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背景下草原旅游与牧草饲料成型的耦合机制探讨
2020-12-18朱飞
朱 飞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盐城 224005)
现如今,随着生态旅游逐渐被认同与关注,草原旅游的和谐化发展已被视为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模式,但在草原旅游实践发展过程中,不合理的发展草原旅游不但给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对草原饲料成型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草原作为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资源,在生态环境构建层面具有重要作用。鉴于草原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一旦被破坏在短期内很难恢复,因此,要合理把握草原旅游发展对草原地区的全面影响,在保证草原饲料成型充足及游牧文化资源正常供应的同时助力草原经济的协调化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草原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1 生态旅游背景下草原旅游发展现状及意义
1.1 草原旅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草原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环境有机结合的综合体,是陆地生态系统多功能构建的有效化体现形式。草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发展不但为人类社会输入大量的畜牧产品资源,还对我国生态系统格局及功能构建有关键性作用,在生态意义层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草原生态系统是生态环境与生态经济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的结果,是具有一定功能和结构的复合型系统。在长期草原生态系统构建中,草原旅游与草原饲料成型的协调化发展是在草原生态系统承载范围内进行的,在不破坏草原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草原牧业经济及草原饲料资源进行合理化把握,使得草原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的同时将草原生态向高效益、低风险层面转换(李文龙等,2019)。由于草地资源长期自然粗放式发展和利用,使得草原资源存在轻建设、轻管理及重利用的风险,草地资源存在过度放牧,不规范砍伐现象,致使草地盐碱化及沙化面积不断扩大,严重破坏草原生态系统,区域生态问题逐渐凸显。综合自然、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使得人们对草原利用模式呈现出过度化趋势,不但超越了草原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草原生态模式的发展。随着草地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层次不断提高,人们对草地资源的认识不仅局限在草原经济层面,由草地资源逐渐向草原景观及生态环境层面发展,在满足草原牧业人民生活需求的同时促使草原生态旅游的多样化发展。
1.2 草原旅游研究意义 作为草原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草原生态发展状况与草原资源的丰富程度紧密联系。草原旅游既受草原资源的约束,同时也受草原环境的影响,在发展草原旅游业的过程中,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对推动草原旅游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草地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本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不断承受越来越多的压力,在环境资源有限发展的冲击下,草原旅游受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双重约束,不仅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在生态安全层面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威胁(孙飞达等,2019)。为了更好的指导草原旅游的现实实践,在保证草原生态环境和谐稳定的基础上,积极克服草原旅游造成的负面影响,协调化草原生态旅游与草原饲料成型之间的合理化关系,使草原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状况,引领草原经济创造出更大的效益,进而推动草原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及草地资源的恢复与保护。草原旅游资源的多元化建设是以草原旅游发展为基础,只有在草原资源产业合理规范化运行的基础上对草原使用进行有效化划分,才能更好的确保草原资源的多样性发展(李忠海,2019)。此外,生态环境作为草原旅游业多元化发展的物质资源与基础,在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为后代高质量旅游提供有效化参考,使得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高度融合的同时更好地推动草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草原旅游发展与草原生态环境的关系
2.1 草原生态系统是草原旅游发展的资源基础草原旅游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草原生态系统平衡化发展的基础上的。作为自然景观与草地资源发展的物质核心,草地植被与其外界环境有机结合,在推动旅游景观创新化发展的基础上使之成为吸纳游客的主要资源。山地、丘陵、水体沙滩及建筑物的有效组合不但为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在促使草原经济多样化发展层面也具有重要作用。草原植被主要以禾本科及豆科为主,由于草原群较低矮,这使得自然景观与草本植物有效化搭配,森林与草原相互交错,水体与草原景观业相互呼应,在构成镶嵌明显化视觉冲击效果的同时促使草原旅游资源的多样化发展(徐英等,2019)。一方面,草原分布的地区地势相对较高,草原气温适宜,为避暑及身心调节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另一方面,游牧民族在长期生活与生产中形成了与草原环境相适应的风俗习惯及游牧文化,使得工业文化与农业文化有机结合,共同形成多元化的草原文化。草原文化多样性发展不但带动了草原旅游的多元化发展,使得开放性、包容性草原文化与牧民衣食住行高度融合的同时更好地推动我国草原旅游业和谐化发展(秦兆祥,2017)。此外,立足草原资源及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实际,将草原旅游发展与草原文化产业有效融合,使得草原旅游资源不断丰富的同时,助力草原文化与草原经济的协调化发展。
2.2 草原旅游发展对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草原生态资源与地域性民族风情有机结合的同时促使草原优势资源的多样化发展。作为特色化旅游景观资源,草原生态系统在不断修复与完善的过程中推动草原观光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一方面,对草原旅游产业进行适度开发,使得草原牧业产品逐渐商品化的同时促使草地休闲及旅游牧业产业的有效发展,在整体提升草原资源利用及开发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性来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以此来促使生态资源的适度化发展;另一方面,在协调草原地区居民物质资源与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以草原旅游带动当地牧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升牧民经济收入,同时以生态保护为基础来促使历史建筑及特色名胜古迹的修复与再建,不但使传统文化与民族艺术得以充分挖掘,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当地居民环保意识,以此来保证草原生态环境质量,进而提高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的创新性开发,对草原旅游的多样性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孟理,2017)。此外,任何形式的草原资源开发和利用都会有双向性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只有对草原资源的双向影响进行合理有效的把握,才能更好的助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旅游业的发展对地域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不但破坏土壤及水源,对空气及生物物种的种类也会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草原旅游也是如此,草原旅游业的发展不但对植被及草原动物造种群造成一定的破坏,对土壤环境及草地环境也带来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草原经济的发展。
3 草原旅游发展对牧草饲料成型影响机制研究
3.1 草原旅游与牧草饲料成型之间的相互制约性关系 草原旅游的发展对牧草成型的影响主要是借助旅游活动破坏、旅游工程污染及草地植被践踏等方式实现的。立足草原资源发展现状,可发现草原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牧草饲料成型有制约作用,一方面,在草原旅游实践中,植物的折损与破坏、草原风味商品的展销及草原废弃物的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草原植被资源系统,使得有限的草原植被资源在不断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遭到干扰(白文怀等,2018)。骑马是草原旅游的重要体验方式,由于马匹集中化培育及使用,使得草地植被反复被践踏与破坏,不仅使原有的土壤板结化,还致使草原植被受损与退化,同时随着草原土壤裸露面积的扩大,使得草原土地沙化程度加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草原饲料成型层面的运用;另一方面,游客在草原旅游过程中,其喧闹及干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动物生活习性,有的甚至致使动物迁移流转和被杀害,为了保证当地居民的经济效益和游客的欲望需求,一些稀有的植被被变成了特色化旅游商品,有的甚至成为游客餐桌上的食物,不仅破坏了植物数量,对草原生态平衡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此外,由于稀有植被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强,致使游客对其进行掠夺式采集和挖掘,不但损害了植物根系,也使草原植被资源逐渐枯竭。同时,旅游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旅游垃圾等废弃物不但污染环境,还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生态环境紊乱,严重影响草原饲料成型的生产与发展(张英俊等,2018)。
3.2 草原旅游与牧草饲料成型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关系 草原旅游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草原饲料成型的生产与发展,其在生态环境发展的大背景下与草原饲料成型之间也存在相互依存关系。一方面,草原旅游生态化发展致使草原土壤水分及草原植物种群的集中化分布,在不同程度上改变草原景观面貌的同时影响草原景观的经济价值,同时也是因为草原旅游的生态化发展,致使牧草饲料成型的高质量发展,在培养高质量草原旅游植被的基础上注重牧草饲料成型层面的合理分配与发展;另一方面,草原饲料成型生产在满足牧民生活需求的同时注重草原旅游第二产业的有效化开发,也就是说,草原旅游的多元化发展是以草原饲料成型为基础,只有在保证草原饲料生产充足的前提下牧民的生活生产才会有重要保证,牧民生活有了一定保障基础上才会去考虑草原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因此,草原牧草饲料成型生产是草原旅游发展的基础保障(陈苏能等,2017)。此外,在草原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道路及人文景观等服务设施的建设必然会破坏草原原有生态环境,不合理的旅游生产活动及行为也会对自然环境构成一定的威胁,以此降低草原生态系统的景观价值及经济效益,为此,牧民只有不断加大草原植被建设,促使草原饲料成型产业发展,以此来保证自身日常生活的需求,这对推进草原饲料高质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4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下草原旅游与牧草饲料成型协同发展对策探讨
4.1 划定天然草原保护区,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规划 为了更好的保护草原旅游区自然生活环境,在生态环境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更好的推动草原旅游与牧草饲料成型的协调化发展,将草原设定天然草木保护区,使草原生态得以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助力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董笑梅等,2016)。一方面,草原景区资源要适度开发,在天然保护区域实施植被自然演化,有效开发与合理保护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既能满足草原旅游的需要,同时还能满足草原饲料成型的需求,在保证生态资源和谐化发展的基础上促使草原经济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草原植被保护与开发有效结合的同时实施草地轮作制度,在创新性草原开发过程中将草地保护观念进行深度贯彻和落实,使得草原植被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在各草原保护区要将1/2~2/3的植被区域规划成轮作区,使得在轮作休闲区实施草原旅游封闭限制规划,为植被恢复提供良好的条件。对于开发利用的植被部分要合理性规划,既不能过度使用,也不能将使用的周期扩长,在保证草原生态环境和谐有序进行的同时强化生态保护建设,使得草原生态环境不被任何形式破坏(John S. Akama,2015)。此外,在草原旅游区也要加强草原环境质量的多方位监管,既要规范旅游者个人行为,同时也要培养旅游环保企业环境保护意识,使得环境保护成为人们常态化行动。在草原旅游实践发展中,既要积极维护草原生态体系的平衡性建设,与此同时,还要借助积极性建设态度来带动游客环保观念的提升,在遵循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适度、科学的开发草原生态环境,以此更好推动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Joseph E.Mbaiwa,2016)。
4.2 建立区域旅游开发思想,制定草原旅游与牧草饲料资源动态检测体系 立足草原生态环境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对草原资源合理性、区域性开发的同时积极制定草原旅游与牧草饲料资源动态检测体系,使草原旅游与牧草饲料在彼此影响下达成有效化动态体系,一方面,通过对草原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动态检测与普查,为草原旅游的合理规划及科学管理提供数据依据,使得草原管理者能更好的把握草原旅游资源变化趋势,达到草原旅游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借助目标定位系统,对草原旅游与牧草饲料保护区域进行对比分析,在明确区域性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形成草原旅游整体性发展的层次结构,从草原植被建设的源头来促使草原生态文化的多样性发展(Derek,2015)。借助特色化网络分析和区域组合型对比,使得草原管理者对草原植被种类、群落结构及植被生态环境特征进行规律性分析,以草原网点检测设置的形式来定期收集及反馈草原植被信息资料,根据草原植被的生物学特性对草原植被演变情况进行有效把握,从而更好的开展草原植被保护工作。依据草原旅游区植被的分布状况,对草原植被的立地条件及演变趋势进行合理分析,进而更好的推进草原旅游资源保护计划,以此来消除草原退化带来的消极影响。此外,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建立区域性旅游开发思想的同时,注重草原生态资源价值的培养,使草原生态环境质量及功能多元化发展(Domotayo,2018)。在生态资源环境发展过程中,由于缺少生态环境价值层面的了解和认识,使得旅游者只具有片面化生态环境观念,在旅游过程中造成生态旅游资源锐减,使得草原旅游与牧草饲料生产不能有效统一,为此要不断强化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规划,使草原旅游开发与牧草饲料生产协调化运行。
5 结论
新时期,乡村振兴不仅要关注农村生态环境及文化建设,更要立足草原旅游发展的实际,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上对草原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与开发,使得草原旅游与牧草饲料生产协调运行。宏观层面,国家要科学划分牧草旅游及饲料生产,用政策与规范来约束草原游客对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微观层面,要不断加快草原旅游产业的升级转型,在引导草原旅游经济向产业化、系统化发展的同时,积极构建草原生态保护机制,在草原天然牧区与开发牧区进行有效划分基础上更好的促使草原经济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