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安全无公害农业理论与生产经营模式的分析

2020-12-18田晓鹏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年12期
关键词:农产品生产生态

田晓鹏

(山西省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工作站,山西 太原 030002)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无公害农业的理论与经营模式已经成为相关技术人员的研究方向,保证无公害产品的标准化,让食品安全不再成为人们所担心的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无公害农业的理论基础

1.1 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和经济学理论是研究农业生产过程与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所谓生态经济学就是把各种生态理论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性和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矛盾,从而使生态与经济的发展出现严重的不协调。生态经济学包含了全新的生产观、经济观、价值观、消费观和系统观,全面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做到最大程度上的节约资源,有利于循环经济观念的形成。生产活动应用生态学和经济学的规律,是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得到良性循环,才能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采用与自然生态平衡的产品,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消费观念。

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一种再生的农业,是一系列环境良性循环的农业经营实践过程。可持续发展要求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群众是生活的主体;要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需要全面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要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影响后代人的需求。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可持续发展有不同的要求,但最终都要实现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相辅相成的的愿望。

1.3 产业生态学理论

产业生态学是对各种产品活动及其产品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产业生态系统是不断发展的,它有3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初级生态系统、二级生态系统、理想生态系统。产业生态学具有横向耦合和共生,纵向闭合循环的特性。主要是为了实现产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的闭环循环,主要方式就是通过不同工艺流程之间的横向耦合,还有不同工艺流程之间的资源共享,为废弃物找到下游的“分解者”,从而达到物质的再生循环与分层利用的效果;饲料、肥料、农药、地膜等要素投入到农产品生产当中,必不可少会造成生态破坏,还有一些资源的消耗。而人类与自然系统之间的中介就是农产品,因此需要打造无公害农业。

1.4 环境外部性理论

环境外部性理论有很多的说法,但环境外部性的特点大都是具有非市场性、强制性、关联性以及伴生性。为了减少农业的病虫害,增加农业产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会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等产品,这样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那么如何在保证农业产量的同时又不影响周围环境,无公害农业就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2 安全无公害农业的标准体系

2.1 产地环境的管理与标准

无公害农产品的前提与基础就是产地的选择与管理,不同行业的产品,对产地环境条件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种植业要求生态好,必须远离污染源,还要具备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区域。种植业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因此,产地范围要广,最好临近水源,通风的地域;畜牧业则应该选择较偏僻的地方,避开水源地、居民密集区、风景名胜区以及自然保护区,避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养殖场还要准备相应的一些措施,比如:废弃物排放、粪污处理等一些有效措施,不能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渔业的养殖场地要选择水源丰富,水质清新、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2.2 农业投入品的管理与标准

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为了增加农业的产量,生产者一般会选择使用农药、地膜、兽药、饲料等投入品,在一定程度上对周围的地理环境及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使用的农药,80%会停留在空气、水、及土壤中;地膜会造成白色污染,因此,农业的生产过程中,要遵循相关的规范要求,对一些禁用、限制使用的农药要做到有效的区分,充分了解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充分了解国家标准的允许使用的肥料和禁止限量使用的肥料;按要求执行国家允许使用的兽药,慎重使用的兽药以及禁止使用的兽药。

2.3 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标准

安全无公害农业,在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良好的管理方式,有助于安全无公害农业形成组织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的生产体系,在产业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4 无公害农业产品质量的标准

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是国家的强制性要求,国家基本每年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的产品标准或者是修订以前的标准。产品标准主要包括:重金属和卫生指标要求、微生物的指标要求以及感官指标要求。这些产品指标大概有一百多个,在无公害农产品中发挥着巨大的功能作用。

3 采用先进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效益也成为了无公害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生产者在生产的过程中,要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但生产者最关心的就是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那么其他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没有持续的投入,三者之间得不到持续稳定的发展,那么,就难以实现生产和产品的无公害目标。因此,需要采用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有助于打破这种僵局,促进安全无公害农业的健康发展。

3.1 科学制定市场标准

随着无公害农业的发展,需要在充分、深入、全面研究的基础上,考虑方方面面的风险,以及中国农业不同的生产方式,科学制定出市场标准,对于检测项目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每年要进行选定和更新,提高产品检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2 细化生产流程

生产操作要分层次,生产主体或企业可以根据农产品的生产情况,在通用生产技术规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流程,并融入该单位生产的具体要求,提出适合生产、具有可操作性的个性化操作流程,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无公害农业生产要按照标准化的形式发展,利用良好的政策支持,发挥优势,加大培育产业化的标准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带动大规模的无公害农业生产,逐步形成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3.3 提高服务能力

实现现代农业的关键点在于加强整体服务管理,从而更好地实现品牌化与市场化的经营方式。无公害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要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社会生产力,转变农业的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加强引导,促进供应链内部之间与供应链外部之间的资源共享,提高生产产品的信用水平,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提升政府与企业的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3.4 完善制度建设,保障无公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整合农业服务体系,形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良好氛围。建立工作责任制,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且层层落实,加强无公害农业管理能力。

3.5 加强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

加强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等相关技术的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让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指导和引领新人员。

3.6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调整和优化无公害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根据不同的生态类型要区别发展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农产品生产模式,打破传统的单一模式,发展农业产业链及产业群。

3.7 发挥市场劳动能力

发挥市场带动的能力,政府需要给生产者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大力发挥市场带动的积极作用,依靠市场,促进农业持续增效,生产者收入持续增加。

4 结语

充分协调生态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是发展无公害农业的基础与保障,无公害农业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步,得到大众消费者的认可,就必须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发展无公害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的升级,进行有组织、有规律的规划与生产,培育无公害农业的龙头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造福百姓,并通过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质与量,为无公害农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无公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农产品生产生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生态养生”娱晚年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反生产行为差异化治理策略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