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生涯管理理论的生涯教育系统化思考

2020-12-18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经管学院陈泓樾

亚太教育 2020年24期
关键词:升学系统化生涯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经管学院 陈泓樾

一、职业生涯管理理论及认识

(一)职业生涯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1.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

该理论关注职业选择,认为每个人有独特的人格模式,而每种人格模式又对应相应的职业类型,职业选择的关注点是找到与自己特性相适应的职业,实现人职匹配。帕森斯提出了正确职业选择的三个要素:第一是了解个人特性;第二要分析职业要求,获取职业信息;第三是进行人职匹配。

2.萨伯五阶段理论

萨伯认为人们在童年时期职业意识就开始萌芽,对于职业的偏爱、个人的能力素质及自我认知,会随时间的变化和经验积累而改变,职业意识也会发生变化。职业的选择和调适应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成长期(0—14 岁)、探索期(15—24 岁)、确立期(25—44 岁)、维持期(45—65 岁)和下降期(65 岁以上)五个阶段,涵盖人的一生,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不同阶段的生涯发展可以通过指导加以改善,并由此提出应以个体发展为核心进行职业指导。

(二)对以上理论的认识

1.职业生涯具有过程性、动态性、发展性和路径依赖性

职业生涯并不仅仅指就业后的生涯,还包括就业前的职业准备期,贯穿人的一生,具有过程性;职业生涯会经历成长、探索、确立、维持和下降阶段,人的职业意识、能力和水平等也获得相应发展,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一个人的职业能力、水平和职业成就并不是随意和偶然取得的,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教育、经历和环境等都会逐渐累积并对未来职业生涯产生影响,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

2.多种因素对个人职业生涯及发展产生影响

一个人的人格模式、能力水平、教育情况、家庭和社会环境等都会影响其职业发展路径。当一个人的人格模式、能力水平与职业匹配时,人们能够从工作中获得满意感并更容易取得成就。教育赋予个人才能,奠定了个人发展的基本素质,对职业生涯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个人从小受到家庭熏陶,长期潜移默化会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等也会对职业选择产生影响。

3.职业生涯可以通过指导加以改善

人的职业意识、思维和能力并不是自发自觉形成的,职业生涯可以通过指导加以改善,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系统连续的职业生涯指导可以较早唤醒个人的生涯意识,促使个体有意识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这对职业选择及将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基于职业生涯理论认识的生涯教育系统化观点

(一)生涯教育内涵

由于职业生涯的路径依赖性,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不能仅限于就业期,而应该包含儿童及青少年的职前准备期,通过小学、中学及大学各学段系统连续的生涯指导唤醒个体的生涯意识,促使个体以就业为目标,有意识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职前在各学段开展的生涯规划与指导通常被称为生涯教育。

(二)我国生涯教育现状

1.生涯教育起步晚,研究与实践发展严重失衡

我国生涯教育起步晚,随着新高考改革推行,生涯教育才逐渐引起重视。从各学段分布来看,理论和实践探索大部分集中在大学阶段,近年高中阶段发展较快,但受应试教育影响在义务教育阶段却依然不如人意,这说明我国生涯教育还是侧重于现实的就业辅导,生涯教育下沉和向前延展性不够。此外,生涯教育还呈现地域发展的不平衡,目前实践主要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新高考改革地区,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涯教育尚未展开。

2.缺乏分阶段有序衔接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从制度层面来说,目前国家对生涯教育仅有一些指导性政策意见,从顶层设计上还缺乏完整的制度和政策指导,我国生涯教育在各学段没有系统安排和规划,缺乏分阶段有序衔接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三)生涯教育系统化观点

基于生涯教育内涵,对比我国生涯教育层次不全、发展不均衡、缺乏系统性的现状,我国生涯教育应该从顶层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实现生涯教育的系统化。这里的生涯教育系统化是指小学、中学、大学各学段应根据学生发展规律明确生涯教育目的、内容和任务,建立起贯穿整个教育过程、分阶段有序衔接的生涯教育体系。

三、生涯教育系统化的具体思考

(一)系统化生涯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根据帕森斯人职匹配理论,生涯教育应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并能将二者进行匹配。系统化生涯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自我了解、自我定位、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帮助学生把握现在和规划未来,借以连接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为将来的职业和生活做好准备。

系统化生涯教育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唤醒及树立生涯意识

让学生理解到人的一生具有连续性、发展性和路径依赖性,明白生涯规划对个人发展的积极意义,树立起生涯规划的意识,把握当下,规划未来。

2.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职业选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要帮助学生树立清晰的自我概念,能够清楚自己的人格特性,对自己的能力、优点和缺点有正确的认识,能理智客观评价自己。

3.外部认知

外部认知包括对家庭、社会、教育及职业等方面的认知。学生要认识到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承担起相应的家庭责任。能够根据社会发展选择和调整自己目标。教育认知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学习与未来职业和生活的关系,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掌握各个学段升学信息,懂得学职群分类、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为选科和职业定位提供信息。职业探索是让学生了解职业的价值和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了解各行业职业信息及求职的程序、途径和方法等与职业相关内容。

4.生涯准备

着重与生涯发展相关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自我管理、社交管理、信息管理和时间管理等能力。

5.生涯规划和决策

生涯规划着重于培养学生制订计划与执行的能力。生涯决策则是让学生掌握决策方法和程序,能综合自身情况自主做出选科、升学、专业选择等方面的生涯决策。

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应随着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有序衔接循序渐进展开。

(二)基于“萨伯五阶段理论”的系统化生涯教育任务

“萨伯五阶段理论”的前两阶段与各学段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萨伯五阶段理论”的前两阶段与各学段对应关系

基于各学段身心发展特点,其生涯教育任务如下。

1.小学阶段

1—3 年级着重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4—6 年级有意识地进行能力素质培养,发现并发展个人兴趣。

2.初中阶段

初一侧重于小学到初中的角色转变,认识和了解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并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初二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侧重于能力素养的提升,关注学业发展,初步进行职业探索及保证目标计划的推进;初三侧重于升学指导和进行普职升学路径的选择。

3.高中阶段

高一主要完成初中到高中的适应和转变,了解高中的主要任务,通过社会实践等尝试了解感兴趣的职业,初步确定感兴趣的专业,了解高校信息和专业要求,确定高中发展目标;高二按照发展目标和院校、专业的要求进一步提升学业和综合素养;高三则需要做出就业或升学的具体决策,并进行就业准备或升学准备,因此高三重点在于升学和就业指导。

4.高等教育阶段

是职前的最后教育阶段,需要为就业做专业和能力方面的职前准备:大一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深入了解专业及就业前景,结合自身特质和社会发展做出是否进行专业调整的选择,以就业为目标制订大学期间发展计划;大二、大三重点应放在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学习和提升上;大四重点则放在升学及就业指导方面。

综上所述,职业生涯不是一蹴而就的,笔者基于系统化思考,提出在我国建立分阶段有序衔接生涯教育体系的观点,并对各阶段生涯教育的目的、内容和任务进行了粗浅的分析,在我国现阶段生涯教育层次不全、生涯教育缺乏系统性的背景下,此次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升学系统化生涯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吐槽退役生涯
为子女升学攒资历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生涯教育:未来已至,未来可期
一颗负责的心——我的班主任生涯
别让熬夜毁了升学梦
电视栏目系统化包装与宣传
系统化工艺在商用车制造中的应用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