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探析

2020-12-17马京帅

青年与社会 2020年24期
关键词:慢就业高校毕业生应对策略

摘 要: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是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出现的“慢就业”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文章首先阐释了“慢就业”的内涵与表现类型,随后从个体、社会、高校和家庭四个层面深入探析了“慢就业”现象成因并提出可行的应对策略,以期缓解新时期高校“慢就业”现象,帮助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成因;应对策略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是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据统计,2020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人数达874万,同比增长40万,创下历史新高,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然而,正是在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国家政策层面又高度重视的情况下,部分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却不愿马上投入到工作中,而是选择暂时缓一缓,出现了“慢就业”现象。深入探析新时期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背后的成因并探究可行的应对策略,对促进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帮助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以及国家落实民生工作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慢就业“的内涵与表现类型

“慢就业”颠覆了以往高校大学生“毕业即工作”的传统就业观念,是指高校学生毕业后不急于就业,也不选择继续深造,而是继续外出游学、游历、志愿服务、在家陪伴父母或者进行创业考察等,在此过程中思考人生道路,待时机成熟再就业的一种现象。

“慢就业”按照就业动机可划分为积极“慢就业”和消极“慢就业”两种表现类型。积极“慢就业”与国外的“间隔年”类似,具体表现为高校大学生毕业后不急于进入职场,也不升学深造,而是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外出旅行、自学技能、进行创业观察等来增长人生阅历和见识。积极“慢就业”类型有助于培养毕业生参与社会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同时帮助他们明晰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增加就业稳定性。消极“慢就业”则是指毕业生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就业期望过高、职业规划意识淡薄、就业岗位匮乏或就业缺乏主动性等而导致的被动延迟就业。消极“慢就业”的持续蔓延极有可能助长年轻群体消极避世、慵懒怠惰的“佛系”人生观念,进而衍生出“懒就业”、“不就业”群体。

笔者认为,应该理性看待当前新时期“慢就业”现象,其中对于积极“慢就业”群体要给予宽容和理解,同时挖掘具有积极影响的正面案例并加以归纳总结,而对于消极“慢就业”群体则必须提高警惕,加强引导,通过采取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帮扶措施,保障他们顺利就业。文章主要探讨消极“慢就业”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二、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分析

高校毕业生出现“慢就业”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个体层面的主观原因,也有社会、高校、家庭层面的客观原因。

(一)个体层面

(1)毕业生择业观念的转变。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使得高校毕业生更加注重自我情感需求和生活质量,拥有更从容的择业观。在这种择业观下,部分毕业生好高骛远,求职过程中过于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不仅对薪酬待遇要求较高,同时还希望应聘工作岗位在发展前景、专业契合度等方面能一次性达到自己的要求,进而导致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观望心态,逐渐成为“慢就业”群体。

(2)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缺乏。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最为看重的就是毕业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然而部分高校毕业生在读书期间缺乏参加各类竞赛和实践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对专业知识学习投入也不足,进而导致自身就业能力缺乏,就业竞争力不强。

(3)毕业生自我角色认同的迷失。部分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观念滞后,不能正确定位自身和认识自我,对毕业后自身社会角色发生转变重视不足,对未来没有清晰定位,不清楚自己时候适合做什么工作,可以做什么工作,也不愿正视自己的就业问题。

(二)社会层面

(1)经济新常态下的结构性就业矛盾。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加之受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发展的冲击,传统行业就业岗位日趋饱和,新兴产业对人才需求也提出更高要求,而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调整速度远远滯后于社会经济的新需求、新变化,求职供需不平衡,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2)就业市场竞争加剧,就业门槛提高。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部分企业的招聘条件也水涨船高,在竞争激励的就业市场,相较于本科和专科学历毕业生,用人单位更愿意选择具有扎实专业功底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研究生,进而导致“慢就业”学生群体日益增多。

(三)高校层面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不足。当前高校虽然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的必修课程,但课程仅在大一或大三其中一个学期开设,未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此外,开设的课程形式单一,授课内容也多局限于理论说教,缺乏具体的实践活动,学生体验性不强。

(2)就业创业指导师资投入不足。高校学生数量众多,但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素养的就业指导师资匹配却严重不足。高校的就业指导老师多为毕业班辅导员,虽然他们在学生就业指导方面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但由于未接受过系统专业培训,欠缺就业资源的积累,指导工作收效甚微。

(四)家庭层面

(1)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父母过度纵容庇护。随着中国社会日益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物质生活保障,毕业生没有了反补家庭的重担。此外,父母长辈的长期溺爱、对“慢就业”的包容与理解等也都加剧了毕业生的“慢就业”选择。

(2)传统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背景的影响。我国家庭普遍存在着父母替子女做决定的教育方式,家长往往对子女的成长过程干预过多,包办孩子的一切事物。当学生面临人生职业选择这一重大决策时变得无所是从,进而成为“慢就业”群体。受家庭背景影响,部分家长对孩子会有较高期望和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导致“慢就业”人群增多。

三、缓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应对策略

(一)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重视职业规划,练就过硬本领

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是缓解“慢就业”现象的根本途径。首先,毕业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通过对就业政策和就业环境的密切关注,认清当前严峻就业形势,增强忧患意识和就业主动性。同时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摒弃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其次,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前规划,明确求职方向和目标,主动求职,切勿好高骛远,要保持合理就业期待。最后,读书期间要扎实学习专业知识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我学习、组织协调和人际交往等能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求职技能等专业培训和招聘实战,培养良好就业心态,增强就业竞争力。

(二)强化市场监管,健全保障机制,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首先,政府部门需尽快健全和优化现有的就业保障机制,通过加强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扩大内需,创造更对就业岗位,同时积极推进“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国家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鼓励、引导他们到基层和西部偏地区建功立业;其次,政府要切实发挥好对就业市场的监管职能,通过规范与监督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打破招聘过程中出现的学历、性别、户口等方面的歧视,以保障毕业生求职时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公正就业环境;最好,政府需优化现有创业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大对毕业生在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帮助创业者实现创业梦想。

(三)精准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高校在进行学科设置以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务必做好充足调研,既要适应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也要满足市场经济多样化发展需求,并能根据市场变化、国家政策动态调整,真正做到人才供给与市场需要相匹配。同时,科学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指导教师队伍,构建系统规范、贯穿全程、全员参与、理论与实践相契合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职业生涯理论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增强就业竞争力。针对不同年级、群体的学生特点,加强个性化咨询服务;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模拟面试等竞赛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理念,传授求职面试技巧,提升学生求职竞争力;加强校企合作,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实现“产学研”无缝对接;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优化校园创业环境,充分挖掘和培育有前景的创业项目,为创业项目争取政策倾斜,进而推动项目落地。

(四)建立家校联动机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家长不能一味的为孩子“慢就业”提供生活保障和经济支持,让其安于现状,享受生活,而应该与学校建立联动机制,加强沟通和联系,全面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规划,深入剖析选择“慢就业”的原因,做好学生的就业引路人。家长要主动了解国家就业政策,更新就業观念,破除追求事业单位、公务员等“铁饭碗”和以工作收入高地论成败的老旧思想,不对孩子“大包大揽”和“过度纵容”,而是尊重孩子的自由选择,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和职业能力自由选择喜欢的职业,培养独自思考和自我选择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同时加强对孩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鼓励他们到基层和西部偏远地区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 徐国斌,赖荣鹏.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原因分析与调适策略[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8).

[2] 郑晓明,王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的成因与治理策略[J].社会科学战线,2019, 285(03):285-289.

[3] 马力,邓阳.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探析及其对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38(05):93-99.

[4] 汪文婷.新时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19):140-141,157.

作者简介:马京帅(1991- ),男,河南洛阳人,硕士,广东工业大学 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指导。

猜你喜欢

慢就业高校毕业生应对策略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做好高校毕业生档案转递工作的几点体会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浅谈高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中的细节之处
高校毕业生如何应对求职过程中的笔试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