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素养的实践与思考
2020-12-18
(江苏省扬州中学 江苏扬州 225009)
社会责任既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18个要点之一,又是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社会责任在跨学科和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中均具有重要地位,培养高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既是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与要求,又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1 社会责任的内涵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6年版)》中,社会责任重点强调的是学生于自己、于他人、于社会的一种广义的负责。人是社会性生物,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所以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就需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指出社会责任是“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课程标准》对社会责任的定义,指向“担当和能力”,总体来说,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的方向是完全相同的,只是在内涵上适当向生物学学科方向延伸,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和育人价值。
《课程标准》中社会责任的内涵凝练后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学生应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善待生命、健康生活”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为例,探讨如何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2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社会责任的策略
2.1 关注社会议题培养社会责任
“社会性科学议题”又称作“生物学社会议题”。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生物学科进入飞速发展的时代,取得无数新成果,其中有些成了社会大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教师在教学引入这些话题,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展开讨论或辩论,丰富相关学识,促进学生加深对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
例如,在介绍“基因组编辑”技术时,教师引入“基因编辑婴儿”资料:CCR5是人体的正常基因,其编码的细胞膜CCR5蛋白是HIV-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感染的“入口”。有学者用“CRISPR/Cas9”技术对该基因进行定点编辑后植入志愿者体内,诞生了两位婴儿,导致学术界和社会伦理界引起激烈争论。现今基因编辑技术门槛低,很多人在实验室里都可以做,如果不及时制止,就有泛滥的可能性。从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科学道德、科学精神来思考,你应持有的正确观点是什么?由此引发学生思考,理性看待基因编辑技术,使学生知道:在赞叹它的神奇魔力时,还要特别注意防范风险,对人类基因改造时要坚守科研道德和社会伦理底线等。
再如,学习“基因检测”时,教师给出情境资料:两位恋人即将结婚,其中一方要求另一方出示基因检测报告,想了解对方的基因状况,判断对方是否有遗传病或其他疾病的致病基因。你认为这样做合适吗?怎样处理比较好?并组织“基因检测的利与弊”的辩论赛。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生物学社会议题,把科学、技术、社会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和发展思维的机会,鼓励学生关注生物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明白如何运用生物学的成果承担社会责任,辐射开去,旁及其他,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提升社会责任感。
2.2 融合实践教学培养社会责任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其中包含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的素材,学生在活动前要明确目的、分配任务;活动中要收集素材、整理资料;活动后要分析结果、撰写报告等。整个实践活动的有序、有效的开展需要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一丝不苟地完成自己的应尽工作。这些都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设了真实情景和良好契机。
例如,开展“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实验,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际调查,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学生需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认真仔细、尽心尽责完成本职工作。学生通过实际调查,了解到遗传病的危害,既可以增强接触社会、与人交流的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对遗传病患儿的关爱之情。为此,班级学生制作海报或宣传单向公众宣扬,倡导优生优育,这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再如,学习“遗传病的检测与预防”部分内容时,学生走出校园,走访医院遗传咨询方面的专家,了解婚前体检的重要性、产前检查的必要性,这些都是优生优育的保障。教师再通过例举达尔文与其表妹结婚,共育有10个孩子,其中3个夭折,3个不能生育,4个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通过这一案例,学生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懂得我国法律为什么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在讲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教师适时延伸拓展法律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懂得用法律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一名社会责任感强的好公民。在学习遗传病时,还可将遗传病和传染病进行对比,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为例,介绍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流行病防控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等,增强学生的爱国信念,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的防疫体系,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书刊等渠道主动收集传染病及其防控的相关资料,并开展交流活动。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仅学到了学科知识,还学到了发现、分析、综合、归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既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认真完成自己分配到的任务,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向同组的同学进行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
2.3 渗透传统文化培养社会责任
应对国际新一轮课程改革素养要求,我国做出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强有力时代回应,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生物学是一门科学学科,教师在回归科学本质的基础上,要挖掘其人文价值,做到科学与人文有机融合。因此,教师可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打上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大有裨益。
例如,教师利用诗句导入新课:“遗传造就生命延续的根基,变异激起进化的层层涟漪。研究遗传变异的分子机制,为人类健康增添新的助力。”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谚语,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桂实生桂,桐实生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讲解育种部分内容时,可引入张谦德在《朱砂鱼谱》中总结的金鱼选种经验:“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分数缸饲养”相当于地理隔离,“逐日去其不佳者”是指对金鱼进行人工选择,“自然奇品悉具”是金鱼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我国是最早养殖和培养金鱼的国家,正是因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以及人工选择,才会出现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金鱼,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生物学教学的社会责任意味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元素、科学课程进行融合。继承优良传统才能脚踏实地,实现推陈出新;融合时代元素、科学课程才能发展创新,实现时代特色。因此,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诗词、成语、谚语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生物学学科积极的育人功能,实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目标。
2.4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
生物学有众多知识涉及生产生活实际,如农业生产、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医疗卫生、健康饮食等,且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用生活实际中的实例,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促进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去指导实践,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例如,学习“诱变育种”时,教师例举“航天育种”:我国早在1987年就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航天育种研究,将作物种子带入太空,利用太空中的特殊环境诱导基因发生突变,然后在地面选择优良的品种进行培育,获得一系列优质品种,取得了极大的经济效应。还带有高等植物拟南芥和水稻随天宫二号进入太空,通过太空实验,研究植物种子在太空中萌发、生长、开花、结子的全过程,从而了解和掌握未来太空农业发展的可能。在学习“杂交育种”时,例举“杂交水稻”:杂交水稻就是通过将遗传上有一定差异、优良性状互补的两个水稻品种杂交,获得的具有杂种优势的新品种,与常规栽培稻相比,杂交水稻的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此,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寂寂无闻时就敢于挑战世界权威,名满天下时仍然只专注绿野田园,这一切只因为心中有毕生追求的梦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和科学史料的介绍,使学生明白知识是创新的基础,任何一项成果都来自深入细致的实干和苦干。
从根本上说,科学源于生活生产和科学实验,它至高至上的目的是要造福于人类。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顺利地走向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服务。教师要促进学生把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社会责任对应起来,其本质是一种价值的追求,是科学的人文化。
3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社会责任的原则
3.1 适度性原则
生物学教学与社会责任感培养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教师在教学中遵循适度性原则。学生习得的生物学知识可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中要注重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通过选择合适的资料与方法,恰当的策略与路径,润物细无声,达到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和提升。
3.2 主体性原则
社会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的主体意识,如果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灌输或刻意强调是行不通的,而应该是通过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驱力,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产生了共鸣。学生的内心有了真实的感受,就会积极主动地接受、接纳,并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为,由他律走向自律,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3.3 开放性原则
高中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包括课外实践活动和课内实验等,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开放性原则,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包括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专家访谈、参观转基因种植基地、参加社区活动等。学生通过实验、调查、观察和访谈等活动,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有关概念、原理和规律,体验到平时日常生活中没有的真实经历,从而有了自己的真实体会,并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提升集体意识、国家意识,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对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是十分重要。
学生在学习生物学课程之后,他们所建立的生命观念,所获得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能力,所提升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品格,都将在履行“社会责任”的担当中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尝试将所学、所能在履行“社会责任”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