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园林植物配置效果分析
2020-12-18赵明茜白乐高刘大兵陈培玉贾小玲张根梅
赵明茜 白乐高* 刘大兵 陈培玉 贾小玲 张根梅
(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管理与服务中心,河南省郑州市 450002;2河南省郑州市城市道路绿化管理处 450000)
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以下简称“基地”)隶属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是一个集农业科学研究、现代农业展示、科技产业孵化、现代农业科技培训、科普教育和农业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示范展示基地。园林绿化是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园林植物品种、园林植物景观和富有特色的园林植物配置,不仅满足了基地对生态美和自然美的需求,提升了基地环境的艺术性,还美化、净化和改善了基地的气候,增强了基地生态功能的协调与稳定,更以其丰富的景观效果、季相配置、色彩配置、主次景配置、植物属性配置等影响着基地的生态环境和视觉效果,使园林绿化与基地基础设施、科研设施、科研生产活动等构成了和谐统一的系统,共同营造了基地绿色、和谐、开放、共享的环境。现笔者拟对基地的园林植物配置种类、特点进行总结,以供类似单位进行园林绿化建设时参考借鉴。
1 基地概况
基地占地面积为383.7 hm2,位于黄河北岸新乡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境内,地处107国道和郑焦高速交汇处。该区域属黄河冲积平原、背河洼地,以砂壤土为主,原为传统的农耕区;地下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4 ℃,年均日照时数为2 324 h,年均无霜期为229 d,年均降雨量571.7 mm;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气候温和,有利于很多植物的生长。针对基地的不同功能、规模、形态和位置等,在基地园林绿化建设中,充分考虑了基地的功能构成、分级构成和形态构成等,合理进行植物配置,形成了生态绿地、景观绿地、防护绿地等多层次和点、线、面结合的多形态景观系统,营造出春花、夏绿、秋色、冬姿各其特色的景观,最终达到“春花雪月,四季皆宜”的境界。例如,春季以蔷薇科桃树、樱花、绣线菊、榆叶梅、海棠等植物品种为主,搭配木兰科玉兰、木樨科连翘、杨柳科各类柳树等植物,形成了“桃红柳绿、繁花似锦”的景观;夏季采用刺槐、国槐、法桐、合欢、栾树、丝棉木、紫穗槐、珍珠梅、石榴、木槿、紫薇等植物进行配置,形成了“绿树成荫、长夏清风”的景观;秋季采用银杏、枫树类、白蜡、柿树、七叶树、枫杨、紫叶李等植物进行配置,形成了“层林尽染,果满枝头”的景观;冬季配置桧柏、刺柏、龙柏、水杉、雪松、马尾松等常绿植物,以观赏树姿。
1.1 生态绿地系统
依据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理论,整个基地以人工湖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以植物群落为主题,用艺术手法构成的具有净化、美化和调节环境功能的生态绿地系统,且该系统吸引了大量鸟类到此栖息。
1.2 景观绿地系统
以路网为绿化框架,沿各级道路种植与各区功能相适应的观花、观果、观叶的乔木和小乔木,形成了基地内“阡陌相通、绿陌纵横”的绿化空间格局,并结合内环渠、主次导流渠及人工湖的设置,形成了“渠在路旁、蓝线贯连”的水文网络,且充分满足了基地人、车、货流的需要。同时,结合基地主干道断面设计,形成了景观性展示轴线,基地内主要建筑节点和景观节点沿线展开,形成了基地内丰富的景观序列。例如,科技产业孵化区内体现“高科技、高生态、高效益”主题的科研节点,即借由景观轴线与基地内的生态绿地系统、生活休闲服务系统有机地联结为一体。
1.3 防护绿地系统
根据基地周围环境及功能布局,设置了由道路防护绿地、生产防护绿地、沟渠防护绿地三部分组成的防护绿地系统。其中,道路防护绿地位于107国道及郑焦高速沿线,绿地宽度为15 m,具有隔离噪音及污染、防护基地安全和美化景观的作用,在基地外围筑起了一道绿色藩篱;沟渠防护绿地分布于沿基地环渠、主次导流渠两侧,绿地宽度为3 m,与沿路树木共同筑起基地绿陌;生产防护绿地分布于中试区,不仅有效避免了科研、加工生产用地之间的相互干扰和污染,还有效防止了基地有关产业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 基地园林植物种类
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对基地的绿化面积和植物种类、数量、生活习性、应用形式、观赏特性等进行记录[1]。结果显示,基地绿化面积为6.26×105m2,乔灌木7.9万株,地被面积2.52×105m2。主要应用的绿化植物153种,隶属于54科101属,其中,乔木73种、灌木50种、藤本植物4种、竹类4种、草本植物22种;观花植物81种、占总植物种类的53%,观叶植物46种、占总植物种类的30%,观叶植物中应用最多的是蔷薇科植物(35种);落叶植物98种,常绿植物28种。
3 基地园林植物配置特点
3.1 入口处
基地入口处的道路两侧绿化为对称设计,由近到远分别配置了由矮到高、呈阶梯状的地被花卉红色酢浆草、花灌木月季、常绿灌木雀舌黄杨、大型观叶椤木石楠,其后以两排雪松作背景,层次感极强,观赏效果极佳。其中,石楠和雪松高大且枝叶茂密,对后方停车场起到了很好的隔离作用;停车位以冠大荫浓的法桐做分割,形成了绿荫停车场;停车场周围配置成行、成排的规整式法桐林地,形成了整齐而严密的隔离带。入口处前面花团锦簇,后面树林环抱,既表现了植物的群体美,又起到了良好的调节温度、减少噪音、净化空气的作用。
3.2 道路绿化
基地道路系统由迎宾大道和4个不同等级的道路组成,其中,一级主干道(主干道红线宽度20 m)1条,主干道贯通三大功能区,二级次干道(次干道红线宽度10 m)8条,通过“双环”结构组织车辆快速到达园区内相应目的地,三级生产道12条,道路宽度为7 m。在各级道路绿化中,行道树的配置既考虑到了植物本身的特征,又注意到了植物与生产、科研、试验、生活、观光的关系;既保证了科研材料农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阳光、养料、通风度等不受影响,又满足了车辆分流的通行需求,方便了试验材料的种植、收获、数据采集与管理等。道路绿化和试验地的农作物、功能设施、各色建筑等相得益彰,充分衬托出基地的科技化和现代化水平。
3.2.1 迎宾大道
在基地主入口的两侧各配置两排6棵高大、挺拔有“活化石”之称的银杏,给基地的“犁”形大门增添了坚强而沉稳的气息。
迎宾大道中央分车带的绿化是以图案为主的模纹设计,花坛两侧由外至内配置色彩分明的金叶女贞、紫叶小檗、小叶女贞和红叶石楠,不仅形成了色带与道路作隔离,还形成了半封闭性的花坛;中央设置神农坛,神农坛前方广场两旁对称布置高大、方形柱状常绿桧柏,下方平铺金叶女贞,神农坛石级周围配置大面积的小龙柏篱,通过简洁大气的风格充分彰显出基地的标志性雕塑神农氏的庄严与肃穆。神农氏后方是流线型图案的对称设计,内植马尼拉草坪,并用地被花卉丰花月季、龙柏、石楠和小叶女贞篱作边界,点缀性栽植黄杨球和紫薇,在有效衬托出大型喷泉的同时,呼应远处人工湖的亲水平台,形成了整齐简洁、赏心悦目的景观。
迎宾大道两侧的绿化为对称设计,上下行道路两旁行列式种植两排法国梧桐,树下配置草本观花地被萱草和麦冬,向外阶梯式延伸金叶女贞篱、小叶女贞篱、红叶石楠篱,这种乔、冠、草复层式植物配置模式形成了良好的迎宾氛围。位于迎宾大道两侧的接待中心和农业超市前均匀布置长方形花坛,内植乔木石楠作障景,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小空间,达到了建筑与景观绿化和谐融洽的效果。
在道路两旁和温室之间配置树枝较稀疏、冠径较小的灌木,或生长较慢的乔木(如黄杨、石楠、小叶女贞球、紫荆、银杏、桑葚、玉兰、木瓜、丝棉木、杏树、楝树、樱花、火棘球、枇杷、美人梅、连翘、珍珠梅、碧桃、百日红、紫叶李、木槿等),使两个部分互为隐约、通而不透、意境悠远。该处植物品种丰富多样,标识标牌文化浓厚,不仅营造出富有文化内涵的休闲观光氛围,还满足了基地科普教育的需要,更激发和增强了人们了解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识。
3.2.2 主干道
丰收大道选择法桐作行道树,树下采用红叶石楠篱增加色彩,夏天有大面积的遮阴,而冬季不遮阳光,还能吸附灰尘和减少噪声,清新空气。分车带花坛内配置的植物种类丰富,地被植物有绿色的马尼拉及色彩和形状各异的地被花卉鸢尾、红色酢浆草、葱兰、麦冬等,灌木有紫叶小檗篱、豆瓣黄杨篱、海桐球、百日红、小叶女贞、金叶女贞、大叶女贞、黄杨、月季等,乔木有玉兰、棣棠、碧桃、龙柏木瓜、银杏。该处富集地被植物、小乔木、大灌木,观叶、观花、可观枝,且整条道路是乔、冠、草复层式植物配置模式,春季鲜花盛开,夏季绿荫如盖,高低错落有致、透而不通,既不影响视线,又极具观赏价值。
3.2.3 次干道和生产道
次干道和生产道配置不同的行道树。其中,次干道行道树两侧对植,选择较高大的法桐、乌桕、珊瑚朴、黄山栾、国槐、丝棉木、樱花,树下分别用小叶女贞、红叶石楠、麦冬、小龙柏等作绿化,增添色彩;生产道两侧对植或沿渠(配有排灌渠的生产道)单侧种植冠径较小或生长较慢的观花、观果、观叶的大小乔木(如金柿、大叶女贞、山楂、紫叶李、海棠、樱花、银杏、五角枫、三角枫、椋子木、乔木紫荆等),打造出“一路一树一景” “移步换景”的景观林荫道。
3.3 环 湖
人工湖位于基地中心,面积为23.33 hm2,它与周边环渠相连形成了流动循环水系,给基地增加了灵气和活力,且结合栽植的水生植物,强化了净化效果,实现了园内绿色循环,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同时,环湖内圈整体采用自然式造景,局部采用规整式布局,这种布局自然、灵活、富于变化,体现出柔和、舒适、亲近的空间艺术效果。
人工湖南侧滨水区域建成小型花卉园——牡丹园,再加上以看似随意丛植的桂花、片植的连翘和丰华月季等,产生了抢眼的视觉效果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2]。
人工湖东侧滨水,点状布置了功能建筑和小型独立专家公寓,结合其开放空间,配置了丰富多彩的观赏植物,如,地被植物马尼拉、萱草、麦冬、鸢尾、红花酢浆草、石竹、天人菊等,高大遮阳植物国槐、三角枫、柳树、马尾松、雪松、白蜡、栾树、丝棉木、龙爪槐、湖北枫杨、棣棠、皂角等,各色各样灌木品种金叶女贞、小叶女贞、红叶石楠、棣棠、紫叶小檗、绣线菊、栒子木、连翘、迎春、小龙柏、美人梅、榆叶梅、法青、海桐、紫叶李、百日红、桂花、棕榈、腊梅、红枫、竹子、花叶芦竹、南天竹、丰花月季等,形成了百花绣地、花海如潮、绿郁葱葱、花团锦簇的景观。专家公寓或隐或现于多姿多彩的植物群落中,在充分享受高度现代化文明的同时,又能拥抱绿色,亲近大自然,满足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其中,竹子秆高挺秀、枝叶青翠,旁植于假山石衬托,配植松树和应用频率极高的腊梅,营造出“岁寒三友”[3],更给专家公寓增添了意境。
湖边近水区域点缀柳类、水杉等植物,配置花冠木和地被植物,西侧规划利用微地形种植桃花,形成了中心突出、层次分明、高低错落、结构完善、多功能兼备的展示中心和生态核心,使人们可在此欣赏到“水光潋滟、荷叶田田、蒲草丛丛、芦苇涤荡,花香鱼跃、碧树葱郁、果香满园”的豫北江南水乡风光。
环湖外圈西侧与试验区相连,主要为由针叶和阔叶混交搭配的密林,主要品种有雪松、臭椿、刺槐、银柳、石楠、柽柳、女贞、乌桕、槐树、楝树、楸树等,北侧是大面积法桐林地。环湖外圈丰富的绿化植物不仅以展示自然美来感染游人,更形成了一个具有深林疗愈和氧吧功能的场所。
3.4 环 渠
环渠边坡选用攀援能力极强的藤本植物扶芳藤,大幅度增强渠道边坡的水土保持能力[4];渠岸选用高大的椤木石楠,形成了绿色屏障,且临高速两侧渠岸配置了高大的毛白杨、洋槐、红花槐、丝棉木、榆树和小乔木碧桃、紫叶碧桃、乔木紫荆、芦苇等,形成了与外界的自然隔离带,具有防尘消音、净化空气的效果;环渠路旁侧岸上不规则丛植或片植百日红、凤尾兰、丁香、蔷薇等,形成了微景观。
4 结 语
基地园林植物配置多注重植物品种的多样化和意境营造,着意创造出树成林、花成片、林成荫的复层式生态群落景观,这不仅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还能让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同时,基地在植物品种选择上,充分考虑和利用了植物的生态习性和树形、花期、质地等的变化,以及植物的季相更替及色彩搭配。例如,按照植物的生态习性,将同一科属的植物相对集中,加强了人们的印象;按照植物的树形、叶色和质地特点,合理搭配植物群落,形成了高低错落的林冠线[5];按照植物物候期(萌芽、花期、果熟、叶色变化、落叶),合理配置植物,使其在不同季节形成不同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