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高质量养殖技术要点
2020-12-18许尤文
许尤文
(南京市浦口区农业农村局,江苏 南京 211800)
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大闸蟹,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极为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河蟹具有适温性广、饵料资源丰富、生长速度快、养殖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等优点,是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中主要推广品种。为促进河蟹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其高质量养殖技术谈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1 苗种放养要科学
1.1 亲本种质优良
在购买河蟹苗种前,要深入了解亲本来源及规格,以确保其繁育的后代生长性能优越。亲本要保留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青背、白肚、黄毛、金爪”的典型特征,个体规格要大(雄蟹每只体质量200 g 以上、雌蟹150 g 以上),这样,它们后代生长速度较快,如近几年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选育的“长江1号”“长江2 号”河蟹。亲蟹选择时要防止近亲交配,避免后代种质退化,或是从长江天然水域中捕捞的成蟹作为苗种繁育的亲本。
1.2 扣蟹培育科学
扣蟹培育是养殖大规格成蟹、获取高效益的关键环节之一。实践证明,当年的大眼幼体养不出大规格的成蟹。为生产大规格成蟹,在扣蟹培育中要实行“以养定产”的模式,避免资源浪费、效益较低。一是要适宜密度。根据成蟹养殖生产需求,v 期幼蟹放养密度控制在每公顷投放30 万~60 万只、即15~30 kg。放养过密,扣蟹规格偏小;放养过稀,则性早熟比例高。二是要适度投喂。前期投饵率20%,少量投喂动物性饵料;以后投饵率控制在8%~10%左右,逐期减少投饵量,同时降低动物性饵料比例,增加植物性饵料。三是要适量积温。高温期间要保持池塘水体较深,水草覆盖面较大,尽可能降低水温,减缓生长速度,有效降低性成熟蟹种的比例。
1.3 适时放养扣蟹
放养的扣蟹以自己培育或邻近良种基地培育为佳,避免种质不明,长途运输损耗。扣蟹要求规格整齐、附肢齐全、行动有力,体表色泽光亮,没有附着物。放养时间选择气温4~8 ℃的晴朗天气。放养密度是规格为60~120 只/kg 的蟹种15 000~19 500只/hm2。从县外购进的蟹种要通过水生动物检疫。
2 池塘环境要生态
2.1 池塘生产条件
养殖基地要处于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中的限、适养区内,水源充足,水质清新,交通便捷,供电和通信设施有保障。池塘0.67~2.00 hm2,四周有8~10 m宽、水深1.5 m 的环沟,中间平台高出沟底0.5 m。水泵、水车型增氧机和微孔增氧机配套。微孔增氧机械配套功率在4.5 kW/hm2以上。
2.2 池塘水质改善
一是清塘消毒。在扣蟹放养前彻底清塘、晒塘。二是施足基肥。在池底均匀施充分发酵的有机肥,再通过深翻转移至土壤深层中。三是种植水草。主要品种是伊乐藻、苦草和轮叶黑藻。伊乐藻和轮叶黑藻都是采取切茎分段栽插方式,前者栽插时间是1—2 月,后者为4 月中旬—5 月上旬。苦草则是播种法种植,时间是4 月中旬—5 月上旬。四是螺蛳投放。总共两次,第一次是4 月上旬,将螺蛳投放到环沟底部,数量是2 250 kg/hm2;第二次是6 月中旬,向池塘底部全部投螺蛳,数量是1 500 kg/hm2。五是鱼类放养。品种主要是白鲢和鳜鱼。白鲢吃浮游生物,防止水质过肥。鳜鱼则摄食野生的小杂鱼,从而降低饵料系数,提高养殖效益。六是施用微生物制剂。如EM 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施用后无毒无残留。经常施用微生物制剂能提高河蟹品质。在施用中要注重它们的特异性、协同性,避免杀虫、消毒等药物对它们的影响。
2.3 养殖尾水净化
为满足河蟹生长对水质的高要求,在池塘内部采取了种植水草、曝气、增氧等原位净化措施。为提高渔业生产污染防治水平,在池塘外部配套建设三级净化池,通过沉淀、过滤、吸收等环节,进一步降低尾水中有机物质的含量,使池塘养殖尾水排放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确保河蟹养殖业发展对周边环境无污染。实施养殖尾水净化排放,是今后水产养殖业发展中要强化的环境生态安全措施。
3 日常管理要规范
3.1 执行规程规定
河蟹养殖方式多样,从池塘、河道、稻田到网围都有相应的养殖技术操作规程。围绕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国家颁布了相关的规定。它是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依据,也是检查生产操作规范与否的准则,如休药期、养殖尾水排放。行业管理人员要大力宣传标准、贯彻标准,指导养殖生产有关标准和规定得到实际应用。广大养殖户和企业管理者要自觉应用操作规程,自觉遵守有关规定,从生产源头严把质量关,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2 精准投喂饲料
饲料投入占养殖成本的70%左右。饲料腐烂给水质改善带来很大的困难,又增加养殖成本。为此,饲料投喂要精准,要荤素搭配、斤斤计较。在日常投喂饲料中,要掌握好饲料数量、质量与河蟹规格、蜕壳时期、天气情况的结合点,做到灵活不呆板、营养不浪费。成蟹养殖中一年要脱壳5 次,每次脱壳时间大概是3 月下旬至4 月初、4 月下旬至5 月初、5月下旬至6 月初、6 月下旬至7 月初、8 月中下旬。在河蟹脱壳前期要加大饵料投量,以确保其营养充足、蜕壳成功,有效减少伤亡率。
3.3 健全生产档案
生产档案是日常生产管理的痕迹,是实践经验的积累,是效益核算的凭据,是质量安全溯源的依据。以净增重位数、大规格比例、每公顷平均产量为主要技术指标,以投入报酬比、每公顷平均效益为主要经济指标,对一年生产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力求生产管理技术年年有改进,经济效益年年有提高。
4 品牌建设
4.1 团队协作
品牌的建设需要该产品有一定生产规模作坚实的物质基础。对于河蟹养殖而言,更需要充分发扬团队协作精神。一方面是其养殖生产离不开“水”。这要求区域内养殖生产者围绕一个共同发展目标,自觉地维护产地环境生态、保障水源质量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保障水源数量满足高质量发展要求。另一方面,一家一户的养殖产量毕竟非常有限。大家抱团作战,齐商一个区域性生产管理契约,共创一个区域性品牌,才能有数量又坚实地开拓市场。在品牌建设中数量与质量缺一不可。只有大家相互协作,坚守一个共赢纽带,自觉地做到生产管理规范化,才能真实地保证区域内的河蟹养殖上规模、品质安全,保证产品有更强的竞争力,品牌越做越响亮。
4.2 溯源机制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共同期待。由于实行分户经营,生产规模较小,农产品质量安全比数量安全更复杂、更艰巨。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河蟹养殖生产管理中,建立溯源机制,通过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使之成为品牌培育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4.3 检验检测
在河蟹高质量发展中,养殖生产者要自觉地组织产地环境检验和产品质量检测。通过将检验检测常态化,不断改进生产措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强化生产发展的主动权,产出质量安全可靠的产品。同时,每位生产者要主动接受政府部门的检验检测,自觉地接受消费者监督。通过问题即知即改,提高品牌信誉度,促进河蟹养殖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