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地区食用菌菌蚊的发生特点及其无公害防治技术
2020-12-18韩根锁
侯 伟,韩根锁,王 敏
(宝鸡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陕西 宝鸡 721001)
食用菌由于种植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成为宝鸡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产业脱贫的“助推器”。但随着食用菌栽培规模的不断扩大,虫害发生也日趋严重。我国每年因虫害所造成的损失一般在10%~30%,重者高达50%,严重影响了菇农的经济效益和种菇积极性。目前,宝鸡地区为害食用菌的主要害虫有菌蚊、菌蝇、螨类、跳虫及线虫等,笔者重点介绍为害食用菌最严重的害虫——菌蚊。
1 菌蚊的分类及其形态特征
菌蚊主要有粪蚊科的黑粪蚊、眼蕈蚊科的闽菇迟眼蕈蚊、瘿蚊科的真菌瘿蚊、菌蚊科的多菌蚊。
1.1 黑粪蚊(Scatopse sp.)
属扁双翅目粪蚊科。成虫体长2.3~2.7mm,体宽0.3~0.6mm,触角10节,复眼发达,胸部高而隆起,翅端钝圆,翅前缘3条脉粗壮,翅呈亮蓝色金属光泽。腹部8节,雌虫各节圆筒形,雄虫尾部有向下弯的钩状突起,肉眼可观察到[1]。卵乳白色,长约0.22~0.24mm,椭圆略带肾形,表面光滑。幼虫4龄,初孵幼虫白色,后随着虫龄增加体色渐深至米黄或黄棕色,背部有黑点或黑线,头部黝黑发亮,高龄幼虫体长约3.0~4.0mm。蛹褐色,长约3.0~3.5mm。
1.2 闽菇迟眼蕈蚊(Bradysia minpleuroti)
属双翅目尖眼蕈蚊科,又名黄足菌蚊。成虫体长2.5~3.5mm,褐色或暗褐色,复眼发达,触角16节,呈丝状。幼虫5龄[2],细长,白色,背部有黑线,头黑亮,高龄幼虫长约4.0~5.0mm。蛹褐色或黑色。
1.3 真菌瘿蚊(Mycophila fungicola)
又名菇蚋,属双翅目瘿蚊科。成虫体长约1.0~1.5mm,淡褐色,复眼大,触角8节,呈念珠状。翅宽大有毛,翅脉简单,足细长。卵长约0.22~0.26mm,初为乳白色,后变淡黄色。老熟幼虫长约2.0~3.0mm,桔黄或淡黄色,头尖,化蛹前中胸腹面有一突起剑骨,端部大而分叉。蛹淡黄色或桔红色,长约1.5~1.6mm[2]。
1.4 多菌蚊(Docosia.sp)
属于双翅目菌蚊科,以古田多菌蚊为优势种。成虫体长约2.5~4.5mm,触角较长,翅膜半透明,背部隆起。老熟幼虫体长4.0~6.0mm,白色或米黄色,头部黑色发亮。蛹为红褐色[5]。
2 菌蚊的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2.1 为害特点
一是以幼虫侵害菌丝体或子实体,造成食用菌产量下降或失去商品价值;二是虫体携带病菌和螨虫,使病害和虫害交叉感染,加重污染和为害程度。
2.2 发生规律
宝鸡地区从3月初越冬代成虫或幼虫开始活动,每年发生多代,温度在16~28℃时,幼虫为害重,繁殖快。春、秋各出现一个高峰期,以秋季为害较重,交叉感染较多[4]。以蛹或卵越夏,以蛹或幼虫形式越冬或无明显越冬期。成虫有趋腐性和趋光性,常栖于人类活动不易触及的砖缝等缝隙处和培养架高处。幼虫食性杂,适应性广,可为害多种食用菌,生活周期短,繁殖快,隐蔽性强,喜腐殖质,常集居于垃圾、废料、死菇等不洁之处取食[6]。
3 菌蚊的无公害防治
菌蚊的无公害防治是以防为主,综合防治,以防成虫为主。考虑到食用菌生长周期短,子实体直接为人所食用,且食用菌属于大型真菌,对农药敏感等特点,应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慎重选择化学防治,必要时选择低毒高效无残留的食用菌专用杀虫剂。
3.1 农业防治
搞好菇房内外的环境卫生,清除虫源。菌蚊是杂食性昆虫,菇房周围的杂草、粪肥、废料等都是菌蚊的孽生场所。因此及时清除菇房内外的废料、垃圾、废弃的菌袋、枯枝落叶及砖石瓦块,必要时对菇房周围进行化学杀虫。菇房要远离仓库、饲料场、垃圾场等场所,菇房内要彻底清扫干净,特别注意砖缝、架子等藏匿害虫的地方喷洒菊酯类杀虫剂杀灭。栽培前,用磷化铝6~15g·m-2或40%的敌敌畏1mL·m-3熏蒸闷棚72h,然后充分通风。培养料应该按要求严格处理。栽培室的门窗和通风洞口要装70目的纱网,防止成虫飞入产卵。出菇期,被害的菇蕾要摘除捡出,集中深埋或烧毁,不要随便丢弃。
3.2 物理防治
利用成虫的趋光性,在棚内加高压静电灭虫灯或黑光灯诱杀成虫,在采光口悬挂粘虫板诱杀棚内双翅目害虫。
3.3 生物防治
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Bt)防治菇房双翅目害虫,当菇房温度达20℃以上时,防治效果达80%以上。将苦楝树皮、叶或果熬成黄色液体过滤后,将熬制的原液喷洒菇房菌袋、菇架及菇房空间,防效可达85%[3]。
3.4 化学防治
作为防治不及时,菌蚊发生较重时的补救措施,化学防治也必不可少。当虫害发生严重时可选5%锐劲特1 000倍液喷洒菌筒周围,或出菇期间选用菇虫净1 000倍液喷雾,4~5d1次,共喷3次。成虫发生初期也可用10%蚊蝇净烟剂熏杀,7d后再熏-次,连续3次,基本可保证出菇期不受该虫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