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城市生态美学资源融入上海高校公选艺术课程推进与创新研究

2020-12-17徐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6期
关键词:上海

徐真

摘 要 近年来,各地对高校公选艺术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要完成“立德树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全面提升审美和人文素养”的美育目标 ,需要建立“因地因校制宜,特色发展”美育发展策略。上海市十三五高等教育规划(2015-2030年)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目标。本文调研“上海城市生态美学”资源在“上海高校公选艺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试图在建设“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高校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方面做深入研究和创新思考。

关键词 上海 城市生态美学资源 上海高校 公选艺术课程 推进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1“上海城市生态美学资源”的特点研究

“上海城市生态美学资源”是指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融会吴越文化等中国其它地域文化精华,吸纳消化部分国外文化因素,具有上海地区文化特征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文化形态。这个特征可以归纳为开创性、实效性、兼容性、多元性、商业性、融合性。而具有以上特征的上海现代化国际都市文化形态、同时是可以持续发展自我维护的,系统与整体的,与时代相联系的,有秩序和丰富感官体验的、具备动态和时间变化的有机更新等多种生态特点的;是生机勃勃的,是宽容沉稳的。

2中国特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总目标

习总书记所说的“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近些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更提醒我们培养学生要能够用独立自信的自身文化定位对接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和丰富理念,从审美的高度、看清楚中华文化的强大创造力、厚重的价值观、鲜明的历史和文化特色,有能力将中国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对接当代全球审美,完成符合时代需求的教学总目标。

3上海特点——寻找精神家园、建立情感寄托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Novalis)说,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寻找精神家园。具体表现为从“上海城市生态美学资源”里,梳理寻找具有上海地域文化特征的艺术实践项目,融入高校公选艺术教学,带领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城市风貌,实现观察视角转换、课程目标体现、教学方式转变,使艺术课程从单纯技能操作获得温暖的情感共情, 走向价值认同;使公选艺术课堂教学真正与学生建立情感关联,构筑符合学生成长情感需求的公选艺术课程体系。

4国际化——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中西审美感知和国际化文化层面引导

著名学者徐恒醇在《生态美学》一书中强调:上海的城市生态特点“近代国际建筑荟萃;是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场所,是近代科技和西方思想传入的桥头堡”

比如“石库门建筑里弄”就同时具备江南传统民居的空间组织,和西方联排建筑的结构布局,细节里同时拥有中国江南传统民居空间特色,也有源自西方的山花、拱券,是标准的中西合璧的海派建筑民居特色。改革开放后,更是不断发展,成功模式有新天地模式、田子坊模式、建业里模式、步高里模式。

“上海城市生态美学资源”从开始之初就是国际化的,通过中西文化不同视角、通过融合传承和创新导入教学动态过程,从中西审美感知和国际化文化层面引导,具有国际化教学的内涵特征。

5动态创新——持续发展,自我维护的系统与整体的

“上海城市生态美学资源”里的那些绘画,戏剧,建筑艺术门类,是上海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是不可再生、无法复制的宝贵财富,是上海的根。

守住城市的根,就是留住城市的灵魂,历史街区所营造出的特有的烟火气息,是构成上海城市魅力与活力的重要部分。“上海城市生態美学资源”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中国传统元素和当代艺术架构交相辉映,现代思维和传统兼收并蓄,融合高校公选艺术教学,建立可持续发展自我维护的,系统的与整体的,与时代相联的,有秩序和丰富感官体验的、具备动态和创新特点的“高校现代化美育体系”、它是活的,像生命一样也在吐故纳新。

6挖掘整理具有上海城市生态美学资源的“高校艺术”教学资源

本文中所指的“高校艺术教学”是指以艺术教学为媒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体验、强化艺术审美感受能力、提升艺术修养境界,强化创新思维表现能力的系统教育活动。与传统以经典“纯艺术”为主的公共艺术教育不同,是面向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形式。

围绕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理念,结合教育部、上海市的相关规划,从实际出发,以上海城市生态美学资源在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导向,梳理寻找具有上海地域文化特征的艺术实践项目,融入高校公选艺术教学,构建高校公选艺术教学内容框架,并规划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评价体系。

7寻找“中国特点、上海特色”公共艺术资源板块分类

上海拥有“法国梧桐和石库门”“工业时代的厂房和老式里弄特殊空间”“外滩的城市界面与公共开放空间”等众多城市美育实践资源、经过细致调研和分析,我们整理出以下板块:

以公共艺术资源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分成空间艺术板块和时空艺术板。如“海派绘画”“海派雕塑”“海派戏剧”“海派音乐”“海派城市建筑”“海派民居建筑”等。

以公共艺术资源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如“海派电影”“海派刺绣”“海派园林”“海派绘画”“海派雕塑”“海派戏剧”“海派音乐”“海派城市建筑”“海派民居建筑”。

以公共艺术资源的美学原则为依据,分为四大类,海派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和文学剧本),海派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建筑、园林、实用工艺等),海派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等)海派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

具体到教学实践阶段,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校特色及具体教学情况安排选用。

8从“上海城市生态美学资源”板块里梳理优秀实践公选艺术课程主题

上海、是有故事的上海,在现代化上海的表象之下、多少人内心还摇曳着曾经的上海,低声昵哝的吴语,精致摇曳的旗袍,亲和嘈杂的弄堂,江南风情的绣女……

上海、是开天辟地的上海,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前赴后继、救亡图存”、“风云际会、相约建党”①,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上海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一大旧址、团中央机关旧址、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上海还拥有“工业时代的厂房和老式里弄特殊空间”“外滩的城市界面与公共开放空间”“徐汇滨江不断沿革的城市文化与时代精神”等众多城市历史和当代美育实践资源、本次调研通过梳理,整理出一批优秀实践公选艺术课程主题,如:

(1)“千年的静安寺,百年的南京路”“具有江南特色的石库门”里寻找上海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精华、结合西方艺术特征的海派建筑美学资源。

(2)“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长宁区愚园艺术生活街区”是上海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和承载区之一,是保留海派建筑的风貌格局的公选建筑艺术课程主题。

(3)“外滩的城市界面与公共开放空间”“徐汇滨江不断沿革的城市文化与时代精神”沿江分布龙美术馆、余德耀美术馆、西岸美术馆、星美术馆、油罐艺术公园、西岸剧场群等20+文化艺术空间串连成线,是亚洲最大规模艺术区之一;布局西岸传媒港、西岸智慧谷、西岸金融城,构建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创新金融三大产业互为支撑的国际创新创意产业群。这是拥有时代精神,不断演化风貌的新上海风貌城市美学资源。

(4)“海派电影、戏剧,老上海电影海报音乐”等戏剧文化课程主题;中国第一家电影院,中国第一部故事片,中国第一部有声片,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海派电影戏剧在肇始和发展过程中,展现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上海市民的悲欢离合,拥有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海派戏剧电影,同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呈现。

(5)“上海绒绣”艺术欣赏专题,绒绣原本是鸦片战争后,通过当时徐家汇天主教的修女传入上海的;早在三、四十年代就在上海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2011年5月,“海派绒绣”列入我国第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②。上海绒绣是承载着海派文化密码的上海本土艺术,是具备丰富文化内涵的海派艺术物化承载。

(6)具有“枕水而居、错落排列、院宅相生、紧凑实用、粉墙黛瓦、质朴天然、虚实有致、延绵缓起、穿斗抬梁、肥梁瘦柱、古韵仪门、雅致雕镂”等上海乡村建筑元素的海派江南民居建筑欣赏专题。

(7)另外注重多种文化整合概念;如海派建筑源头寻找中国传统文化影像、从“外滩百年建筑”寻找“新艺术流派”“装饰主义”的特点和痕迹;“新艺术流派典型代表——三十年代上海海报介绍”等。

9梳理优秀实践公选艺术课程项目

对现有课程进行梳理,结合美育综合改革总体思路和“优秀实践公选艺术课程主题”、遴选、发展出一批艺术育人资源丰富、在学生中影响力大的公选艺术精品课程。

如“中国传统民居和当代民宿商业开发”“从绘画、雕塑、建筑、书法中看全球通史”“中国海派建筑欣赏与实践”“现代纤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弄堂里的近代史”“海派电影欣赏”“中国早期电影漫谈”“中国海派园林艺术欣赏”等公选艺术课程。

10梳理考察调研实践基地

提高公共艺术资源在学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特色村庄、国家级“非遗”实践基地、传统手工艺文化保护机构、 海派戏剧的传承基地、各类艺术馆、博物馆,非物質文化遗产的保护机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公共艺术资源参与校园环境的营造,梳理一批考察调研实践基地。

11诞生一批优秀学生作品

通过课堂实践教学,诞生优秀学生作品,通过戏剧节、音乐合唱团、书法作品展、城市风貌摄影展,水彩画展览等协同推进综合素养课程建设、成为校园文化的风景线,成为隐性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2理论和教学体系构建

完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创新发展,通过“三维互动”丰富上海高校建设公选美育平台。

13结束语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内涵文化是城市的根,是来时的路,是归去的家。整理“上海城市生态美学资源”,融入上海高校公选艺术课程,让学生们记得住历史和乡愁,就是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也就是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是中国梦的内涵。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记住建筑或城市本身,而是超越建筑物质本身的需要,创造能产生全体当代人民群众共鸣的精神世界――文化。拥有数量众多,质量优良的“城市生态美学资源”的上海,当然要利用这海量资源库;结合艺术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创新,做出“中国特色、上海特点”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艺术课程体系。

注释

①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专题展览名称 "前赴后继、救亡图存""风云际会、相约建党"

②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地方志工艺美术篇绒绣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金句: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N].新华网,2019-12-24.

[2] 伊鲁波.海派文化在上海学校体育中的价值分析[J].科技视界,2013(22).

[3] 任佳晖.中国的文明观,让世界看见——习近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五周年[N].人民网,2019-03-27.

[4] 刘先觉.中国近现代建筑艺术[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5] 上海市规划资源局.上海江南水乡传统建筑元素普查和提炼研究调研报告[Z].2019.

猜你喜欢

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城投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上海城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上海的新使命
上海“进博”开创未来
第四届CWIEME上海展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