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水土保持工作实践与思考
2020-12-18刘秉录
刘秉录
(甘肃省山丹县水务局,甘肃山丹734100)
山丹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地处石羊河与黑河的分水岭,辖8 个乡(镇)及中牧山丹马场,总面积5402.43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306 km2,占总面积的61.2%。全县水资源总量1.24 亿m3,是甘肃省18 个最干旱缺水县之一。山丹县水土保持工作起步相对较晚,实践经验、工作成效相对不足。近年来,山丹县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治水思路,补齐水土保持工作短板,扎实开展水土保持与治理工作,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稳步提升,截至2018年底,山丹县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1841.2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5.7%。
1 水土保持工作实践
1.1 坚持项目推动,加大综合治理力度
依据水土保持规划,有序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一是实施小流域生态治理,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对位于李桥水库、寺沟水库上游的马营河和寺沟河段的小流域开展以生态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治理面积34.4 km2,新建水土保持林3.3 km2。二是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减少河岸冲刷侵蚀。开工建设龙首山浅山区防洪工程、山丹河城区段河道治理等工程,整治河道10.2 km、防洪堤及排洪渠24 km,新建生态护岸10.1 km。三是实施林草工程。依托三北防护林、祁连山林地保护与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山水林田湖草等重点生态项目,全县完成营造林2.955万hm2(其中,人工造林0.982万hm2,封山育林1.973万hm2),人工种草1.03万hm2,新建、维修草原围栏23.33万hm2,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1.13%。
1.2 深入细致调查,科学编制水保规划
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水土流失调查,主要调查地形地貌、区域水土流失现状及危害、现有水土保持设施等基本情况。根据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模数、沟壑密度和侵蚀类型、分布程度等具体指标,将山丹县划分为3 个区,即南部祁连山区,总面积1946.5 km2,水土流失面积1265.2 km2(风蚀面积974.7 km2,水蚀面积290.5 km2);走廊平原区,总面积2508.13 km2,水土流失面积1348.9 km2(风蚀面积998.4 km2,水蚀面积350.5 km2);北山风沙区,总面积947.8 km2,水土流失面积691.9 km2(风蚀面积667.9 km2,水蚀面积24 km2)。精心编制水土保持规划,明确水土保持方向,确定重点治理项目,细化监测任务,优化监督管理机制,为推进水土保持工程提供科学指引。
1.3 严格规范管理,防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
坚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严格落实各项治理措施。在项目建设前,要求建设单位依据项目规模与项目性质编报水土保持方案,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论证审批。针对不同的生产建设项目,重点落实污水废水处理、取土场及弃渣场的恢复整治与合理利用、裸露表土的复绿等工作,有效防治人为水土流失。截至2018年底,共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59 项。
1.4 强化督促检查,规范项目建设行为
严格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及相关规定,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的落实、水土保持监理监测工作、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等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督促建设单位落实水土保持主体责任与义务。积极配合和协助省、市水保部门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现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控制和防止人为水土流失。借力投资项目审批监管平台数据资料,全面清理未依法编报水土保持方案的开发建设项目,对未批先建、未验先投、未批先弃等违规现象责令其限期整改,确保水保工作规范有序。
1.5 着力宣传教育,切实增强水保意识
始终坚持水法规宣传常态化,借助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及科技下乡活动,每年在龙首广场、乡(镇)主要街道等设立宣传咨询台、水土保持专题展板,发放宣传资料1000 余份、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小册子500余册,出动宣传车并组织执法人员上街宣传,向群众提供相关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同时,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信息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水土保持重要性及水土流失现状、危害的宣传。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基本深入人心,广大干部群众关心关注和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识明显增强,有效推进了水土保持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2 新形势下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挑战
2.1 人为造成水土流失问题依然突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产建设项目涉及行业多、规模大,尽管生产建设单位按规定编报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但受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在全面落实水土保持方案上依然存在差距,防治保护措施不到位,任意破坏植被、倾倒废弃土石、矿渣等现象仍存在,给水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一定影响。
2.2 生态建设项目融资难且投入不足
山丹县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地方财政困难,长期缺乏国家重点水土保持项目支撑,加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公益项目,短期经济效益远不如其他经营项目明显,投入水土流失保护与治理的经费和渠道极其有限,致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进展缓慢,建设任务依然繁重。
2.3. 水土保持意识有待进一步提升
虽然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常态化水保法律法规的宣传,但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收效甚微,尤其是部分生产建设单位政治站位不高,水保意识淡薄,法治观念不强,只注重经济效益和短期效益,轻视生态效益和长远利益,不能较好地落实水土保持的责任和义务,水土保持防治工作相对滞后,执法力量、普法水平亟待提升。
2.4行业自身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因机构编制的限制,水土保持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且人员梯次结构不合理,致使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均未系统进行。加之经费不足,监测设备不齐全、不配套,导致监测数据不完备、不规范,监测成果系统性、完整性差,成果精度不高,对后期治理重点、治理范围和投资方向的决策提供依据的可靠性差,给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带来了一定困难。
3 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建议
3.1 以项目建设为引领,推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一是针对山丹县水土流失的类型、形式及特点,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区域与流域、河道与河岸相结合,精准做实做细全县水土保持治理规划,明确防治目标、任务及具体措施,夯实水保工作基础。二是继续以马营河、霍城河等小流域和马营河、山丹河道为重点开展综合治理,因地制宜落实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借力河湖长制的建立,稳步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和河道建设,不断提升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新形势下多元化投资机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三变”改革,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在大黄山沿山区域及霍城、马营、李桥等乡(镇)积极推行以草畜、林果业为主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土治理和生态产业,补齐生态发展短板,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加人民收入。
3.2 以执纪监督为抓手,有效防治水土流失
按照“治理补短板、监管强手段”的总体要求,着力构建高效的监测、监控、监管体系。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及相关规定,组织水利、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对生产建设项目联合执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严厉打击违规造地、未批先建等违法行为。充分利用县级投资项目审批监管平台,及时准确理清生产建设项目规划情况及建设规模,督促建设单位如期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及水保措施。借力水利部高分遥感监测及信息化高新技术手段,扎实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以矿山开采、交通、城市建设为重点,将重点监管和常规监管相结合,及时进行实地排查,跟踪解决相关问题,实施精准、高效、全覆盖的长效监管,确保在建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全覆盖,有效控制和防止人为水土流失。
3.3 深入推进水利改革,全力落实水土保持责任
严格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行政审批制度和审批管理权限,以“放管服”改革为要求,规范审批事项流程,最大限度地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探索和建立城市水土保持监管机制与防治措施。加大水土保持方案的监审力度,进一步规范和提升方案编制质量,增强各项措施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加强水保方案实施情况的跟踪检查及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的监督管理,全面落实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的人为水土流失防治主体责任,改变以往“重审批、轻监管”的管理方式,把事前审批转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来。推行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承诺制与信用体系监管机制,对水土保持违法失信行为实行联合惩戒,确保水土保持责任义务和措施全面落实。
3.4 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提高全民水保意识
加强行业监管,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监管水平。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世界环境日、中国水周等开展水法规宣传活动,定期聘请专家开展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专题讲座,普及相关法律知识,不断提高项目建设单位法人的政治站位,筑牢生态理念,履行好水保义务。深入推进水土保持进课堂、进社区活动,定期在学校、社区、村镇发放水土保持科普知识手册,开展咨询服务与面对面交流、课题讲授等活动,将水土保持知识送到学校、社区、农村和工地,让全民认识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增强其水土保持责任意识。
4 结语
山丹县水土保持工作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三变”改革的机遇,深入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增强抵御灾害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