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县黄芩黑膜穴播育苗技术
2020-12-18胡建玉
胡建玉
(甘肃省靖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靖远730600)
靖远县地处甘肃省中部,位于黄河上游,年均气温9.5℃左右,无霜期172 d,降雨量241.8 mm,自然条件适宜黄芩生长。靖远县种植黄芩历史久远,但是由于管理比较粗放,经济效益不高。药农多用种子撒播,撒播出苗率低,单株占用土地空间大,黄芩生产很不稳定。黄芩黑膜穴播育苗相对撒播育苗提高了黄芩在山区旱地育苗的成活率和单位面积药苗数量,药苗长势较强,易越冬,与药苗共生的杂草少,生产上移栽用苗完全达到标准。靖远县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播种育苗的保障系数比较高,但是夏季也是蒸发量最大的时期,黑膜穴播育苗保水保墒能力大大提高,药苗的肥水利用率较高。现将靖远县黄芩黑膜穴播育苗技术总结如下。
1 选地、整地、施肥
选择地势比较平坦、土层相对深厚、排水良好、无地下害虫为害的砂质壤土,忌重茬。耕翻整地时施入腐熟充分、打磨细碎的农家肥37 500~45 000 kg/hm2、过磷酸钙375~450 kg/hm2作基肥,耕深25~30 cm,耙细整平以便于覆膜。
2 覆膜
为解决黄芩生长发育过程中人工除草问题,需选择黑色薄膜,黑色薄膜有利于增温保墒、防除杂草。整地后需及时覆膜,以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选用0.01 mm 厚、1.2 m 宽的黑色薄膜,覆盖垄面,不起垄,地膜直接覆在整好的地面上,垄面100 cm,垄间距20 cm,覆膜后盖土压实。地膜覆好后,用点播器在膜面上打穴眼,穴眼深3 cm,穴距9 cm 左右,行距3 cm 左右,打眼器直径为9 cm,播种行数为8 行,育苗时边打孔边播种。注意膜间距过小不利于田间管理,过大会降低对土壤的利用率。
3 播种
3.1 精选种子
播前精选种子,除去霉坏、破碎、混杂和遭受病虫危害的种子,发芽率应达到80%以上。
3.2 种子处理
播前晒种2~3 d,以便提高种子发芽率、降低含水量、增强酶的活性,同时还能杀死寄附在种子表面的害虫和病菌。晒好的种子播前在地板上搓伤种子,划伤种皮,以促进种子发芽。
3.3 播种时间与方法
当地4—5 月播种育苗。眼打好后将20~30 粒种子(由于是旱地育苗,所以播种时应加大播量)均匀的撒入穴眼,用0.5 cm 育苗基质盖住种子,再用1 cm 厚细河沙封口,以利于蓄水保墒和防止板结。注意覆沙量过厚、沙粒过大容易造成土壤沙化,还不利于出苗。
4 田间管理
4.1 除草追肥
幼苗出土后及时松土除草,以浅除为主。以后除草按田间草情而定。追肥视苗情而定,土壤肥力差可追施一次,定苗后追施尿素60~75 kg/hm2。
4.2 间苗定苗
苗高3~5 cm 时进行疏苗,除去病残株和过密株,当苗高5~7 cm 时定苗,定苗时每穴保留15~20 株,保苗127.5 万株/hm2左右。
4.3 灌溉
一般情况下在育苗前灌足底水即可,出苗后不浇水。黄芩怕涝,雨季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以免烂根、死苗,降低产量和品质。
4.4 病虫害防治
4.4.1 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4.4.1.1 叶枯病。多发于高温多雨季节,如不及时防治可由点片发生蔓延至全田。开始从叶尖或叶缘发生不规则的黑褐色病斑,然后向内延伸,使叶干枯,植株死亡。防治方法: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选择地势高、通风好的地块种植,秋后清园,清除带病的枯枝落叶和残枝,消灭越冬病原,实行轮作。少量发生时,挖除病株烧掉。病害发生时选用50%多菌灵1 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每隔7~9 天喷药1 次,连续喷洒2 次。结合喷施微肥加入丙森锌(安泰生)代森锰锌等保护剂,保护剂和治疗剂应交替使用。
4.4.1.2 根腐病。栽植2 年以上容易发病,大多数发生在低洼、积水的地块,根部呈现黑褐色病斑以致腐烂,进而全株枯死。防治方法:实行轮作,雨季注意排水,及时除草,加强苗间通风,发病初期用1%硫酸亚铁溶液在病穴浇灌消毒。
4.4.2 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 黄岑苗期易受地下害虫如地老虎、蛴螬、蝼蛄等危害,害虫咬断根部,使植株死亡,造成缺埂断垄。防治方法:一是秋后清园,处理枯枝落叶等病残株。二是播前晒种,杀死寄附在种子表面的病菌和害虫。三是可喷浇1 000~1 500 倍液甲拌磷,也可采取毒饵诱杀,用辛硫磷7.5 kg/hm2拌麸皮45~75 kg,于傍晚时分均匀撒于田块。为确保不造成农药残留,在黄芩采收前40 d 停止使用任何农药。
5 种苗采挖
5.1 采挖时间
在3 月上旬至4 月上旬移栽的最佳时期进行种苗采挖。
5.2 采挖方法
挖苗时苗地要潮湿松软,以确保苗体完整,不断根。挖出的种苗要及时覆盖或假植,以防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