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法解读 事半功倍
——小学语文《我的“长生果”》解读

2020-12-18浙江省永康市城北小学

亚太教育 2020年24期
关键词:编者书籍读书

浙江省永康市城北小学 吕 莹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怎样才能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更好地统一,并发挥良好的作用呢?在开学第一堂语文课,教师应与学生一道解读“目录”。在解读目录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整册教材有了整体的认知,熟悉了单元的结构特点,而且会对很多题目产生兴趣、猜测及疑问,萌生读文章的想法,想要增长见识,去验证他们的所思、所想。往往在这个时候,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尽管抓住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点,但要让学生一直对语文保持兴趣,教师就要对教材有独到的见解、独到的解读。下面以《我的“长生果”》为例,笔者运用巧妙的方法对教材进行了解读。

一、与作者对话

叶文玲,女作家,1942 年11 月4 日生于浙江台州玉环楚门镇,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及文联副主席。发表于1958 年的《我和雪梅》,是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奠定了她的文学基础。她在写作过程中坚持贯彻落实“文学的生命是美”的宗旨,希望能够在文章之中体现这种理念,追求真善美。1958 年至今,她已经创作了800 多万字,总计39 本作品集,其中还有一部8 卷本《叶文玲文集》。一位在工厂里做过冲压工、铣工的业余作家,凭着自己对阅读的喜爱、凭着自己对文学的孜孜追求、凭着自己的毅力,有如此亮眼的成绩,让人十分敬佩。

那她所写的《我的“长生果”》中,“长生果”究竟想表达什么寓意呢?师生走进文本,一探究竟。

二、与文本对话

(一)了解文本思路

还记得初次与叶文玲作品邂逅,从文本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叶文玲对自己儿童时代读书生活的感受以及独特的想法。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是内容感情丰沛,层次也很分明。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那些优美的句子犹如潺潺泉水滋润了心田。于是笔者与这篇文章有了第二次对话。

在第二次对话中,首先吸引笔者眼球的是作者回忆的儿童时代非常喜爱读书的几件事。她的读物有被叫作“香烟人”的小画片和连环画,也有文艺书籍、中外名著,她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特别是阅读“香烟人”时,作者一个女孩子,跟着一大群男孩子,为他们比赛用手掌刮“香烟人”而呐喊助威,画面多少有些不和谐,可这不和谐的画面却恰恰反映了作者多么热爱阅读。

从一开始囫囵吞枣式的阅读转变为细嚼慢咽式的阅读,作者养成了阅读时做笔记的习惯,这既可以延伸自己的思维,同时还可以巩固自己的记忆,理解能力也能有所提升。作者在阅读中获得成果,衔接是那么自然。这里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就如同作者在读写过程中所说的那样,读与写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需要悟出读与写之间的关联性,才能够提升写作水平,把握真情实感。作文练习一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叶文玲的两点阅读体会不正是我们班的学生非常欠缺的吗?那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何不让学生自读自悟呢?

第三次走进文本,终于懂得作者为何要取题为“我的‘长生果’”。作者在文本中对于读书生活进行回忆,并指出了自己的阅读感受,联系真实生活情景,将阅读过程描写得非常生动传神,让读者能够看到一位孜孜不倦的孩童形象。这个孩童沉迷于书籍的世界,疯狂汲取着书籍中的精神食粮,一天一天成长,并通过写作文章来证明阅读的重要性。正是由于两次作文的成功,加上对“书”的营养的汲取,以及对文学的孜孜追求,才有了作者成人后的功名。“我的‘长生果’”的寓意不言自明。

明白了寓意,被文章深深地吸引着,又再一次走进文本。这一次体会到了它的写作特色:采用“烘云拱月”的手法,用具体的事物描绘烘托看不见的感受;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过渡自然巧妙;运用了排比、比喻、拟人的写作手法。

(二)明确文本立意

编者为什么要选编这篇课文呢?其意图是什么?通过三次与作者的对话,理解了文本思路。首先,必须要让学生对文本进行领略,在阅读时要感受文本的主旨和内涵,并明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道理。其次,需要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真实情况分析读与写之间的关系,把握读写关系,掌握读写方法,才能够更好地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

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课文,能够读懂课文内容,也就是将课外阅读与学生习作实际感受相结合,体会长生果的真正寓意。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对作者情感产生深层次共鸣,将作者的道理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结合。

(三)感悟文本语言

《我的“长生果”》虽说是略读课文,但叶文玲的文采真的令人叹服,课文中有很多妙句佳词,让我们一一来解读。

作者忆及少年时代的生活时,她是那么的开心,那么的幸福:“像蜂碟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此段文字十分优美,以四个比喻句,串联起美好的影像——蜂蝶飞过花丛、泉水流经山谷、流光溢彩的画页、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以此形容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美好,愉悦之情溢于言表,也为下文回忆少年时读书的情景奠定了基调。

当作者醉心阅读时,笔者又被她的这几句话所吸引:“几个月的功夫,这个小图书馆所有的文艺书籍,我差不多都借阅了。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味道。”字里行间都能够看出作者对于书籍的喜爱和追求。比如,从“几个月的功夫”这一句话,便能看出作者对于书籍的渴望,一有时间便冲到小图书馆,还能够看出小作者广泛阅读、快速阅读。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其实是指小作者水平有限,因为读不懂而放过去,只知大意,不求追根、求源和透彻,虽有遗憾之处,但是却能够积累大量的书籍阅读量。

当同学们都千篇一律地用“秋天来了,树叶黄了……”来写作文《秋天来了》时,作者却与众不同。作者写道:“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这当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手法。别出心裁、有“鲜味”,让她的文章得到甲优,也让她尝到书给她带来的甜头,致使后面的文章就像“酵母”似的一发不可收拾。这就是“长生果”——书,给她带来的好处。

三、与编者对话

叶文玲有那么多的文章,编者为什么偏偏只选中这一篇呢?笔者想,编者是基于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而决定的吧。五年级学生自然需要掌握比三、四年级时简单的学习方式更胜一筹的方法,需要在学习方法和习惯基础上拔高,那么总结知识点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常言道,温故而知新。教师讲完知识点,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将所做的题型和其中的难题进行归纳与总结,在总结过程中进行反思区分,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思维能力。编者是想让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能总结出读书的方法、写作的方法,并能将其运用于平时的学习及阅读中;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读与写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你想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必须课外多阅读,一切要落实到行动中。真正地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学生将会终身受益。

叶文玲在关于读书的问题上说过这样的一段话:“父母生养身体,书籍铸造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书籍好比我们的再生父母。读书赋予人的快乐是任何美食、棉衣和华屋绝难比拟的——吃一道佳妙的好菜,美味一会儿;穿一件漂亮的衣,神气一阵子;读一本有益的书,受用一辈子。人不读书与人无朋友一样孤单,人无朋友的孤单,也许是暂时的,人若不爱读书,那么这种孤单贫穷将是终生的。文学的魅力无穷,书中的世界最大。顿悟是人在精神上升时的飞跃,而书籍便是保证飞跃的撑竿。书籍是炎夏的凉阴,是严冬的炭火,是治狂医骄的良药,是灵魂的伊甸园。但愿天下无尽书,化作生生世世伴。”可见书就是叶文玲的“长生果”,也是我们人类的“长生果”。书记载了几千年的文化与文明,记载了人类的一切演变及活动,也让几千年的文化得以传承。也许,这也是编者选择此篇课文的原因之一。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是他们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伴随着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对语文学习有兴趣,便能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事,乐此不疲,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因此,教师要正确解读教材,运用巧妙的方法去解读教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猜你喜欢

编者书籍读书
鲁迅与“书籍代购”
我爱读书
编者语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编者语
编者语
我们一起读书吧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