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中文姓名的使用情况分析
——以成都师范学院留学生为例

2020-12-18成都师范学院

亚太教育 2020年24期
关键词:姓名留学生符号

成都师范学院 郭 娟

姓名作为群体和个体的代表符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自身又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统。“姓所同也,名所独也”,从古至今,姓都不属于某一个体独有,而是属于一群人所共有。与姓相比,名则是一个人更个性化的社会符号。“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名正言顺”“名高望重”“名垂青史”“名落孙山”“声名狼藉”等都说明一个人的姓名既是社会共同身份的认定,又是个体独特性的凸显。

然而不同的民族因其文化发展轨迹的差异,其姓名在语言构件和组合方式上存在明显不同。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文化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华留学。来华留学生作为一个来自其他文化系统的他者,在进入一个全新而陌生的文化价值体系时,犹如一个新生儿,首先需要一个身份,一个能代表自己所在群体和代表个体独特性的符号——姓名。而这个身份的成功与否,影响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生活的深度,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度与接受度。笔者将以成都师范学院来华留学生的姓名使用情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来源、姓与名的选择等使用情况的分析,探讨来华留学生中文姓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同时进一步分析中文姓名作为留学生留学中国的身份符号,在融入中国社会生活和个性彰显中的优势与不足。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规律,为中文姓名在中国文化传播中发挥积极引导作用提出建议。

一、来华留学生中文姓名的使用情况

对成都师范学院两百多名留学生中文姓名进行统计,其中无中文姓名的留学生约占30%,有中文名字的留学生约占70%(其中音译中文名字约占20%)。排除无中文姓名和音译中文名字的留学生,只有约50%的留学生拥有中文姓名。而其中有姓有名的留学生约占20%,有名无姓的留学生约占30%。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来华留学生在中文姓名的使用上存在严重的不足。留学生来华学习属于两种文化的碰撞、交流、认可和接受,而这近50%的留学生对自己原名字的“执着”,一定程度代表了对自己原有文化体系的坚持和“拒绝”进行跨文化交流。这样的文化心理会阻碍来华留学生汉语的学习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

对比这批学生学习情况的统计数据即可印证该现象。在学习中,成绩名列前茅的同学基本上都有完整的中文名字,即有姓有名,如孟哲轩、陈晟、杨洋、吴珊珊、常天玉等。而在学习过程中抵触汉语教学、汉语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中文姓名或仅仅拥有音译姓名,或只将姓名看作一个无意义的区别符号,选择什么样的中文名字并不重要。

(一)来华留学生姓名的来源分析

对来华留学生中文姓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中参与问卷调查的留学生全部拥有中文名字,没有中文名字的学生未参与此次问卷调查。在参与问卷调查的留学生当中,中文名字来自中国汉语老师的约占59%,本国汉语老师约占10%,来自家中长辈、中国朋友和自己的分别约占7%、5%、18%。约82%的留学生是来中国以后才拥有中文名字的,约13%是在本国学习汉语时拥有中文名字,约5%从小就有中文名字。所调查的留学生当中,学习汉语一年以上的约有77%,不到一年的约有23%。在这些留学生中约90%从未改名,约10%的留学生改过一次或者两次名字。

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留学生取中文名字主要为了便于中文学习,同时中文名字也主要来自汉语教师。但是结合上文来华留学生中文名使用情况的分析,仅有约50%的留学生拥有中文名字,而其中有名有姓的留学生只有约20%。在拥有中文名字的留学生中,同时还有约10%的留学生不满意自己的中文名字,进行过一次以上的更名。由此看来,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汉语教师对留学生中文名字的选取、意义阐释和推广使用存在严重不足。

问卷调查显示,一直使用中文名字的留学生占比不到44%,有时候用和几乎从来不用的留学生约占21%和13%。在“你认为中文名字对你有什么影响”的问题中,有大约23%的留学生认为没有任何影响,而在有利于提高汉语学习水平、了解中国文化、适应中国生活、认识中国朋友方面分别约占21%、18%、23%和15%。

(二)来华留学生中文姓名中姓与名的分析

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中文名字”时,约31%的留学生想要一个独特的中文名字,约5%想要常见的,约10%想要容易发音的,约13%想要容易书写的,约10%想要与本名读音相似的,约13%想要与本名意义相近的,约10%想要明星的名字,约8%想要历史人物的名字。正如恩格斯所言:“人,一切动物中最社会化的动物。”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尤为重要。以上数据显示,近1/3 的留学生希望拥有一个独特的中文名字,而只有5%想要常见的名字。留学生来华学习,本就是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进入一个全新的文化体系,在此基础上,他们并没有希望通过选择普通的名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自己作为一个“他者”的不适感,而是执着于对个体独特性的追求。同理,在希望中文名字与自己本名的读音或者意义相近的学生也约占23%,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留学生对自己已有文化身份的坚持。而这种对个体的坚持表现在姓名上往往是有名无姓。

名是社会交往中必要的构件,名有公名和私名之分。单个的人有独自的私名。由单个的人依血缘、地域或政治关系而组成的群体,有共享的公名,也即后来的姓氏。从姓的社会心理分析,“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的观念古已有之。所以留学生在选择明星或者历史人物作为自己的姓名时,在一定程度上是接受了明星或者历史人物的某些特定品质,这其中不乏姓所蕴含的同德、同心、同志。与此同时,中国的社会文化将以随风潜入夜的方式消解一部分个体的独特性,从而增加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但是选择这部分名字的留学生仅仅约占18%。

二、来华留学生的中文姓名与对外汉语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留学生来华学习,本质上是两种文明、文化的交流沟通。跨国际交流也不是一种声音的强势和一种声音的没落,而是双方在交流中都能欣欣向荣。姓与名既蕴含个体独特性,又是表现共同“追求”的文化载体。对外汉语教学,即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以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让留学生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同时能让留学生取其精华,在“异国他乡”绽放异彩。同时,姓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能起到正面促进作用。

(一)重视来华留学生的取名

名是人们从事社会交往的必要符号。取名是一个人参与社会交往的开端,是踏入社会之门的典礼。在中国文化中取名极具文化特色。“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于祖庙”“抓周”“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名以正体,字以表德”,都表明了取名的重要性与庄重感。命名的法则也丰富多样,追求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既是当时社会文化风俗的反映,也有对美好品德的追求以及人生期许。如今,我们的命名无论是在仪式还是名字形式上都日趋简化,来华留学生也不必照搬古人命名方式。但是由于来华留学生的命名(增名)不是生来就有,加之使用频率有限,导致在呼及其姓名时,并不能有相应的反馈。为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增强留学生命名或者改名的仪式感,并能在不同的课堂上多次强化,将有助于增强留学生对自己中文姓名的认同感。

(二)重视来华留学生中文姓名的文化内涵阐释

姓名是一种为满足人们社会交往需要而产生的符号,任何一个词,固然都可以承担符号的功能,但其又都同时表达着某一特定的意义。当它作为人的符号被使用时,这个符号的使用者(包括本人和他人)必然会联系其意义,产生诸多相关的印象。而随着人们生活阅历的增加和人生价值追求的日益成熟,部分人会选择改名,以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意志,表达自己的思想。

而留学生在刚接触汉字时,往往只将汉字看作一些“无意义”的线条符号,并不能将汉字拆解成相应的偏旁,更无法探究汉字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而当名字成为一个毫无意义的区别符号时,则如同诗歌失去了其审美意义。此时我们可以采用“陌生化”的方法,通过在不同情境下对姓、名或者姓名中的某一个字进行历史文化内涵阐释,或能唤起其命名的初衷,或能赋予其中文名字以新的意义。

猜你喜欢

姓名留学生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梁潮印笺·姓名章戢孴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符号的由来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姓名的『姓』字为什么是『女』旁?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