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学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策略
2020-12-18云南省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王昱苏
云南省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 王昱苏
在舞蹈表演中,通过肢体动作之间的配合展示舞蹈的内涵,其中蕴含的情境与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整个表演更加有活力和感染力。情感表现力是实现学生高质量表演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学生舞蹈艺术素养形成的关键。那么,如何使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表现力呢?
一、情感表现力培养在舞蹈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一)深化学生对舞蹈作品内涵的理解
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当学生对舞蹈内涵产生深刻理解后,能够通过自身舞蹈动作的展示将其中蕴含的文化、情感全部呈现出来,提升舞蹈的表现效果。若是学生情感表现能力不佳,则无法展示出舞蹈动作包含的内在意义,舞蹈表演活动的感染力也会不够。对于学生舞蹈学习来讲,情感表现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是提升学生舞蹈表达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的重要举措,对学生理解舞蹈作品内涵具有促进作用。
(二)提高舞蹈作品的表现效果
在舞蹈教育中,若想使学生将舞蹈表演得更加具有感染力,需要学生具备舞蹈情感表演力,能够运用自己对舞蹈内涵的理解,通过不同的肢体动作表达出对舞蹈作品的理解,以此提升舞蹈表演效果。情感表现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效果,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使学生在舞蹈表演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表演能力,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
(三)提升舞蹈教育工作效果
舞蹈教育不仅仅是教师传授文化知识和动作技巧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舞蹈意识与艺术素养的过程。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习舞蹈动作的过程中,情感表达方法与能力得到提升,可以在舞台上呈现更好的自己,无形中提升教育工作质量。在舞蹈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展示自身的情感,表达对舞蹈内涵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质,提升教育工作水平。
二、舞蹈教育中情感表现力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舞蹈教育教学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舞蹈教育教学包括了舞蹈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动作的讲授,但是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发展。而且在舞蹈教育中,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多的问题,不仅影响学生舞蹈动作理解能力的培养,同时还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舞蹈情感表现力教学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下主要问题:第一,重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学生情感表达力的培养。舞蹈教育工作涵盖的内容相对比较丰富,不仅有理论知识,同时还有实践方面的内容,需要教师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让学生学习更具针对性的舞蹈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舞蹈表现力。但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忽略了实践教学的引导,导致学生情感表达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无法利用优美的舞蹈动作诠释舞蹈内涵。第二,学生方面的问题。通过对参与舞蹈学习学生综合素质情况的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都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学生的舞蹈基础不同,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理解效果也不同,部分学生为了提升自身的舞蹈表现能力,会一味地练习,认为熟能生巧,可以将舞蹈蕴含的情感体现出来。实际上并非如此,学生只有了解了舞蹈中包含的情感,通过二次加工的方式,才能真正地呈现出蕴含丰富情感的舞蹈。虽然学生通过长时间的练习,掌握了舞蹈动作的表达方法,但是并不能将舞蹈中蕴含的情感呈现出来,掌握舞蹈表演的精髓。此外,很多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不能正确理解舞台舞蹈表演以及情感表现的重要性,不能从舞台方面去理解舞蹈的情感表现力,没有积极参加各种舞台演出,自身的舞台表演经验不足,而且经常在舞台表演时产生紧张情绪,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舞蹈情感表现力的发展。第三,教学方式没有得到及时改进与创新。一部分学校由于教学模式固化,相应的教育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感情的沟通与交流存在不足,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情感表现能力的变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情感表现力的提升,同时还会影响教师整体教学的进展,对教师与学生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在舞蹈教育中,教师需要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针对教育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与创新,以此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求,使学生在舞蹈学习中形成情感表现力,学会如何展示舞蹈作品内涵,从而提升表演的感染力。这样,学生在进行舞台表演时,可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有效推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三、舞蹈教学中提升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对策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情感表现力教学的重视,落实到各教学阶段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表现能力与诠释能力得到提升,以此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适应教学环境的要求。
(一)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运用,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舞蹈教学活动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情感表现力,教师可以引入与舞蹈教学有关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资源的拓展下提升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形成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音乐作为舞蹈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具有烘托教学氛围的作用,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感受舞蹈作品的魅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舞蹈课堂活动中引入与教学内容相符的音乐作品,借此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作品,并根据学习内容与听到的音乐,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作品内涵,以此强化对舞蹈动作的理解。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提供独立聆听音乐的时间,结合教学知识进行舞蹈表演,以此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提升舞蹈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形成。
例如,进行哈尼族舞蹈《棕扇舞》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首快节奏的音乐作品,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观看舞蹈动作,感受舞蹈中蕴含的内容。当音乐与舞蹈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将该舞蹈作品用途与价值体现出来,让学生了解《棕扇舞》是哈尼族进行祭祀活动、逢年过节、农闲时丰富业余生活的舞蹈作品,通过男女不同的动作,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与尊重。当学生对这一舞蹈作品产生具体的认识后,则可以进行实践,结合音乐旋律,将自己理解的舞蹈动作进行展示,用欢快的形式将这一舞蹈作品的不同内涵呈现出来,表达不同时期跳这一舞蹈的情绪,以此提升学生的舞蹈情感表现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其他类型的教学资源,如鼓、表演服装等,利用不同的舞蹈表演道具,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感知舞蹈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提升学生的表现效果,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注重眼神训练,提升表达能力
在舞蹈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肢体动作、眼神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舞蹈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动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提升自身的表现能力,运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提升自身素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眼神的训练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舞蹈动作产生更加客观的认识,同时能够促进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形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提升对眼神训练的重视,让学生意识到舞蹈表演不仅仅是舞蹈动作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眼神的变化。通过不同眼神传递出更加丰富的情感,以此提升教育工作有效性。
例如,傣族舞蹈《孔雀舞》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孔雀的生活特点,并对孔雀的眼神进行放大,让学生了解不同状态下的孔雀呈现出的眼神也是不同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对孔雀舞内涵的理解,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眼神训练,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为一只孔雀,将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想法结合舞蹈动作进行表演,以此展示孔雀舞的学习效果。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在表演的过程中哪种眼神可以更好地展示孔雀舞的内涵,让观看者产生孔雀飞舞的感受。通过眼神训练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效果,能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掌握舞蹈动作表达技巧,学会如何阐述舞蹈作品内涵,提升教育工作效果。
(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情感表现力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将学习的舞蹈作品更好地呈现出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能力,使学生能够感受舞蹈动作的魅力,从中获取更多的审美体验,从而提升舞蹈表演经验,提升自身的情感表现力。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舞蹈审美能力也存在差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舞蹈作品,感受其中蕴含的美。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工作,将不同的舞蹈作品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对舞蹈动作和表演过程等进行综合评价,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以苗族舞蹈《猴儿舞》为例,进行这一舞蹈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视频,将苗族少年表演的过程呈现出来,让学生对该舞蹈动作产生初步的认识。当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将这一舞蹈的创作背景进行展现,让学生对此形成更加深入的了解。教师:“同学们,在苗族少年表演的过程中,你们觉得这一舞蹈作品有哪些片段印象最深刻?”学生1:“我对猴子啃玉米、荡秋千的动作记忆非常深刻。”学生2:“我对模拟猴子互相嬉戏的画面记忆比较深刻。”教师:“对于他们的表演,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3:“我觉得非常真实,表现出了猴子调皮可爱的情绪,戏剧性非常强。”学生4:“我认为这一舞蹈作品非常贴近现实,表达了苗族群众对小动物的喜爱,以活灵活现的方式表达出动物的一举一动。”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表达意识,能促使学生挖掘更加深刻的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优化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情感表现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创新,提升自身的情感表现力。以往教育工作中,教师将舞蹈动作与技能作为教学重点,很少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造成了教学的局限性,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当前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融入实践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挥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对学习内容进行创新实践,以此提升学习效果,实现情感表现力培养的目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方式进行实践学习,通过对舞蹈作品的模仿与实践,感悟作品的精髓,并以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以此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提升学习效果。
以《雀之灵》这一舞蹈为例,进行这一舞蹈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随机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学习舞蹈作品。课堂上,教师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对该作品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这一舞蹈动作,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模仿实践,将看到的动作与技巧表达出来,彼此交流表演技巧。当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原有动作进行创新,思考有没有其他方式可以更好地表现出舞蹈作品包含的内容,并进行创新与实践。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表现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舞蹈动作的表达方法,学会舞蹈情感的展示。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将创新后的舞蹈动作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展示,并对创新思路与方法进行阐述,以此提升舞蹈表现能力,提高教育工作质量。
总而言之,在舞蹈教育工作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它是促使学生舞蹈学习能力与表现能力提升的重要举措。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种教学资源,组织相关训练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表现能力得到提升,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