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2020-12-18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亚太教育 2020年24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一体化中职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王 静

当前,国家、政府、社会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和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发展迅速。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都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是职业教育早期发展的主要形式,办学经验丰富;后者在培养劳动者的学历及素质方面有更大的优势。时代的发展,迫切要求中职和高职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渐渐成为很多中高职院校的发展趋势。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院校是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重要阵地,培养的幼儿教师质量关系国家下一代的成长,关系学前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意义重大,既是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确实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学历、能力均达标的幼教人才,但是两个阶段的联合办学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缺乏层次性

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不清,中职与高职院校缺乏沟通联系,没有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提出统一的要求,导致在培养目标上或者表述类似、重复严重,缺乏中职和高职培养人才的层次性;或者两者培养目标缺乏关联性,不利于“一体化”人才的培养。例如有的中职学校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强调有较全面的素质,要求文化素养较高,中职学校生源为初中毕业生,文化素养底子薄,培养应用型人才有困难,应用型人才应该由高职院校培养;相反有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仅仅是普通幼儿教师,又不符合高等教育高层次的教育职责。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轻实践操作

一些中高职院校由于相互缺乏沟通联系,对彼此的课程内容不了解,势必会导致课程设置的重复、脱节等问题。例如学前教育的“三学六法”等专业基础课,在中职和高职均开设,而且安排的课时均不少,有的名称和内容也基本一致,这意味着许多中职开设过的课程,到了高职还要重修,浪费了学习时间和教育资源。而且由于与高职衔接的中职学校不同,课程设置各自为政,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高职院校很难同时照顾到所有学生。另外,由于中高职院校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中职和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践在教学中比例较低的情况。加之有些中高职资金有限,对专业实践教学设施的投入不足,缺乏与校外实践基地的深入合作,使得学校实践性教学的形式单一,导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缺乏实践经验。

(三)评价体系不全面,过分强调结果

作为职业教育,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都有着特殊性,即重视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因而在进行评价时,不能与普通教育等同。但在一些中高职院校,存在评价体系不全面的现象,具体表现在: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略专业情感与态度的培养;强调学习结果,忽视学习的过程本身;过分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考核,弱化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过多地采用教师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评价。

(四)教育条件不足,师资队伍不均衡

良好的教育条件才能保证教育教学正常开展,但是由于各学校基础设施条件不同,导致人才培养目标难以真正实现。一些中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设施老旧,有的设备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甚至无法保证学生实训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的院校师资队伍发展不均衡,教学力量薄弱,“双师型”教师不达标,缺乏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推进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的对策

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的“一体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有效发挥中高职联合办学的优势,推动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也才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一)统一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规格

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和升华。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必须遵照国家制订的职业人才培养方案,保证职业教育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同时,要根据教育层次的不同,严格划分中职和高职院校各自的人才培养规格,不能混淆,不能替代。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将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目标表述为“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具体而言,可以分为总体培养目标、中职培养目标、高职培养目标三个部分。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既要体现地域性特点,同时又要做到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发展灵活改变。

(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评价模式

加强中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和联系,密切互通双方的教育动向,在课程设置、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组织、学业评价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沟通与衔接,打造合理课程体系,避免中职学生进入高职后的重复学习,节约学生的时间和学校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中高职院校双方的效益最大化。

一是完善课程设置,合理课程结构。课程的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中高职院校要相互沟通,共同分析目前市场人才需求状况,依据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结合本地区本领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现状,按照幼儿园教师岗位要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中职和高职各阶段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安排,统筹好两个阶段的阶段目标和整体目标,培养学生逐步具备学前教育人才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打造层层推进的课程结构体系。

二是创新评价模式,实现评价的全面性。学业评价是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知情意的发展和结果的价值进行评价,以判断其学习的成败、优劣、得失,从而为学习者改进学习、教师改进教学、管理部门完善管理提供尽可能准确的依据,也是学生就业的重要保障。中高职院校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打破传统评价方式中单纯强调学生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本身和过程本身,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主动性、有效性及专业认同作为评价的重要部分。尤其要侧重于他们的职业道德、专业理念和精神的确立。关注学生实践的能力,转变传统只看重知识掌握情况的观念。由教师评价为主转变为注重多方参与的评价,建立由学生、学校、家长、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三)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良好的办学条件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促进他们获得专业发展;良好的办学条件也是学校办学质量的物质保障。改善办学条件有利于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推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中高职院校既要加强对校内学前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也要加强对校外学前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还要建立中高职校园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更新对接学校的动态,互通合作学校的信息,还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

除了改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建设也特别重要。中高职院校要改革教师人事制度,拓宽职业院校师资来源渠道;要推行经验教师指导新教师的培训模式,促进教师快速成长;要出台政策鼓励教师获得“双师证”,全面提升专业能力,多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锻炼的机会,帮助教师提高学历和教育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一体化中职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探索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