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探索三种牲畜托养模式
2020-12-18程强
文/ 程强
莱西市沽河街道董家山后村贫困户董芝德,受托山后韭菜旅游园区的养殖场养殖黑猪200余头,年均纯收入10多万元,从脱贫到致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户。
发展养殖业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有效途径,更是不少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愿望。然而,由于资金、时间、技术等因素,“没法养”“养不成”一直困扰着很多想发展养殖业却发展不了的农民。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近年来,莱西市立足农业县市实际,坚持宜农则农、宜养则养,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通过牲畜托养方式,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使贫困户从中直接受益,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背靠经营主体,托给会养的养
莱西市沽河街道董家山后村村民董芝德,前几年腿脚意外受伤,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儿子要读书,老人要治病,全家老小就守着3亩薄地过生活,十分拮据。而如今,在当地牲畜托养扶贫政策的帮扶下,他不但彻底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而且变身致富能手,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黑猪倌”。
“多亏了牲畜托养扶贫政策,像俺这样的贫困户以前是做梦也不敢想,家里的年收入能达到10万元。”这是董芝德的心声。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莱西市扶贫办协商政协委员、青岛杰丰有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卫杰,立足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依托落户董家山后村的山后韭菜生态休闲农业园,将其作为基地,制定了“旅游开发+扶贫”脱贫计划。张卫杰先后共投资9000多万元建设成了集居住、休闲、旅游、采摘、餐饮及高科技示范为一体的大型生态循环休闲示范园。通过吸纳村民就业、开设特色养殖餐饮、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等方式,帮助像董芝德这样的贫困户拓宽增收渠道。
扶贫资金注入足,托给大户养
家住莱西市日庄镇西郭格庄村的王晓燕,是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多年积累的养殖经验和先进的养殖技术成为她发家致富的“金钥匙”。目前,她自己养了200多头羊、6头黄牛,一年的纯收入超过5万元。
作为村里的妇联主席,王晓燕在自己致富奔小康的同时,牢记心中的职责,不忘村里的困难群众。通过扶贫政策,王晓燕结合常年从事养殖工作的经验,帮助村里的孙敬先、刘奎业两名贫困户通过发展养殖业顺利实现脱贫。
2015年年底,两家贫困户通过了扶贫项目审核,利用扶贫资金购买了22只绵羊,交给王晓燕统一饲养。为防范养殖风险,王晓燕又跟他们签订了托养合同,让两家贫困户吃了定心丸。经过8个月的养殖,2016年年底,这22只羊共繁育了30只小羊,一共卖出了1.5万元左右。扣除成本费用,2016年底,孙敬先、刘奎业每人增加收入4000多元。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提高,托养的绵羊已然成为两家贫困户的“取款机”。
像王晓燕这样的好干部,在莱西市脱贫攻坚的战场中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贫困群众,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集中起来效益高,托给小区养
搞养殖,技术是关键。在莱西市日庄镇东白石山村,很多农户选择养殖奶牛,但由于养殖水平普遍偏低,牲畜死亡率高、产奶效率低、安全性差,经济效益不显著。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东白石山村党支部书记孙永建立足村情和养殖实际,在村里积极推进奶牛“退户进区”,开创了牲畜集中托养的新路子。
东白石山村投资400余万元,高标准建立了2处规模化奶牛养殖小区,将包括5家贫困户在内的20余家养殖户集中到养殖区统一管理,实现了每处小区奶牛存栏300头。同时,在“退户进区”的基础上,成立了“茂欣源”“汇泉涌”2个合作社,提供奶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管理、销售等服务,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合作社与养殖户签订合同后,按照市场价格将牛奶统一出售,每公斤仅收取1毛钱的管理费用。
为落实好牲畜托养扶贫政策,汇泉涌合作社聘请了本村贫困户孙海洋,负责奶牛饲养和牛舍清理工作,帮助其增加收入,摆脱贫困。谈起牲畜集中托养,孙海洋高兴地说:“俺来这里,通过为集中托养作贡献,脱贫了。”而东白石山村村民都交口称赞:“孙书记真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以前在家中喂养奶牛,场地通风不足,气味难闻。现在在这里养牛,基本不需要花什么钱,还能保证定期拿到收益。收入有了保障,省时省力、干净卫生。集中托养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