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悟情品词,激发创造力
——小学传统文化课堂“三步曲”中语文素养的渗透

2020-12-18山东青岛市李沧区青岛永平路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13期
关键词:元曲夕照三步曲

山东青岛市李沧区青岛永平路小学 于 洋

文化是命脉,是民族精神的精髓,而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持久性成长的根基,要想在其内心深处留下中国“烙印”,优秀的传统文化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小学传统文化课堂多以古诗词教学为主,古诗词教学既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探索,总结了以下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三步曲”,以有效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

一、了解创作背景及文章特点,奠定学生深度理解诗词情感的基础

每篇文章都有作者的创作意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尝试后,笔者发现在传统文化的课堂上,当完成“了解创作背景及文章特点”这第一步后,再把与新课相关的重要知识进行有梯度的整理、归纳,无论内容如何丰富繁杂,学生们掌握起来皆毫不费力。

以学习《寿阳曲·渔村夕照》为例,这是小学四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元曲。课堂前段,教师先和学生们一起诵读几首已经学过并且熟知的唐诗宋词,借此回顾温习唐诗宋词的特点,再通过学习《寿阳曲·渔村夕照》探索元曲的特点,从而了解元曲和唐诗宋词的异同点。很明显,学生们在断句方面慢慢有了自己的心得。尽管元曲不像唐诗宋词那样讲究格律,但学生依然可以根据他们自己理解的文意适时的停顿、换气。经过几遍的诵读,语速掌握上也适中了许多,也开始慢慢读出节奏了。

当学生读出节奏感后,教师再出示课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做地方小官未能得志,脱离官场时已五十多岁,此时的他心情平静,心态平和,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的隐居生活,每日沉浸在山水之中,寄情诗酒。学生由此了解到诗人创作这首元曲的背景,在此基础上再读《寿阳曲·渔村夕照》时,也便融进了对这首元曲的深层理解,带上了自己的感情,仿佛置身于马致远笔下的画面中,不仅读出了黄昏时渔村小景的清新隽永,也读出了作者的悠然自得。

再如,学习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教师先告诉学生们那时的黄鹤楼盛名在外,是天下名楼,也是去扬州的必经之地。再把李白和孟浩然亦友亦师的关系用讲故事的方式和学生们交流,告诉学生们李白虽比孟浩然小了十二岁,但他们却无年龄的距离,相互欣赏、相互爱惜。所以当李白听说孟浩然要离开家乡去繁盛的扬州古城广陵时,既心生羡慕又心驰神往,同时也想表达对孟浩然的祝福。学生了解了这些背景,也就自然明白了李白为什么选择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也为进一步学习整首诗要表达什么、为理解诗文意蕴打下基础。

学课文从了解创作背景及文章特点入手,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感悟作者内在情感,奠定深度理解诗词情感的基础。

二、品词析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

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多读,边读边品词、析句,领悟语言文字表达的微妙,是传统文化课堂“三步曲”中的第二步。在读思感悟的过程中,学生有目的、有层次、适时适当、恰到好处地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思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是教给学生斟词酌句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再以《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在学生了解创作背景之后,笔者提出问题:这首诗美在哪里?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美在烟花三月,柳如烟,花如锦……”“表现出作者的心驰神往、情丝万缕……”几个学生答道。笔者继续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首诗中的哪些字、词或句子能够体现出诗的意境美?各小组讨论后,几个同学跃跃欲试,有个同学说“烟花”两个字把柳絮如烟、花团锦簇的样子写出来了。笔者赶紧表扬了这个同学,把“烟花”板书在黑板上,并借此机会把“尽”字也写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对“尽”的理解:把船渐行渐远,消失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的动态写出来了。课堂热闹了起来,学生们纷纷举手:“我从‘烟花三月’感受到了当时花木繁盛、景色艳丽的春天气息。”“我从‘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个句子感受到了那个无限依恋追随着帆船的眼光,那种不舍的心情……”“‘唯见长江天际流’,写出了一线长江向遥远的天际漂流的情景。”“作者把这首送别诗写得好有诗意……” 学生们的思路被打开,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他们在品词析句中感悟着课文内容,也身临其境般到了送别现场。

问题点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内部积累的知识与新的学习内容发生联系,让他们带着自我意识将课文与先前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联系起来,读有所悟,有效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

三、大胆想象,激发学生灵感,提高学生创造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笔者在传统文化教学的最后一步着力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以激发学生灵感,提高学生创造力。

仍以《寿阳曲·渔村夕照》为例,在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读思结合和品词析句后,笔者尝试让学生凭借在头脑中形成的直观画面,通过联想和想象画一幅渔村夕照图。作品出来了!有的是夕阳下一幅幅渔网晾晒在渔村一隅,茅草房子炊烟袅袅升起,这让笔者想到“挂柴门几家闲晒网”;有的是夕阳西下,余晖洒落在椰子树上,渔民在停泊的渔船上晾晒渔网,小渔村和远山遥遥相对,海鸥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翔。让笔者惊喜的是,有学生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小渔村前面的大海上,夕阳西下,渔船张着帆在大海里穿行,五线谱飘荡在大海上……这恰恰是描述了课文中的“鸣榔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用五线谱来表示“鸣榔”“数声渔唱”,大概只有童真的孩子才可以想到吧。

引导学生品味诗词意境,大胆想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灵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

综上所述,从创作背景出发、悟情品词、激发创造力的小学传统文化课堂“三步曲”,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在自然状态下欣赏、体味传统文化古诗词带来的语言美、人文美、精神美。让学生在亲历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敢于尝试探索、乐于交流展示的习惯,真正享受到学习语言文字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和创造力,有效地提高了小学生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元曲夕照三步曲
夕照查达(布面油画)
归途
夕照高邮湖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品读元曲
WATING FOR THE SUNSET
小学语文阅读“三步曲”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