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实践样态与改进路径
2020-12-18甘肃省卓尼县柳林小学张永飞
甘肃省卓尼县柳林小学 张永飞
弘扬民族文化是每个中国人都必须做的,但是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还不够正确,也不够深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为什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
(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知道课文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才能深刻理解文中背后的传统文化所表达的道理。因此,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读懂课文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去传承和发扬的,这样才能使我国的文化永久流传。而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需要从孩子抓起,因此在学生处于一个认知阶段的时候,教师就要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拥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的写作能力跟学生的语言息息相关,学生的说话方式和思维反应会直接反映在他们的文章中。所以写作是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一个渠道,因此,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帮助学生树立独特的人格,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怎样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会有文言文和古诗词,教师在讲解文言文和古诗词的时候,可以着重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生僻字的理解,这样学生日后再进行写作的时候,就可以把它们运用到文章当中。在进行晨读的时候,教师可以规定学生进行古文阅读,或者背诵唐诗宋词,加深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记忆。在传统节假日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去查找传统节假日的由来,通过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节假日的理解和这背后故事的含义。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改进路径
(一)课堂教学
1.融入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人在日常生活中用来表达的一种语言,在古代的时候,人们通常都用竹简来记录文字,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字数太多,所以变得很复杂,智慧的古人为了能将很多不需要的文字删除,但还能表达出完整意思,于是就创造出了文言文。文言文通常都很经典、押韵,需要仔细地研读,才能知道其中所表达的含义。因此,将文言文融入语文课堂中来,可以让向来只接触白话文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新奇,从而会被我国古代文字的魅力所吸引。
2.融入唐诗宋词。唐诗主要描绘了当时唐朝的风俗民情,在很多唐诗中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古诗中的押韵之美,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融入唐诗的教学,从而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宋词是在唐诗后面的一种延伸,它的规格没有唐诗那么严谨,它既可以当作唱词,也可以用来谱曲,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就有辛弃疾和李清照。因此,将宋词融入语文课程中来,不仅可以让学生知道宋词的魅力,还能使学生用来传唱。
(二)课外拓展
1. 让学生欣赏国画。在我国最著名的国画就是《清明上河图》了,主要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的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所以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放映该图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北宋当时的繁荣。
2. 播放戏曲。语文课程中有一篇课文是《脸谱》,在讲课文的时候就可以向学生拓展戏曲知识,利用多媒体设备把不同人物的脸谱放出来,并给学生一一讲解,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戏曲特色,从而了解中国国粹的美。
3.开设书法课堂。书法是我国古人常用的一种书写方法,通常都是用毛笔进行书写,在书法中最常用的就是正楷和行书了,每一种书写方式都有不同的风格,都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因此学校就可以开设书法课堂让学生学习,在学生学习书法的同时,还能教给学生正确的书写姿势和书写规范,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
四、结语
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更是我们中华精神的图腾,民族血脉的象征,因此,为了能让中华文化得到更好传承,培育出更加优秀的中华儿女,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带领学生领略我们中华文化的美,教给学生基本的道德认识,树立学生正确的人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