作,且已初具成效。
目前,天平村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1)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农业生产需要提质增效,硬件上需要配备一部分高标准设施,这不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还需要政策支持;(2)部分土地或房屋的合同未到期,给项目建设带来了一定难度,且合同到期后还需要及时清理、腾地,留给项目建设的时间相当少。
2.1.3 海星村
海星村始终坚持以农旅产业为主和以生态康养产业为辅的发展方向,农产品主要为特色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其中,长江口大闸蟹、虾稻米等通过了国家级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产地认证,实现了宝山区绿色农产品零的突破。同时,海星村依托现有资源,将逐步建成了集“采摘、垂钓、休闲、体锻、观景”于一体的绿色生态田园综合体。
目前,海星村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中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例如,项目建设时间紧、类型多,在立项、勘查、招投标等前期工作中,需要区级各行业主管部门开设“绿色通道”,以推进项目进程。
2.1.4 聚源桥村
聚源桥村属于比较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以“醉美聚源桥、沪北花园村”为主题,通过环境优化、产业培育、文旅融合,重点聚焦新农人培训礼堂、蔬果乐园、乡村风貌、桥文化、药草及药花种植等建设项目,推动适合农家种植的药花及药草走进庭院。
目前,聚源桥村在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中存在一些瓶颈问题:(1)项目建设时间紧,且要兼顾季节性排布实施节点,工期紧、压力大;(2)产业运营难,尤其是重点产业项目的运营、设计一体化难度较大,亟待定位产业方向,明确运营主体,以便按照运营需求深化设计;(3)特色产业和现有村庄建设风格的融入不够;(4)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5)新农人培训综合体建设需进一步结合周边产业发展现状融入特色,以实现功能拓展和服务能级提升。
2.2 宝山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
综合以上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具体建设情况和存在的具体问题,可提炼出以下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2.2.1 整体规划有待完善
目前,上海市政府已出台《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上海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了后续推进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指明了具体发展路径。宝山区也出台了相应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各镇也编制了相应的村庄规划,但很多地区的规划仍有待完善,例如,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功能定位缺乏明确的界定,对不同区域的乡村应该凸显怎样的功能还缺乏分类指导,个别地区未结合自身实际对村庄原有的区位、经济、资源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未编制完整的实施方案和长远规划等,导致工作推进缺乏系统性、有效性。
2.2.2 建设重点有待凸显
乡村振兴战略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农村美、产业强、农民富”需整体考虑,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但笔者调研发现,目前宝山区比较偏重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等生活方面和村庄改造、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的建设,对如何培养农村创业创新人才、提升新型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村产业培育、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等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2.2.3 建设模式有待创新
一方面,宝山区基层部门和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导致各村建设存在同质化现象,未能真正体现“一村一品一特色”,特别是缺乏“记得住乡愁”和上海农村固有的江南水乡历史文化传承,且特色小镇的历史记忆、区域特色与现代化、国际化和谐融合的创意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提升;另一方面,宝山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以政府为主,运用市场的力量不够,更缺乏农民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缺乏内生动力和活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宝山区乡村振兴战略的高质量推进。
2.2.4 产业发展方向有待明确
目前,宝山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普遍存在建设项目多、建设时间紧、压力大等问题,这可能会因为项目匆忙上马而造成对示范村的产业发展方向的定位不明。例如,当前一些重点产业项目的运营、设计一体化难度较大,亟待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和运营主体,以便按照运营需求深化设计,从而避免项目建成之后的运营难问题。
3 宝山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思路与路径
3.1 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思路与路径
宝山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既要注意农村历史文化传承,又要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吸收现代文明的成果,并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让现代文明融入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同时,要通过加强全域统筹,打破镇域辖制,夯实空间网络架构基础,建立宝山区乡村联动战略,并制定示范村建设具体实施方案等,来进一步做好示范村建设工作。
3.1.1 全域统筹,打破镇域辖制,建立宝山区乡村联动战略
以“乡村会客厅”为载体,建设美丽家园,并强化顶层设计,打破镇域辖制,强化片区营建,建立宝山区乡村联动战略。例如,可着重打造罗店、月浦“两镇八村”的“蝴蝶兰花型”美丽乡村会客厅,形成整体提升方案,塑造独具风韵的近郊乡野画卷;以潘泾路、石太路、富长路等为主轴,以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为节点,通过线路设计,将散落的“美丽盆景”串联为“连片风景”,使乡村可观、可玩、可感、可品味、可消费。
3.1.2 充分调研实际需求,制定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需进一步优化宝山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项目的审批流程和建设工作,并充分调研各镇关于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的实际需求。同时,考虑到普遍存在的建设项目多、建设时间紧、压力大等问题,可借鉴开设绿色通道的方法,制定并发布宝山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绿色通道实施方案,解决示范村建设流程上的问题。
3.2 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产业发展的思路与路径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石,示范村建设应当先培育适宜当地发展的产业,再进行大规模建设。为促进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乡村产业有序发展,需先摸底乡村产业,并针对宝山区农业体量较小以及农业布局总体呈点状、镶嵌式分布等现实,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高附加值的精致农业,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在与城市互动中拓展农业农村多种功能。
3.2.1 摸底乡村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有序发展
为解决示范村产业发展方向有待明确的问题,可全面摸底乡村产业和集体资产情况,汇聚保留村、一般村和空壳村的“产业地图”“农经地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化生产体系,聚焦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同时,大力发展与农业、农村“沾亲带故”的第二、三产业,推动发展休闲旅游、健康养老、文化创意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3.2.2 都市现代农业提档升级,发展高附加值的精致农业
在宝山区农业生产规模化、设施化、机械化领先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促进都市现代农业提档升级,推进一批绿色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并完成罗店镇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同时,要发展高附加值的精致农业,例如,对新建的覆盖19家蔬菜合作社的133.33 hm2绿叶菜规模化生产基地,要力争地产农产品绿色认证率达20%,推动“绿色田园”从“有身份”到“有身价”转变。
3.2.3 高效利用新增农地,大力发展花卉产业
前几年宝山区新增农地面积达258.13 hm2,通过检测,其中可耕种食用农产品的土地面积为32.67 hm2,不适宜耕种的土地面积为225.47 hm2,且每个村都存在不适宜耕种的土地。针对这些当前不适宜耕种的农地,可通过发展立体式、集约式栽培或种植花卉、苗木等非食用农产品的方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同时,通过点对点扶持,通过月浦、顾村等花卉基地建设,通过月狮村花卉生态园、聚源桥村一水间和安然园艺等众多的花卉经营主体,带动其他地区农业产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待花卉产业出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后再进行扩大建设。
3.2.4 组建文旅联盟,推进“花果宝山”农旅融合
目前,宝山区已形成休闲农业景点9个,经营总收入达3 045万元。因此,宝山区可利用其近郊优势,拓展乡村休闲功能。例如,组建文旅联盟,提升“花果宝山”公共品牌价值,结合都市气质,引入时尚、文化、创意等元素,从包装、体验、艺术等方面塑造农产品、手工艺品的文化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和附加值,积极做响“花果宝山”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3.2.5 强化信息建设,发展农业销售新渠道
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农业销售新渠道。例如,2020年的疫情,催生了“全民+直播”“订单+农业”的农业销售新模式,农村电商崭露头角,2020年第1季度宝山区推出了10家合作社线上销售,仅1个月就销出2万份蔬菜包;月浦安然园艺通过直播,吸引粉丝36.2万人,疫情期间销售额增长迅猛,月营业额达480万元。今后应进一步注重线上营销,加强农业数字化建设,开办农村电商专班,成立“云播农”联盟,让直播成为“新农活”。
4 结 语
只有立足空间规划,谋划好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农村发展主题,充分挖掘乡村美丽元素,优化完善生态、生产、生活设施,优先培育适宜当地发展的产业,打造全域美丽的新乡村,做强农+融合新产业,才能让宝山区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乐园、生态之美的休憩田园、农民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进而成为超大城市近郊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的“宝山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