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绎节点:领动文言文本真课堂

2020-12-18刘宏家

初中生世界 2020年48期
关键词:关键点文言文词语

■刘宏家

最近,我阅读了王荣生教授主编的《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受益匪浅。王荣生教授认为要“确定文本的要紧处、关键点”。基于此理论,我进一步实践和拓展,认为文言文教学要寻绎节点。

一、释“寻绎节点”之涵

何谓“寻绎节点”?“寻绎”是反复探求的意思;“节点”是电信网络术语,指连接多个支路的点,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所说的寻绎节点,是指教学文言文时,教师通过反复研究,找到解读文本的关键节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投入全文学习,增进文意理解,并形成文言文学习框架。

王荣生教授在《文言文教学教什么》里确定的“关键点”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概念清楚,内容比较模糊。比如讲析《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时,他认为文本解读的关键点是“文本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文本简洁隽永的语言”。这两方面的内容比较模糊,不能算是关键节点。二是王荣生教授确定的关键点是静止的、孤立的,缺少以点带面的能量。

二、明“寻绎节点”之因

我发现,文言文教学课堂效率不高,重点不突出,教师唱主角,而学生不在“服务区”的现象非常普遍。特级教师徐华教授说过:教师逐字逐句串讲,学生被动地听,课堂没有双边活动,文言文教学此种教学方式要不得。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要走向本真、高效,教师必须创造性使用教材,要有抓关键点的意识,寻绎文言文文本的节点,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文言文学习中来。

三、行“寻绎节点”之策

叶圣陶先生主张:“要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要注重策略设置。“寻绎节点”策略就是比较高效的策略,是能牵动文言文这头牛的“牛鼻子”。

1.因“质”寻绎节点

文言文的特质是用古代汉语记录古代文化的文章。基于此,教师可以从词语和句式寻绎节点。教师在文本解读时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能把词语解读从头讲到尾。比如《湖心亭看雪》一课,只要抓住文中的两个“痴”,用这个节点打开全文的词语的理解,便可构建重点词语体系。

教师还可以把文言文艺术手法、文章主题、文化渗透等作为节点,要少而精,一篇文章抓住一到二处即可,如果面面俱到,反而会收效甚微。比如《湖心亭看雪》一文的艺术手法只要抓住景物描写,让学生懂得“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并能熟练运用到写作中即可。

2.因“学”寻绎节点

“学”就是学情。学情不同,寻绎节点就应该不同。关注学情,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某位老师在讲授《小石潭记》一课时,上课伊始就抛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文言文?”这个问题学生之所以很难回答,是因为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规律,学生难以投入学习中。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师可以抛出这样的问题:小石潭周围没有风霜雨雪等,柳宗元为何有“凄神寒骨”的感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节点,并适时讲解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凄神寒骨”,更好地投入文言文的学习。

3.因“材”寻绎节点

“材”就是教材。教材是编者参考权威的著作,按照一定意图和规律编排的。教师要充分熟悉教材,根据单元前言及课后练习等,确定编者的意图,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要明确文言文的文体特征;二是诵读文章,积累重要文言词语;三是了解古人的思想、智慧、情感;四是品味精美语言,理解文章丰富的内涵。这些都为寻绎节点提供了方向。

统编语文教材八(下)第三单元编排了《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四篇文章,其中前三篇是文质兼美的文言文。因此在教学《小石潭记》一课时,结合单元教材编写意图,教师可以从情感的角度寻绎节点,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情感变化的词语“乐”和“寒”,以此带动对全文其他词语的理解和归纳。

4.因“体”寻绎节点

“体”是指文言文的体裁。每一种体裁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寻绎节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文体特点。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过,不同体裁的文章,要采取不同的教法。

《核舟记》是篇说明文,根据说明文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牵动学生学习全文:作者按照什么说明顺序介绍核舟?为何不按照船头、中间、结尾介绍呢?教师也可以从说明的角度,寻绎其他节点。

5.因“异”寻绎节点

王荣生教授提出“要区分不同类型的文言现象,要确定同中求异的常用字词、特殊句式”。我认为文言文的“异”不限于词语和句式,范围应该更大,不仅包括词语,也包括章法、内涵等。

《桃花源记》一课中,教师可以纵向寻绎,引导学生在句子中寻找“悉”“具”“咸”“皆”等词语,分析是什么意思。通过这个节点,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文词语用法,归纳文言文语言特色,形成文言文知识体系。

教师也可以横向寻绎节点。比如《答谢中书书》一文写水“清流见底”,《与朱元思书》一文写水“千丈见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二者表述有什么不同,作用如何,帮助学生比较两篇文言文字词、句式、章法、情感内涵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激励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提升思维能力。

6.因“平”寻绎节点

黄灵庚教授建议文言文教学“切忌因其浅易而不作深入思考、研究”。“平”就是黄教授说的“浅易”、平常的意思。文言文有些看似平常的语言,往往隐藏着深刻的内涵,教师要善于从平常的表述中寻绎节点,平中见奇,平中寻味。

比如《与朱元思书》一文,教师可以寻绎“寒”作为节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写两岸树木时,为什么写“寒树”而不写“暖树”“美树”,进而探究整篇文章的思想情感。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语句,如“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体会作者表达方式下隐藏的思想情感,并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相联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师寻绎节点,领动学生思维,可以让学生真正走近文言文,发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回归文言文课堂本真的面貌。

猜你喜欢

关键点文言文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论建筑工程管理关键点
文言文阅读专练
肉兔育肥抓好七个关键点
建筑设计中的防火技术关键点
找词语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