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学为中心”的“物料输送”课程改革与实践
2020-12-18张振山王桂英刘玉兰王动民
张振山,王桂英,刘玉兰,王动民
(河南工业大学 粮油食品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工业现代化的普及,粮食加工企业的规模不断增大。粮食输送机械是粮食加工、饲料加工,以及油料、油脂加工等工业生产实现规模化、连续化、自动化和现代化必不可少的设备。粮食输送设备的合理选择和应用对企业的投资金额、生产规模、经营效益和产品质量等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物料输送”是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面向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油脂工程方向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带式输送机、埋刮板输送机、斗式提升机、螺旋输送机和气力输送设备等[1]。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以粮食及其加工半成品或成品为输送对象的物料输送系统的组成;熟悉常用输送设备的种类、工作原理、基本结构组成和应用特点;在独立进行食品工厂,尤其是油脂工厂设计时能够正确选择合理的输送设备;在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正确推断故障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意见;针对粮食加工复杂多变的加工条件和形式,能够根据物料输送要求对输送设备进行改进创新。由此可见,“物料输送”课程的教学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更注重课程知识的实践应用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突出强调教师在教学实践环节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师的教学准备(教案、板书设计等) 和自身知识水平,而不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难以培养[2]。往往导致讲台上教师滔滔不绝,讲台下学生茫然不解。因此,为了提升课堂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必须转变教学思路,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 现状分析
1.1 教学内容抽象枯燥,学生难以深刻理解
“物料输送”课程中涉及的输送设备结构复杂、形式多样,学生由于去企业生产实践的机会有限,很难近距离接触到相关设备,更无法窥测到设备的内部结构,因此仅靠书本上有限的设备结构示意图和任课教师的讲解,很难在脑海中对设备建立整体概念,也无法对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各机构之间的配合协作有深刻理解,进而影响了学生对后期课程的学习,甚至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1.2 教学内容陈旧和模块化太强,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课程教学通常遵循既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技术知识又相对成熟和陈旧,因此当部分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对课程进行预习后,在教学实践环节中,任课教师如果不能因势利导,丰富教学内容,往往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而如果任课教师过于求新求变,又很容易脱离原定的教学大纲,使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课堂上难以跟上任课教师思路,课下又不能进行很好的理解和复习,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和弃学心理。
1.3 课堂教学时空有限,师生之间不能充分交流
传统教学通常一节课45 min,课程前后还要分别对上节课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因此,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任课教师通常都要对教学内容不断进行压缩和凝练,这导致教学内容往往是只见骨干(重点和难点内容),而不见皮肉。此外,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提问互动,部分学生或因为性格内向,或因为自信心不够,或因为不善表达等,导致互动无法完成。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掌握程度如何等任课教师往往很难判定。
1.4 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综合素质提高
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在于通过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自我学习能力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促进创新能力、知识应用和动手能力的提高。现有的考核方式往往采用单一的卷面测试,这样的考核方式只能评判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而无法有效评价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学生在知识汲取过程中的自我探索和创新能力。
2 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课程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上述问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课程的教学团队采用“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同等重要,二者辩证统一,不可分割。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对现有的教学方式、教学实施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让学生走进企业,接触设备和车间,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认知和求知欲。课程与另一门专业实践课“生产实习”相结合,在开课前,集中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并要求学生对各个车间的输送设备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各输送设备的输送对象、物料流向和工作方式等。例如,讲到带式输送机时,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在工厂实习过程中,在哪些车间和加工工序看到了带式输送机,这些输送设备输送的物料是什么,共同特点有哪些、在这些工序能不能采用其他的输送设备,采用这个输送设备的优缺点是什么?这种通过问题让学生去实践,通过实践再回到理论的形式,不但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而且将课堂与生产实际实现有机衔接,有利于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其次,通过案例剖析,激励学生创新思维。为了使课程不脱离生产实际,在讲解每种输送设备基本构型的同时,尤其注重介绍当前生产中出现的新型、特种输送设备。此外,设备功能和特点的介绍不能仅仅通过枯燥的文字和理论阐释,应结合工厂的生产实际,通过输送设备在使用过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课下讨论对现有输送设备提出改进意见。例如,在讲到螺旋输送机时,结合了当前海产鱼油的加工工艺,通过对螺旋输送机进行改进,使螺旋输送机不仅实现了对物料的输送,而且具备了对物料蒸煮、打碎、挤压等功能。
再次,利用智能化教学工具,加强师生交流。网络和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知识的传授从传统的“黑板+课桌”,变为了“手机+网络”。智能化教学工具的运用,使教学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更为方便和快捷。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雨课堂”这一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凭借这一教学辅助软件教师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随时向学生提供教学资料、发布调查问卷、布置作业,以及对学生进行在线答疑。学生通过这一软件在课堂上可以随时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标注,在课下可以随时翻阅回顾教师讲过的课件,从而形成“课上”“课下”2 个课堂[3]。现代教学工具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活动,让师生在互动、交融、接纳、创造中提高各自生命存在的质量。教师的角色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对知识的探索者。
最后,在考核方式上,采用多元化评价机制。为了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对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并建立了综合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期末考试成绩(50%) + 课堂表现(20%) +平时测验(20%) +小论文(10%)。通过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课程中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表现考核学生的出勤,激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锻炼学生思考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平时测验用于检测学生在不同阶段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掌握教学效果,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将学习活动贯穿于课程的始终,避免部分学生考前临时突击;小论文通过特定题目的设置考核学生文献查阅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结语
网络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方式、手段均有了新的要求,针对“物料输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抽象、师生互动少、考核方式单一等突出问题进行了剖析,为了提升课堂效率,改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从教学模式、授课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