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的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路径研究
2020-12-18伍晓
伍 晓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重庆 400000)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十九大报告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突破口。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人才扶持和技术输入,教育能积累大量的人力资本,并提供经济长期发展的持续潜力。作为经验型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一环,高职教育也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要件。高职教育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农民技能提高和农民收入增加,能更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
1 现有研究状况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不断深入,相关的文献已集中在发挥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机制、高职教育参与乡村振兴途径3个方面进行研究。
1.1 有关发挥高职教育作用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
邬德林、于珊珊[1]认为,农民素质的提升对乡村振兴有重要的意义,促进农民“扶志”——树立脱贫致富的理想目标和“扶智”——用科学文化技术武装农民头脑,探索构建运用社会资源力量参与到乡村振兴的机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特别是发挥教育资源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岳国芳[2]提出社会资源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构建,通过搭建“衔接机制”,设定“脱贫攻坚目标”,将各种社会资源,如教育资源与乡村振兴“耦合”,达到利用社会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目标,在实践中完善方案,形成可以凝练推广的经验。
现有研究表面,高等职业教育具备相应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相关社会资源,同时“社会服务”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属性之一,肩负着开拓社会资源、助推脱贫攻坚的社会使命。
1.2 有关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罗鸷峰等[3]以区域经济发展的视角入手,发现乡村振兴发展的根本要素是人的因素,抓住人才培养的主线,打造一批适合乡村经济发展的专业技能型人才,解决乡村振兴中存在的“痛点”。周玉洁[4]认为,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将是乡村振兴人才战略中的重点,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在“三农”上,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热点,以涉农专业为突破口,在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做到“双提升”。
1.3 有关高职教育参与乡村振兴途径的研究
周建松[5]提出,高职院校借助“双高”计划的历史机遇,着力提升社会服务发展水平和内涵建设,开展“立地式”实践技能培训,在服务乡村振兴所在地建立“乡村振兴学院”“专业产业(技能)学院”,派遣师资,送教上门,开展所在区域紧缺型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李鹏,王斌,叶鹏[6]认为,乡村振兴的理念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有促进作用,同样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中,亦有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结合课程思政,提升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质量。
2 高职院校参与乡村振兴现状研究
目前高职院校参与乡村振兴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采取“三下乡”“志愿者服务”和驻村帮扶等方式。
2.1 三下乡
“三下乡”是目前高职院校组织学生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要形式,主要是利用寒暑假时间,通过到乡村进行实践活动,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学有所用”为导向,发挥所学知识技能针对当地发展特点进行运用,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由于学生自身的专业水平与解决乡村振兴的具体问题还有一定的距离,高职通过“三下乡”的模式开展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2 志愿者服务
高职院校通过共青团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到乡村振兴服务开展具有公益性质的志愿者服务,但志愿者服务工作往往存在时间较短、开展不深入、专业性有待提高的问题。同时,高职院校通过志愿者服务参与乡村振兴的项目开展中,“力度不足”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志愿者服务”开展的时间长度往往不足以满足乡村振兴项目开展的需求,不能成系统、成体系地对乡村振兴项目的开展产生作用,同时受志愿者的专业能力的限制,也导致志愿服务对乡村振兴的作用不足。
2.3 驻村帮扶
高职院校通过选拔专业教师、派遣专业教师在所在乡村担任第一书记或者其他职务等,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参与乡村振兴的活动[7],但由于高职驻村教师的专业局限性,在选拔时未重视其专业的遴选,在未对其专业进行划分的情况下,即分配到乡村驻点,限制了专业优势的发挥,导致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效果和效率打折扣。同时,由于高职教师的本职工作的“职业锚”,以及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保障和工作积累,驻村教师的周期一般为2年,使驻村帮扶的融入度和精准度不足。
3 平台化社会服务战略构建高职乡村振兴路径
平台战略,指连接2个以上的特定群体,为其提供交流互动机制,并满足相关群体的需求,产生积极的社会、经济效用。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参与乡村振兴中存在的“效率低下”“受益面窄”“专业局限”“时间不足”等问题,结合“平台战略”,提出通过校地合作,结合政校企优势资源,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构建“乡村振兴学院”,学院主要招收当地的农民工、下岗职工和个体经营户等人员,高职院校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促进“乡村振兴”完善高职助力乡村振兴路径。
3.1 发挥“乡村振兴学院”的纽带作用
基于平台战略,通过政校企共建“乡村振兴学院”,以“乡村振兴学院”作为连接政校企各方资源的连接点,整合各方社会资源。“乡村振兴学院”在乡村振兴地区开设场地,由高职院校与企业校企合作,参考高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联合提供师资,采用“线上+线下”教学方式,利用寒暑假时间送教上门,根据将“扶贫—扶志—扶智”形成常态化,发挥高职院校等社会资源的效用。
一是政府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根据“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牵线搭桥”,整合各方资源,为“乡村振兴学院”的设立提供联络、场地、宣传等基础工作开展实施的便利。倾听高职院校参与乡村振兴的需求,为其提供建设“乡村振兴学院”所必需的便利。
二是企业通过“乡村振兴学院”,更加深入了解帮扶地区的产业经济构成情况,通过挖掘当地特色产业,为企业开发相关业务提供便利。同时,企业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乡村振兴学院”与高职院校师资一起对帮扶地区人员提供“常态化”的帮扶,增强企业和帮扶地区的互动机制,利用企业为帮扶地区提供参观学习的场地,完善“乡村振兴学院”的实践教学功能。
三是高职院校作为“乡村振兴学院”的落脚点,全力做好基础工作,深入帮扶地区做好产业构成、经济情况等方面的调研,以“乡村振兴学院”为结点,在师资队伍打造、适应专业调整、开设计划方面做好相应的规划,与政府、企业、帮扶地形成周期化的交流机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乡村振兴学院”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运作模式。
3.2 以专业群建设为切入点促进高职助力乡村振兴
高职院校以“专业群”建设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抓手与切入点,紧密联系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专业建设与乡村振兴的同步发展。高职院校根据对帮扶地的调研情况,确定与乡村振兴最为相关的专业作为“重点专业”,以“重点专业”为主线,结合若干“支撑专业”,形成整合作用,在此基础上设立“乡村振兴专业群”,对接帮扶地产业经济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以乡村振兴为导向发挥传统专业作用,结合“三农”,与企业合作打造“专业群”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增强学生经营管理能力,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基于“乡村振兴学院”学员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对学员进行指导,提升专业综合素养。
3.3 加强学生“思想+技能”帮扶力度
“扶贫必先扶志”,高职院校在开展“乡村振兴”社会服务的过程中,首要掌握学员的思想状况,通过学情分析、专业调研,全面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帮扶工作。在“乡村振兴学院”中开设专门的学生心理帮扶机构,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融入“课程思政”,通过“思想激励”结合多种教学方式,特别是生动的案例教学,为学员树立“发展榜样”,用标杆的力量,促进学员树立发展志向,立志改变落后的状况。
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拓宽教学方法,适应“乡村振兴学院”学员的学习特点。由于学员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方法,制定适应相关学员学习的教学方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特别是运用活页式教材,信息化教学手段,构建翻转课堂等方式,灵活开展教学,在教学方案中增加实践性强的课程,在项目中开展教学。教师组建项目化小组,带领学员从创新创业的角度,加大教学的实战性,将技能教学融入实战性强的项目教学中,提升学员的综合素养。
4 结论
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开展社会服务是长期性的的事情,做好顶层设计,全局规划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难点。在充分的调研基础上,采取科学的方案实施,发挥“乡村振兴学院”的纽带作用,使政校企三方有机融合,整合社会各方优势资源,有力促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工作的开展。注重实效性,以“乡村振兴学院”学员的培养成效为导向,围绕帮扶地的产业经济结构合理设置教学计划,做好统筹规划,发挥出“乡村振兴学院”的社会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