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课改下的教学实施探索
2020-12-18司开妹
司开妹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江阴 214433)
1 课程改革设计思路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出“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等相关文件的要求,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依据,达到“按需培养,按需开课,按需施教”,同时依据校企专家论证及第三方麦可思调查数据表,适当减少纯理论课的教学,修订人培方案,将专业平台课程《机械测量技术》课程改为《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含2周实训)》,增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并逐步增加先进实用的测量实训设备,从而培养“理论基本够用、技能比较熟练、就业热门抢手”的高技能人才。
如果学生是一个“产品”,那么中职校老师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3~5年的教学,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产品”(班组长型的高技能人才)。学习是一个认知、理解及应用的过程,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教研室重构教学体系,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构建项目课程,对《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这门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将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调整为理实一体化课程,课程内容分成三大模块:专业理论模块、技能实践模块(通过常用计量器具、测量仪器等检测企业典型产品及学生考证所需课题)、企业实践模块(了解现场生产中操作工如何测量,量具的正确合理选用,现场检验员对产品质量的控制等)。这样的教学内容和模块化学习,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更紧密,学生更能牢固掌握和全面理解知识,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满足服务市场的就业需求。
模块二技能实践模块环节,选取学校学生考证训练题库及校企合作单位课题为主进行讲述。如课题一“尺寸精度与检测中凹凸组合件的测量”主要来自学校学生考证训练题库,为后续中级工考证作铺垫;“套杆结合件的测量”来自合作基地实习单位,校企合作,以便学生今后快速进入角色,胜任岗位。这两个项目主要教学内容是游标卡尺、千分尺的正确使用和熟练读数,在整个教材中处于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操作技能的过渡阶段,既是机械机电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技能,也为学习其他量具的使用打好基础,更为适配今后职业岗位要求提供有力保障。
2 创设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创新教学理念、重视任务延伸等实现课堂教学成效
2.1 构建理实一体化、任务驱动等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式上,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准,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通过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结合信息化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等手段,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在教学设计上,通过设计项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任务,从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在凹凸组合件及套杆结合件的测量项目上,通过“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情景模拟、积分激励;团队协作、自主探究;讲演结合、层层递进;过程评价、拓展提升”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通过感知到理论到感知(更高)过程,从中学到应得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环境上,尽可能创设与企业环境相接近的教学氛围,实现学校环境与企业环境、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
如:在讲授凹凸组合件的测量时,课堂教学灵活运用“八步教学法”,一是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二是出示目标,明确任务;三是分组学习,明确分工;四是交流讨论,教师点拨;五是反馈检测,归纳拓展;六是实际操作,成果展示;七是完善任务,填写表单;八是整理物品,任务延伸。通过规范操作程序和标准,与企业用人接轨,和生产一线接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
2.2 创新信息化手段促进教学效果
《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利用传统教学很难让学生理解计量器具的原理、使用方法的。《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依托学校专业团队研制开发的教学网络平台,建立专业网络教学的教学素材库、常用计量器具自制软件读数、微课、虚拟仿真、测量视频、动画、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在线测试、在线答疑、QQ群互动等平台。利用校园网络平台为专业学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使枯燥乏味的《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变得生动而丰富,合理使用教学资源,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如:项目一凹凸组合件的测量中,游标卡尺的读数是难点,面对三四十位学生,如果仅仅依靠一位老师巡回指导讲解,很难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如让学生观看"游标卡尺的识读与使用方法"的微课,再通过手机下载自主研制开发的读数软件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多次模拟训练,这样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台阶轴、轴套配合件的测量中,学生采用游标卡尺测量内孔,通过观察发现达不到图样精度,分析引入内测千分尺,通过图片找茬的方法,找出不同之处。为了更好地对比这两种计量器具的测量结果,采用腾讯文档输入各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学生印象,便于掌握知识点。
2.3 融入企业岗位理念,培养学生班组管理能力
根据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提出的:“三维互动、四岗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内容的整合中,通过三大模块实现认岗-仿岗-跟岗的递进,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及日后从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认岗阶段,以讲解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基础知识为主、企业为辅,组织学生参观未来职业领域和工作岗位,激发学习动力;仿岗阶段,如在凹凸组合件及套杆结合件的测量项目上,模仿企业的质检做法,在教学实施环节上设计一些小卡片,对不合格的产品贴标签并分析原因,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和体验;跟岗阶段,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熟悉现场生产中操作工如何测量,量具的正确合理选用,现场质检员对产品质量的控制等。
为培养具有现代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目标,课前通过QQ、微信或教学平台建立班组长群(组长轮岗制),发布一些“游标卡尺、千分尺”方面的相关任务,让他们相互讨论,老师引导。课中班组长起到一个引领作用,带领团队成员按照课堂八环节执行教学任务,通过分组实施,模仿岗位要求,在培养学生班组管理能力(良好的组织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贯彻执行能力、信息化使用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机械职业技术能力(加工测量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
2.4 重视任务延伸,提升学生乐于钻研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练习,以此任务与机械专业特点不协调,影响学生能力的显现和发展。比如:凹凸组合件的测量中,可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力,结合生活实例,拓展延伸家作:(1)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币直径;(2)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一页纸的厚度。可以测量出准确的数值吗?为什么?用何种量具测量更精确一些?等等。针对这些感兴趣的问题,他们自然就会很用心地、努力地去做好课外作业,效果自然也会很好。
3 教学反思与改进
通过《极限配合与测量技术》课改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查阅资料,制定方案,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信,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需要在后续教学中改进。
(1)在教学实施过程和评价过程两方面,对“为什么没有做完”“为什么做得不规范”“为什么做得不完美”等进行反思,分析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
(2)由于机械制造业发展很快,现有的教材来不及更新,专任教师应及时在教学上补充,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新信息、新动向,便于学生较快适应工作环境,适应社会。
(3)学生的学习有些被动,如课前课后能很好地利用教学平台去预习及巩固,这样的课堂教学质量会更佳,后期要多思考采用一些激励办法鼓励学生学习。
(4)产品质量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质检部分在企业占有重要的位置。专任教师要定期下企业去学习,在教学过程模仿岗位进行职业体验,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早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