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鉴赏教学目标初探

2020-12-18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孙艳俊

家长 2020年32期
关键词:文学类史铁生人物形象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中学 孙艳俊

文学类文本是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材占据比例最大的文体,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重点。阅读文学类文本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是读者、作者、文本、教材编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文学类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与作者、作品深入对话的阅读过程中体会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文学类文本的教学目标,阅读鉴赏是重点,具体指向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审美体验

文学类文本最重要的价值是美,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欣赏文学类作品,不但要欣赏并体味其独特的形象美,获得美感享受,还要体味其审美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升华灵魂。

文学类文本中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些文学形象是美的典范。如白洋淀里英勇的女性代表水生嫂(孙犁《荷花淀》),殒身不恤、勇毅温和的刘和珍(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忠贞爱情的代表罗密欧与朱丽叶(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这些人物形象具有优美高尚的心灵,是正义人物的代表,能让学生明确正义、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有利于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这是文学类文本中正面的人物形象,给学生美的熏陶。还有一类反面人物形象,与正面形象构成一个矛盾对立的统一体,反衬出正面形象的美。如契诃夫《套中人》中死板胆小的别里科夫,曹禺《雷雨》中专制自私的周朴园等,这些人物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引导学生欣赏人物形象的多样性。

还有那令人或悲叹或欣赏的普通人,他们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如勤劳又可怜的祥林嫂(鲁迅《祝福》),泼辣热情的凤娇(铁凝《哦,香雪》),苦难而又伟大的史铁生的母亲(史铁生《我与地坛》)等,她们的遭遇引起学生的思考,也是美的形象。

文学类文本中的自然景物也具有独特的美感。荒芜而充满生机的地坛引领史铁生彻悟了生命,在苦难中变得坚强;带有诗意之美的凄迷冷雨,引领我们走进那无尽的乡愁;如梦如幻的美丽荷塘,领我们走进朱自清的“精神世界”。这些自然景物之美,激发起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文学类文本中精妙语言也具有独特的美感。《听听那冷雨》中余光中散文的音韵美,《再别康桥》中徐志摩诗歌的音乐美,这些都是语言艺术精华的代表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人物之美、自然之美、语言之美,这些独特的审美体验,引领学生找寻生命的意义,体会美好的人生。

二、具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情感是文学类文本的灵魂,阅读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解读过程。文学类文本的教学目标是引领学生加强学科素养积累,学与思结合,从文本的表层走向深层,引导学生和文本、作家进行三重对话,具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笔者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自己的个性化见解:“地坛成就了史铁生,让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选择坚强地活下去,这是我们的共识。但是我认为史铁生也成就了地坛,如果不是遇上史铁生这样一个有着坚强的意志、对生命有独特感悟的人,地坛即使能给人带来如此深刻的哲思,对生命没有思考的人也感悟不到。相信走过地坛的人有很多,为什么只有史铁生写出如此深刻的作品呢?所以文学作品中作者的独特思考才是重要的。”这是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了解作者,然后跳出文本,从史铁生的感情和理智角度分析得到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三、了解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鲁迅曾经指出,大作家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难品味,也很难领悟。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不同文体、不同流派、不同风格文本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文体是文本的表达范式,把握不同文体的基本特征,就掌握了这种文体的解读钥匙。如教散文,应该紧扣散文的文体特点“形散神不散”,了解其丰富的联想、自由取材,领会其“不散”的中心、含蓄的主旨;教诗歌,应该紧扣诗歌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意象、把握意境、领会主旨;教小说,应该紧扣小说的文体特点,抓住小说的“三要素”,引导学生把握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分析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鉴赏典型的环境描写;教戏剧,应该扣住戏剧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把握戏剧中激烈的矛盾冲突,体会人物形象、欣赏舞台说明。

深入了解文学类文本,要把握不同流派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郭沫若的《雷电颂》阅读比较,郭沫若在诗歌创作时强调“形式的绝端自由”和“感情的绝端流露”,其作品具有“狂暴的技巧美”,失去了对诗歌深层表现的朦胧美的追求;徐志摩受欧洲浪漫主义诗潮的影响,把强烈的感情作温情潇洒的抒发,悄悄告别的情感在告别的一刹那迸发出来,达到了美的极致。区别不同流派的差异,有助于由一篇到一类的迁移阅读。

深入了解文学类文本,还要把握不同风格作品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同样是苦闷彷徨中的抒情,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的温情,用温情把现实的环境美化;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感伤,弥漫的是深深的悲凉之情,显示了两个人不同的风格和美学追求。善于对比分析不同,鉴赏作家作品的多样性,引导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作品。

四、感受形象,品味语言的魅力

人物形象,要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多个角度去把握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物象,要从作者的描写角度变化、运用的描写手法、所写之物的特点把握作者在其中所寄托的情感。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引导学生品析《背影》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动作,使爱冲破隔膜,情感达到高潮。这种情感的抒发表达不强烈,而是用白描手法,细致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这样曲折含蓄的抒发具有更高的艺术层次。

五、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要把文学作品放到历史语境中解读,放到产生它的环境中去,还原出它的本来面目,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社会数千年来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信念决定生命,《最后的常春藤叶》想要表达的是人只要坚持生命的信念,就可以战胜死亡,文学作品已经超越了现实生活,达到了诗意的高度,在平凡的英雄人物贝尔曼的身上,寄寓了为他人勇于牺牲自己的崇高奉献精神。

引领学生把文本还原到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中,鉴赏它独特的历史价值,能够整体把握作品,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有独到理解,能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这是文学类文本的教学目标所在。

猜你喜欢

文学类史铁生人物形象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试范围与要求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去找史铁生
关于史铁生
白色的鸟 蓝色的湖——写给史铁生的信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文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