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庆阳市西峰区农业防灾减灾现状及对策

2020-12-18左鹏博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年5期
关键词:防灾减灾灾害

左鹏博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庆阳745000)

庆阳市西峰区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干旱、霜冻、冰雹、大风、暴雨、畜禽疫情等灾害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导致产业发展存在不确定因素。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救灾能力,已成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保障。

1 西峰区农业救灾机制建设现状

1.1 农业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健全

一是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断加强。成立了西峰区农业重大自然灾害防控指挥部,作为全区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决策指挥机构,对各成员单位明确职责,建立工作责任制,确保每项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形成了信息及时报告反馈,灾情及时预警、统计、处置的层层落实运行机制。二是应急值守工作制度不断强化。西峰区高度重视重大自然灾害、安全稳定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值守工作,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严肃值班工作纪律,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确保24 h 联络畅通。制定了值班工作制度,选派年富力强、熟悉业务、工作责任心强的干部值班,做到任务、责任、管理三到位。建立健全并妥善保管值班记录,加强对灾情信息的收集、汇总和分析研判,及时上传下达灾情进展情况以及领导指示。三是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制定了《西峰区突发农业灾害应急预案》《西峰区草原虫灾防治应急预案》《西峰区草原火灾应急预案》,补充编制了《西峰区处置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事件应急预案》《西峰区处置突发农业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和《西峰区农业动员预案》,建立健全了灾情预警报告、农业技术指导、防灾物资储备、应急突发处置等机制,构建了分工负责、协同配合的工作体系,形成了农业防灾减灾的工作合力,采取技防、人防、物防等农业防灾减灾措施,应对病虫害、暴雨、大风、冰雹等灾害。

1.2 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一是农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自2007 年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在西峰区开展以来,承保产品不断增加,目前的保险品种达到16 个,实现了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养殖农业保险全覆盖。2016—2019 年,保险玉米 0.667 万 hm2、小麦2.4 万 hm2、马铃薯 0.487 万 hm2、苹果 0.4 万 hm2、能繁母猪1.5 万头,累计保费1 200 万元,其中农户缴纳200 万元、各级财政补贴1 000 万元,因灾赔偿300 万元。农业保险是一种现代风险管理手段,现代农业保险也不断被赋予新功能,如灾后提供经济损失补偿、服务现代农业、完善农村支持保护体系和全力支持脱贫攻坚等。农业保险已成为了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抵御灾害能力,实现群众稳定增收的有效举措。二是农业保险服务网络基本建立。按照市政府的统一要求,西峰区完善了区、乡(镇)、村三级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区级有保险公司,并成立了理赔专家库,乡(镇)成立了农业保险服务站,行政村成立了农业保险服务点,实现了农业保险机构健全、就近服务、及时理赔的服务网络和体系。三是农民群众保险意识增强。随着理赔的落实,农业保险赔付资金已纳入转移性收入,广大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切身体会到了农业保险的好处。西峰区是苹果生产大区,苹果的投保极大降低了生产风险,苹果种植户、合作社、企业是最积极的投保群体。

1.3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

为了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2013 年3 月份成立了西峰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主要开展人工御防冰雹、人工增雨(雪)、气象灾害天气预警、宣传等业务。加大农业气象观测网络建设力度,建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测、预报、预警监测网络,共安装了15 处小气候监测站(点)开展精细化天气预报和灾害气象风险预警试验,实现全区粮食重要生产区、重要河流流域、地质灾害频发区的气象监测服务全覆盖。结合春耕生产、“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季节,及时发布预警,监测和防范强降雨、风雹、高温、冻害等天气造成的灾害,减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建成37 高炮作业点3 处,火箭弹发射点1 处,2013—2019 年累计发射各种人影作业炮弹500 多枚,有效降低了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危害程度。

1.4 病虫害综合防控能力稳步提升

一是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能力不断提升。全区设立病虫害监测点23 个,采取定点监测和面上巡查相结合的办法,提高了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实行带药侦查,一旦发现发病中心或虫口密度较大的地块,立即投放农药,组织防治。及时发布病虫情报,指导全区开展防治,中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96%。二是专业化防治水平不断提升。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的专业化防治,对预防农业生产危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西峰区充分利用合作社、企业等组建的专业化防治队伍,通过投放植保器械和农药等不断扩大统防统治面积,提高防效。全区有已登记注册的专业机防队20 个,合作社自建的机防队伍30 余个,不断引进大型喷药机械和喷药无人机等新型植保器械。全区年发放各类农药40 t以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面积达2.667 万hm2以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平均防控效果达到82%,病虫损失率控制在4.2%以内,年挽回损失3 000 t 以上。小麦、马铃薯等主要粮食作物专业化防治覆盖率提高到26%。三是深入推进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和“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监管,在农药、化肥的使用上做到对症、适时、用量准确,避免污染环境。大力推广和运用性诱剂、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尽量减少农药使用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农家肥,科学施肥、减少浪费,从根本上实现农药、化肥的零增长。

2 存在的问题

虽然西峰区农业防灾减灾机制不断完善,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但由于农业灾害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防御难度依然很大。一是农业防灾减灾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救灾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整体不高,防灾减灾的专家和救灾专业技术人员过度缺乏,应急预案大部分没有经过专家论证,缺乏科学性。二是社会公众责任意识薄弱。由于专业性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不到位,群众缺乏主动参与防灾减灾的意识和应对灾害的自救能力,应急处置社会动员机制难以有效开展。三是农业保险覆盖范围依然较小。目前西峰区的群众对农业保险的认可度较高,投保积极性有所增加,但存在投保不平衡的情况。对猪牛羊等大牲畜及果树、蔬菜等易形成损失的品种投保积极性高,对小麦、玉米等产出效益较低的作物投保积极性不高,覆盖面不广。

3 发展对策

3.1 部门联动,密切配合

农业防灾减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各相关部门要从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深化思想认识,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涉及到的应急、农业、财政、民政、保险等多个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通力协作。区政府要牵头建立比较完善的专家库,提升工作的专业性、可操作性,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3.2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政府的指导是全局性、系统性的,农业防灾减灾最大的主力军还是农民。全区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具体业务开展情况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发动,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和自救能力的提升。各乡(镇)、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发放资料、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大众宣传农业防灾减灾、政策性农业保险等知识,让群众真正了解、积极参与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努力为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3 健全机制,未雨绸缪

财政部门要整合各项支农资金,留出应急资金;农业部门要根据灾害发生规律,有针对性的开展病虫害防治试验,储备农药及器械,未雨绸缪;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种自然灾害的预警和防控,防止和降低发生风险的概率。充分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防灾减灾队伍,确保服务范围覆盖周边农户。

猜你喜欢

防灾减灾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防火防灾”大作战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减灾就是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