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小辣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0-12-18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侯莉苏鹤贺桂仁
河南省经济作物推广站 侯莉 苏鹤 贺桂仁
河南省辣椒栽培历史悠久,小辣椒品种齐全、品质优良,是全国小辣椒优势产区之一。调查资料显示,2019 年全省小辣椒播种面积16 万hm2,约占全省辣椒播种面积的70%。小辣椒多以干食加工为主,产业链条相较其他蔬菜较长,因此,发展小辣椒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调整全省种植业结构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产业发展现状
(一)区域布局逐步形成
经过长期发展,河南省现已形成三大小辣椒优势产区,一是以柘城县为代表的豫东产区,覆盖商丘市、周口市,是全省最大的小辣椒生产基地;二是以临颍县为代表的豫中南产区,包括漯河市、许昌市所辖临颍县、鄢陵县、襄城县及周边地区;三是以内黄县为代表的豫北产区,包括安阳市、濮阳市所辖的内黄县、滑县、清丰县、濮阳县等地。三大优势产区占全省辣椒种植面积的90%。
(二)生产效益持续向好
河南省小辣椒种植效益相对较好,正常年份每667 m2产量在250 kg 以上,按市场行情12 元/kg 计算,每667 m2产值达3000 元,除去各种成本,每667 m2纯收入均在2000 元以上,高出玉米每667 m2均收入1倍以上。
(三)栽培模式日益成熟
河南省小辣椒主要以露地种植为主,常见栽培模式有麦椒套种、瓜椒套种、蒜椒套种、麦后直播等。其中麦椒套种模式最为常见,不仅有利于小麦高产,而且对小辣椒的生长发育也十分有利,是间作套种一年两收高产高效的种植模式。
(四)产业链条逐渐延伸
小辣椒产业涉及繁种育苗、机械耕作、设施设备运用、加工制品、市场建设等多个领域。近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开拓,产业触角逐渐向新领域发展。在深加工方面,辣椒天然色素具有色泽鲜艳、着色性好的特点,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行业用途广泛。河南省中大恒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在进行辣椒天然色素的开发和利用。
(五)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近年,各地在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展品牌建设,打造了一批驰名商标和品牌。如柘城县辣椒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2019 年,柘城辣椒荣登中国地理标志区域品牌百强榜第65 位,品牌价值43.37 亿元。
二、产业竞争力分析
(一)气候条件适宜
小辣椒喜温不耐霜冻,在15~30 ℃条件下都能生长,适宜温差为10 ℃,即白天温度26~27 ℃,夜间温度15~16 ℃。河南省地处中原,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大陆性季风气候,适宜小辣椒生长。
(二)管理相对简单
小辣椒与黄瓜、番茄、豇豆等精细菜相比,在生产管理方面便于机械化操作,整地、浇水、施肥相对简便,劳动强度不高,加上簇生品种成熟时能一次性采收,节省用工成本,种植小辣椒是一项很好的选择。
(三)种植收益稳定
小辣椒行情较好,与其他蔬菜相比,几乎未出现过“卖难”现象,尤其是近年行情连年上涨,椒农收益持续增加。另外,由于干辣椒较易储存,当市面价格较低时,种植户可以储存待价高时出售,能抵御部分市场风险。
(四)规模效益显著
河南省小辣椒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货源充足、价格适中,吸引全国客商竞相采购。全省50%以上的小辣椒被外省经销商和加工企业买走,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临颍县作为河南省豫中南最大的辣椒集散地,当地小辣椒60%~70%销到外省。柘城县年交易量60 万t,交易额70 亿元,出口创汇2.1亿元。
三、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品种结构单一,新品种推广慢
河南省种植的高辣度小辣椒面积较少,主要是因为全省消费者偏向于中低辣度食品,这与饮食习惯和地理气候有关。三樱椒8 号是典型的低辣度常规品种(0.5 万~0.8 万SHU),种植面积占比70%,具有好管理、抗病性好、椒形好、易采摘、好销售等优点,其他品种很难取代。如新一代(2 万~3 万SHU)辣度提升但每667 m2产量稍低于三樱椒8 号;艳红、天宇系列(4 万~4.5 万SHU)等杂交品种在辣度上高于三樱椒8 号,但种子贵(常规种10 元/667 m2,杂交种60~100 元/667 m2),采摘时易断把、辣手且费工,收获后需“烘干”处理(1~1.2 元/kg),综合成本较高。
(二)品种鱼龙混杂,品质良莠不齐
市场上小辣椒品种繁多,国内、国外品种上百种,如在柘城县种植的辣椒品种就有20 多种。各品种间质量良莠不齐,品质表现差别巨大。
(三)感官指标收购,优质优价实现难
调研发现,市场收购干辣椒时并不关注辣椒自身内在的营养含量,多以辣椒干度、表皮色泽、大小、破损度作为分级标准,一般分为精品货、上通货、中通货、下通货,一些小收购市场会将不同等级辣椒掺杂在一起(称为“统货”),拉低收购价格,这就导致辣椒种植户追求产量和外观商品性,忽略辣度、香度等其他内在品质,难以做到优质优价。这些不利于好品种的推广和制约下游加工产品的高标准生产。
(四)生产管理粗放,种子品质下降
为节约成本,多数种植户常年自留种,导致种子品质退化。有些主产区连年重茬种植,导致病害发生逐年加重,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如淅川县和清丰县在20 世纪90 年代曾是河南省小辣椒种植规模较大的产区,受重茬影响现都已退出小辣椒种植大县行列。全省小辣椒成熟采收时间多为9 月,大部分辣椒制干方式为自然晾晒,受天气影响不确定因素较多,导致商品性不统一。
(五)精深加工落后,产品附加值较低
据调查,河南省从事辣椒加工的企业大部分为规模小的粗加工企业。常见加工方式为干制、剁制、酱制、泡制和晒制等,加工档次不高,产品单一,品牌效应不强。而提炼辣椒色素、辣椒素、辣椒籽副产品等精深加工企业较少,严重制约了辣椒产业向纵向深度发展,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四、发展建议
近年,我国辣椒种植规模持续增长,已超过大白菜,成为种植面积最大的蔬菜种类。随着辛辣饮食的广泛传播,国内市场需求日益增大,统计资料显示全国食辣人群超过5 亿人。小辣椒深加工产品(辣椒色素、辣椒素等)在医疗、保健、美容等方面功能进一步发掘,市场领域正加速拓展。另外,国外辣椒市场需求旺盛,目前我国干辣椒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25.47%。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我国辣椒产品出口将会继续上升。下一步,根据河南省小辣椒产业现状,在稳定生产规模的基础上,要“做深做强”,壮大小辣椒产业。
(一)加快品种选育,对接市场需求
目前,小辣椒产业进入了提质发展的阶段,培育优良品种、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步。一方面,随着消费市场的细分,一个品种兼用多用的情况基本不存在,品种的专用化是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丰富品种类型,使品种结构更立体化,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河南省种植的大部分小辣椒品种辣度偏低,销售方向有限,消费群体相对单一,应对标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需求,加快引进、选育中高辣度品种,提高市场份额。
(二)细化收购标准,倒逼高质量发展
鼓励辣椒加工企业制定统一收购标准,兼顾外观和内在品质,细化分类级别,拉开等级间价格差;根据不同产品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地采购,使辣椒采后产业有序规范发展。优质优价会倒逼种植经营主体注重选择优良品种,严格对标生产,从而推动辣椒产业朝着绿色优质的方向健康发展。
(三)优化生产布局,完善配套设施
河南省辣椒种植虽然形成了以柘城县、临颍县等生产大县为主的主产区,但产区间特色不明显。为加强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应根据各主产区的种植习惯和资源禀赋,规划种植适宜品种,配套相应技术模式,形成区域特色,重点打造优质加工辣椒、特色鲜食辣椒等核心基地,增加市场竞争力。研究表明,高温且昼夜温差较大、低湿环境更有利于辣椒素类物质积累,可适当把高辣度品种主产区发展重心向全省北部推进。
加大对特色产区基础条件的投入和建设,改善交通、水利等条件,重点配套育苗设施、采后烘干物流体系等。干辣椒不同于其他蔬菜,采后应及时去除水分,全省90%的小辣椒采用自然晾晒制干,虽然降低了成本、不易回潮,但受制于天气条件,色泽浅,商品性不统一。应采用财政补贴的方式积极引导生产加工企业配套烘干物流体系,提高采后处理水平和效率,加快辣椒产业规范化发展。
(四)加快标准制定,推进依标生产
生产标准化是加快辣椒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在不与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相违背的前提下,鼓励辣椒行业协会根据主产区、品种、生产用途、配套技术等方面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详细的行业标准,统一化管理、标准化施肥,使辣椒可持续发展有规可依。
(五)加强科技攻关,削弱重茬障碍
在多年种植辣椒的主产区,重茬障碍是制约辣椒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应加强技术研发,集成配套一批减弱重茬障碍的技术模式,如制定合理的轮作倒茬制度,采用禾本科等不同类型的作物相互轮作、水旱轮作,改善种植结构;选育抗重茬的品种,或推广嫁接苗的应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底肥多施有机肥等。
(六)推进机械化应用,提高比较效益
目前,河南省辣椒机械化播种、育苗移栽的技术已基本成熟,应大力推广使用范围,同时应重点配套集成机械化采收技术。由于小辣椒采摘用工量较大,不耐受人群采摘时易引起皮肤灼烧感等原因,发展机械化采收技术势在必行。此外,配套培育适于机械化栽培和采收的品种,实现辣椒轻简化栽培目标。
(七)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
河南省辣椒加工多以初加工为主,深加工企业不多,如临颍县只有中大恒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一家辣椒深加工企业,与贵州省遵义市、河北省望都县相比,在深加工上还有差距。目前,辣椒深加工产品的需求缺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比较大,如“老干妈”有一部分辣椒深加工产品在国际上售价高达每公斤数万美元。因此,要转变发展方向,加大深加工技术研发投入,开发高端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才能为辣椒产业注入新动力,提升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