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节水工程建设的特点、作用和策略
2020-12-18雷玉泉魏生全
雷玉泉,魏生全
(1.白银市兴堡川电灌工程管理局,甘肃白银730900;2.白银市靖会电灌工程管理局,甘肃会宁730726)
1 农田水利节水工程建设的特点
农田水利节水工程建设需要群众支持、广大农民参与。其基础性强,涉及面广,与农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从这一特点上讲,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也是一项参与性空前广阔的民生工程。农田水利节水工程建设需要节水技术的支持,更需要政府农业农村部门的规划、指导和协调。农田水利节水方面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相对应我国目前的情况,无论是从技术有效、适用的程度和力度,还是技术所达到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就需要政府各级部门与科研机构、工程建设者互为一体。可以说,节水农业直接关系农村、农民,但也惠及技术研究和设施提供各方,互助合作、互惠互利性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
农田水利节水工程建设还是一项公益性比较强的事业。如果仅凭农民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政府扶持、各界支持。从这一角度讲,农田水利节水工程建设又具有极强的公益性。
农田水利节水工程建设不能各自为政,需要统筹和宏观管理。本着农户受益的原则,农民可以建设自用的水池、水窖、浅井等微型节水工程;本着村社收益的原则,村社之内的农户可以建设引水渠等规模相对较大的共用节水工程;本着地方收益的原则,市县可以建设具有农村公共性质的水库、泵站的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的区域性水利工程。但是多数公共工程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因为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可由私人垄断,它体现的是农民公平用水的权利。从这一角度讲,农田水利节水工程建设具有独特性,由国家管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
2 农田水利节水工程建设的作用
自古以来,农田水利建设在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灌溉面积总体上呈稳定增加的态势,从建水窖、修渠道到修筑小、中、大型水库,跨流域调水,再到现在的节水农业,农田水利节水工程建设的作用越来越得以发挥。它不仅有效保障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而且极大的改变着农村、农业、农民的面貌。尤其在农业面向现代化的今天,节水工程建设更释放着农田的巨大生产能量。节水农业的基础加强了,农产品的成本下降了,质量上升了,供给满足了,才能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优质的物质保障;节水农业的市场广阔了,才能刺激更多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节水技术的研究和设备、材料的生产,盘活研制、生产、消费各环节,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当然,增强农田水利建设科技含量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是节水工程建设所起的战略性作用。目前,我国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区,现有灌区的农田水利建设需要通过节水技术增加科技含量、持续配套设施、更新生产流程。在农业用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扩大灌溉面积、满足灌溉需要量,只能通过提高节约用水渠道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加之土壤的改良和高效利用,与水分生产率和水质处理技术越来越密切。将来的节水技术不止是提高水分生产、利用率,更多的还是把农作物对土壤、水分的适度需要乃至通过水处理技术让农作物适应土壤结合起来,让节水技术更加全面、功能更加完善。
3 农田水利节水工程建设的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得我国农业的农田大多呈现小块化,基础脆弱,集约化经营条件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难。尽管许多地方已经大面积进行土地流转经营尝试,但是农田改造费用、流转承包费用等无形之中又加大了土地流转的成本。这就需要通过发挥农田水利建设中节水技术优势来节约成本,实现土地流转背景下农田水利建设的低成本、高质量。
3.1 从基本任务入手,通过节水技术增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高效高产服务基础
在干旱或半干旱区域,灌溉用水是制约农民增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为此,在这类地区以农田水利节水工程建设为基本任务,加大节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克服水资源缺乏和水利工程建设成本增大的困难,通过规避节水技术不足的约束,发挥节水农业的优势,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减少农田水利节水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压力,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一是利用国家跨流域调水的整体水利布局,通过引水、蓄水,在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适时用水中发挥节水技术的巨大优势,用最少的水成本,发挥有限水资源的大作用,从而为农村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农业经营创造良好的条件。二是根据农作物的农田水分需要,采取灌溉用水自动化控制措施,调节农作物用水状况,以适量的水分满足农作物成长的需水要求,节约用水,降低成本,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根据农作物的土壤成分和土质要求按需改良土壤,通过灌溉用水把改良用料和化肥均匀输送到农田之中,改变土质,增加营养,提高单产,增强农业生产水平。
3.2 以基础建设为要,通过节水工程建设增强农田水利节水设施的服务水平
在水资源丰富或降雨量充沛的地区,农田水利最基础的建设就是兴修灌溉、排水、除涝等水利设施,为农田提供“雨涝保收”的高质量、有保障的服务。一是通过疏通排涝渠道、高筑防洪堤坝等措施,为雨涝时期保障农田免受涝灾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达到雨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建设目的。二是通过整修田间灌排渠系,防止水资源输送过程中的渗漏和乱流,进行有序灌溉、按需灌溉、有效灌溉、节约灌溉,提高用水效率。三是通过平整土地来扩大田块,便于种收与灌溉,提高生产效率和机械化耕作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农产品竞争优势。四是通过修筑道路和绿化带、铺设节约用水滴管等,便于管理、运作条件,发挥出高效农业优势。
3.3 以“三农”问题为重,通过节水工程建设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利用转型
一是着眼“三农”问题,以节水手段促成生态环境建设。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根本目标是促成我国农业向现代化方向迈进。为此,着眼“三农”问题,从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角度进行农田水利节水技术应用,不仅是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用水转移的重大举措,而且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持水资源向城市和工业转移的必要之举。二是聚焦“三农”问题,促成国家财政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过去,在水资源的调配上,农业、农村、农民已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逐渐成为国家重点解决的问题中,面对农业、农村、农民存在的困难,在保障工业和城市用水的同时,工业和城市也应该积极支持农田水利节水建设,国家财政更应该向农田水利加大节水工程的资金投入力度,以节水灌溉工程的普及化建设有效促成水资源利用的成功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