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作业设计的研究
2020-12-18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黄燕茹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 黄燕茹
一、小学音乐作业特点分析
有别于语文、数学、英语这类文化课,在传统教学理念中,小学音乐学科受重视程度不高,且多数教师及家长都认为小学音乐是不需要布置作业的,但其实小学音乐作业有其非常鲜明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作业功能的愉悦性。小学音乐是非常受学生喜爱的一门学科,相对数学、语文等文化类学科而言,音乐作业的愉悦功能更强,教师布置的音乐作业通常不需要以解题、文字形式呈现,而是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融入音乐。比如在学习《如果幸福你就拍拍手》后,教师可以在课下引导学生进行拍手表演,课后作业也可以是让学生和家长一起练习,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实现音乐的愉悦功能,在愉悦身心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
第二,作业过程的体验性。小学音乐其实属于情感性学科的一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感悟与体验,启迪学生思想。音乐教学其实也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然而,只有让学生真正体验、感受学习过程,才能引导学生真正发现美、感受美,从而培养其审美能力。然而小学生年龄较小,尚未形成系统的审美观念,该阶段强化对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视,通常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比如在学习《不再麻烦您啦好妈妈》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这首歌理解妈妈的辛劳与不易,让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妈妈的理解与感恩。
第三,作业形式的多样性。音乐是一门非常有艺术价值的学科,合理优化音乐作业可显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音乐作业,以多样化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作业完成过程中。比如,在学习新歌曲后,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歌唱比赛等,促使学生的才华得到及时展示,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
二、音乐作业设计的方法分析
(一)音乐作业形式应实现多样化
音乐作业不同于语文、数学等文化类学科的作业形式,其无须以文字或解题方式呈现,而是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因此,想要尽可能提高音乐作业效果,教师必须实现作业设计的多样化,以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与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新歌曲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表演,并以集体表演作为作业形式,让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完成作业,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间的协作能力。另外,教师也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歌唱练习,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让学生在展示自己才华的同时完成作业,体验完成作业的喜悦。此外,教师也可以布置与父母共同完成的作业,增进学生与家长间的互动,或者让学生请教家长自己小学时代学习的歌曲,提升音乐教育意义。
(二)音乐作业形式应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独特的存在,同时每个学生的天赋、特点不同,对于音乐的接受能力、认知程度也不相同。教师要明白,并非每个学生都有音乐天赋,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方面取得较高的造诣。在布置音乐作业时一定要结合学生情况进行设计,以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音乐的领悟能力等为依据因材施教,合理安排音乐作业。比如,在布置小组合唱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情况挑选会唱的学生领唱,会跳舞的学生跳舞,让学生的优势都得以发挥,从而促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提高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个性化得到发展。
(三)音乐作业应重视合理评价
每个学生的音乐天赋都不同,教师在结合学生情况合理布置作业后,还需要做好相应的点评。然而,小学生年龄小,心理尚未发育成熟,对于教师的点评往往会非常在意。这也就需要教师在进行作业点评时要非常慎重,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优势与长处,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予以学生正确评价,积极鼓励学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音乐作业的实践性较强,在进行作业布置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科内容、学生情况等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为学生布置多样性、个性化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音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